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双预应力梁桥的研究就是试图通过双预应力体系降低梁高,从而达到节省造价,美化景观等目的,本文通过大量的试验及研究分析,提出了双预应力梁跨中上缘获得预拉应力的新的传力锚固体系;通过对室内双预应力混凝土小梁的研究,检测了预压钢筋的受力性能和预压过程中的某些影响参数;提出了足尺梁计算方法和截面、跨径选择方法:研制了新型哑铃型波纹管,很好地解决了预压钢筋变形、摩阻损失和管道压浆之间的矛盾;通过对30m足尺梁的设计、施工、试验及观测,进一步完善了对施工工艺的研究,并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2根足尺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梁的抗弯性能试验,分析了现有规范刚度计算公式的适用性以及换算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对梁短期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梁的短期刚度随换算配筋率的增大、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强;中美混凝土规范刚度计算公式对于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梁仍然适用.试验研究结果可为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梁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首座无筋预应力体系UHPC桥梁——广州北环高速扩建F匝道桥16 m UHPC工字梁-普通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为研究对象,进行四点弯曲下的足尺模型抗弯试验研究,测得各级荷载下梁的应变和挠度,以研究无筋预应力UHPC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并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UHPC梁的开裂大大延迟;...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开孔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筑结构中采用混凝土 (RC/PC)开孔梁 ,使各种管道、线路等从构件孔中穿过 ,可以有效地节约建筑空间 作者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 1 0根足尺混凝土 (RC/PC)开孔梁的实验研究 ,对混凝土 (RC/PC)开孔梁的强度、刚度、变形、裂缝开展等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研究中考虑了静定梁、超静定梁、单孔、双孔、普通混凝土梁、预应力混凝土梁、对比试验、仿真试验、实测试验等多种情况 ,最后给出了相应的设计计算建议  相似文献   

5.
牛新泽 《甘肃科技》2009,25(14):131-133
预拉应力混凝土也称为双预应力混凝土,是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概念上的一大突破。其作用原理主要体现在结构设计以满足特殊的设计要求,应用形式主要体现在低高度梁的设计上,是预应力混凝土在作用机理上的关键工艺,对锚固系统进行总结、探讨,并提出了在应用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庞卫民 《科技信息》2011,(9):I0349-I0349,I0356
双预应力混凝土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体系,以其建筑高度低,跨越能力强,抗裂性和承载能力高等优势,在大跨度桥梁及城市桥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参考了相关的施工工程案例,对双作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工艺做了总结,以对类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深入分析了现浇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地基处理、支架搭设、模板安装、钢筋邦扎、纵横向双向张拉预应力设置、横向单端张拉预应力设置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控制及孔道压浆技术,对公路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力性能,对24根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比率、配筋指数、钢绞线的延伸率等参数对试件裂缝、变形、受弯承载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并与规范(GB50010—2002)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受拉区仅配置预应力钢绞线的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正常使用阶段裂缝宽度和挠度可以控制,且钢绞线延伸率大小对其破坏形态有直接影响,并建议结构设计时应考虑钢绞线的延性对破坏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变形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2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了影响无粘结梁变形的主要因素:预应力筋配筋率、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荷载作用方式,将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对于无粘 最大挠度的影响,用无粘结配筋指标和综合配筋指标之比η和换算配筋配筋αpρ这两个参数来反映,并且采用与国内有关规范相一致的直接双直线法,在单调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变表计算基础上,建立了任意荷载作用下的无粘结部分尖力高强  相似文献   

10.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5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探讨了配筋特征参数β0和跨高比l/h对预应力增量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给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结构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结构非线性行为,基于Timoshenko分层梁理论,选取恰当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考虑了混凝土的拉伸刚化效应和中性轴变化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变形的影响,有效地模拟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屈服和失效全过程.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单调加载下的受力性能,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梁开裂后的刚度和截面的应力重分布现象.算例表明分层梁单元模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梁开裂后的使用性能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砼连续箱梁裂缝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裂缝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的问题也非常多.在将裂缝分类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裂缝的成因,为日后预防箱梁开裂、对开裂箱梁进行维修加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葙梁裂缝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的问题也非常多。在将裂缝分类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裂缝的成因,为日后预防箱梁开裂、对开裂箱梁进行维修加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柱强于梁”、“梁强于柱”和“梁柱等强”的3种情况在单层预应力框架或多层预应力框架的顶层中是可能出现的.通过4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竖向荷载下的试验,对三类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极限荷载、正常使用下的变形、位移延性、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结果证明,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小时,这三类预应力框架均能实现完全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具有较好的位移延性,在正常使用荷载下裂缝宽度和挠度均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中型钢对混凝土约束作用及对梁承载力的影响,对前期有黏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型钢能有效地约束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中核心混凝土变形,改善受压混凝土破坏时的脆性性能,提高梁的受弯承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作为压弯构件,参照文献的区域约束混凝土理论,在叠加基础上考虑约束混凝土的额外强度来计算梁的受弯承载力;提出考虑区域约束影响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试件极限状态受弯承载力对比,计算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为0.98,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一榀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所进行的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破坏形态、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可以满足抗震要求.此外,还应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对预应力扁梁框架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结果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损伤与其声发射信号之间的关系,利用声发射技术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过程进行监测。通过三点弯曲试验,采集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损伤的实时声发射信号数据。分析不同荷载下声发射信号幅值与上升时间的参数分布图,并对比加载过程试件梁的裂缝变化,发现不同信号幅值分布与混凝土梁的损伤类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演化试件梁的损伤过程,其中高幅值信号的集聚意味着宏观裂缝的出现。此外,通过ISA信号强度准则的计算,对预应力钢筋砼梁损伤程度做出了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对双预应力结构、双面配筋预应力结构、二次预应力结构和常规预应力结构低高度梁桥进行对比设计,分析了不同结构形式低高度梁桥的受力性能、变形性能和经济性.结果表明:优化结构形式和预应力布置可以显著改善预应力混凝土低高度梁桥的结构性能;二次预应力结构克服了双预应力结构与双面配筋预应力结构的不足,与常规预应力结构相比,在降低梁高的同时,大幅度减小了梁的徐变上拱值50%以上,并节省预应力筋10%以上,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4根加配横向预应力筋的钢筋混凝土梁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对比试验,初步考察了横向预应力筋对提高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裂性能的良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加配横向预应力筋并施加适当预应力能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裂能力;(2)在横向预应力筋的总截面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采用直径较小的横向预应力筋和较小的间距,能最有效的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裂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预应力砼基本理论和动力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预应力对刚度的影响,进行了无粘结预应力动力有限元的程序设计。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动力性能,运用所编程序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编制的有限元分析程序在简支梁动力有限元分析计算中具有相对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