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诉讼是解决纠纷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其具有程序性,得到裁判需要一定的期限。在这一期限内,当事人的一些行为可能导致将来的生效判决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设置了财产保全制度。但我国关于保全制度的立法仍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地限制了财产保全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不足以达到财产保全的目的,甚至可能使被保全的财产被当事人恶意利用来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由此首先应梳理我国财产保全制度的概况,借由发现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再述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法律中规定当事人可以对他人侵犯其人身权的行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但刑事法律中却规定被害人不能对被告人侵犯其人身权的犯罪行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这种相互矛盾的规定不利于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得到公平的待遇,损害了司法公正,所以我国有必要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告送这是我国司法机关向当事人送迭诉讼文书的方法之一。公告送达旨在保护当事人一方的诉权并促使下落不明的当事人参与诉讼程序,保证其程序的参与权。然而,我国公告送达制度本身的缺陷,法官职权的滥用,当事人恶意的诉讼,使得公告送达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有时甚至反而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诉讼制度。发挥公告送达制度应有的功能,就必须对我国现有公告送达制度的送达方式、生效时间、费用、内容及适用条件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与大多数州都规定有判决要约规则。判决要约规则一方面维护诉讼公平的价值理念,在当事人拒绝要约而最终获得的审判结果并不比对方先前发出的要约更好且达到一定比例时应受到一定惩罚,从而避免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坚持诉讼而不公平地承担诉讼费用;另一方面它促使当事人合理谨慎地考虑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和解要求,客观上充当了民事诉讼和解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在促使纠纷解决和防止诉讼拖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后,结合现实情况对我国的诉讼和解与判决要约规则进行了比较,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事实体法的一项重要原则,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确立受到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关注。其在民诉中有着深厚的确立基础,也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内容涉及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及法院三方主体,主要体现在对当事人诉讼权行为的规制上,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发挥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双重功能,以弥补制定法的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6.
证据交换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对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未予充分保护:一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不清晰、不合理;二是该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允许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定义不清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强化证据失权,设定提交新证据的门槛,赋予超期举证一方证明是新证据的义务,并在法律中对新证据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7.
张锋 《科技信息》2007,(17):243-243,239
证据开示是指庭审调查前诉讼双方当事人从对方获第三方处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和收集证据的程序。它是一种庭前的程序和机制,是诉讼一方在庭审前获取另一方与案件有关事实和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的诉讼制度。鉴于诉讼过程中对抗制度将导致诉讼双方交换证据的困难,诉讼中的证据开示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为保证法律的公正,提高诉讼的效力,就必须制定专门的证据开示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诉讼和解是当事人自主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民事纠纷。台湾地区在2003年针对《民事诉讼法》诉讼上的和解制度机能作了扩大的重点修正,以充实《民事诉讼法》中和解制度功能,扩大和解制度解决纠纷的机能。新的诉讼和解制度在成立要件、和解程序、和解瑕疵救济上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规定,但在第三人参与、诉讼标的外事项和解以及和解方案等方面还有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诉前财产保全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建立和完善诉前财产保全制度,有利于维护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但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前财产保全制度规定得比较简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财产保全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产保全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法官回避制度,是为了消除当事人对法官中立性抱有的怀疑而选择中立性法官,保证法官能不偏不倚地作出裁判,保障诉讼公正的制度。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回避对象、事由、程序操作等规定来看,此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我国应重新界定法官范围,从适当扩大法官回避对象、细化明确回避事由、增设法院依职权裁定回避的方式等方面来保障法官回避制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姚克励 《科技信息》2008,(16):214-214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证据保全制度,这于保障被害人权益不利,也妨碍“控辩式”庭审的有效展开。建立我国刑事证据保全制度应与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和行政证据保全制相衔接;并赋予该制度证据开示、人权保障和提高诉讼效率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释明义务是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承载着强化当事人诉讼权益、兼顾程序与实体正义、弥补诉讼不公的重要价值。该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转型期中大陆法系以当事人为主导的诉讼模式在我国民事审判程序中的推进和深化,从而达到职权主导型诉讼向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机制的"温和"转变。  相似文献   

13.
英美的"中间禁令"制度,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假处分"制度,法国的"紧急审理程序",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值此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即将在我国法律上确立之际,文章针对目前存在的行为保全制度若干问题进行论述,提出见解,以期推进行为保全制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任何程序技术、活动规则和法律制度都是在一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创制的,证据保全也不例外。一般认为,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是司法程序最主要的两个价值目标。因此,证据保全也必须有利于诉讼公正和效率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赋予了被害人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本通过对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利弊得失的分析,指出应取消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而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这样,既可以避免制度上的矛盾,又顺应了人权保障中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将债权物权化,为保全一种目的在于移转、变更和废止不动产物权之请求权的登记制度.在不动产交易中,因当事人双方就债权契约的成立与物权行为的履行间尚有一定时间差异,故常有债务人将不动产另作处理,如一物二卖,并将产权移转登记于后债权人的情形.此种状况,对原债权人甚为不利.鉴于此,法律上设有预告登记制度,对原债权人以不动产物权变动为标的之债权请求予以保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否定权利的私力救济,要求民众通过诉讼解决纠纷。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当事人在考量诉讼成本与诉讼利益的得失时犹豫不决,导致诉讼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定分止争的作用。应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多方面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使之能在纠纷发生后积极以诉讼的方式解决争议、维护民事权益,从而使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诉讼告知制度一直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广泛适用,其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正全面地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诉讼告知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既能充分保障当事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地促进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进而有效克服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应从诉讼告知的条件、告知的程序和第三人的权利保障等方面思考我国诉讼告知制度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诉因是用来限定公诉、审判以及既判力范围的,是介于两大法系中间的制度。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结构和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是诉因制度的基础。诉因可以在公诉事实同一性的限度内变更。诉因的变更可以采取检察官要求变更或法院作出变更命令的方式进行。日本的诉因制度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民事诉讼中发现程序是对抗制在一定历史阶段自身的完善而产生的,在其产生后对防止当事人在庭审中的突袭,实现诉讼中的实质平等以及促进纠纷的和解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诸如诉讼的拖延,当事人巨大的诉讼花费以及诉讼欺诈等负面影响也促使发现程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考虑是否引进这一制度时要探讨民事诉讼的功能、诉讼模式等许多基本问题,绝不能盲目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