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科技智囊》2007,(8):85-86
1.6月19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和由他率领的日本日中青年世代友好代表团。他指出,中日关系正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双方一致同意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中日关系积极互动不断。在习近平主席6月将访日出席大阪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背景下,中日双方正努力强化目前双边关系改善势头,增进友好互信气氛。中日有识之士指出,基于共同利益的两国关系应当更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并呼吁中日间建立新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3.
吴限 《世界知识》2023,(13):24-25
<正>202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 5周年,中日关系又迎来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历史,由时间不断累积和反复验证所构筑的友好基础,或可称为一种“历史的温存”,成为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的保障。这种“历史的温存”既和煦着两国爱好和平人士践行中日世代友好的理念,也曾让一度跌至冰点的两国关系实现了“破冰”“融冰”而重归正轨。然而,变局之下,中日之间这难得的“历史温存”正在被奉行现实主义政治的日本肆意消耗而日益冷淡,未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4.
曹宏林  张丽 《科技信息》2013,(9):232-232,241
针对中日关系现状,从大和民族本性、日本文化本质、外部因素三方面,本文剖析造成中日关系如此局面的原因,论述必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东山再起、日本社会右倾化加剧的不正常的状态,友好妥善地处理中日争端,协调好各种关系,以期为中日两国发展、亚洲稳定、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14,(12):9-9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6月6日报道,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日关系研讨会当天在长崎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就2014年年内在中国举行正式会谈达成共识。 报道指出,由于出席此次会谈的各名委员将存2014年11月满就任期,因此正式会谈很可能存11月份之前举行。本次非正式会谈就改善中日关系讨论相关对策。为改善中日两国的国民感情,会上提议在各领域,包括能源、环境等中日共同面临的课题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6.
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中既有表现友好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又有隐藏在背后的政治安全矛盾。中日矛盾主要责任在日本。不断巩固和扩大共同利益,减少矛盾对抗;以多边合作取代双边合作,加强战略对话构建安全制度框架;摆脱情感式的思维模式,代之以战略性的新思维是改善和发展中日战略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金熙德 《世界知识》2008,(11):26-29
中日关系走出了在矛盾问题上陷于僵局、在情感碰撞中耗费精力的恶性循环,开创了增进友好感情与推动共同利益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从“解决矛盾型”关系转向“发展利益型”关系;从“破冰”以来的“恢复性发展”阶段进入了在“暖春”下的“实质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回溯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已故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作了很好的概括“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深重灾难。1972平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完成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任务,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但近年来,由于日本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化,其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目前中日关系处于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中国主张从切实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加强沟通、协调,冷静、理智地处理…  相似文献   

9.
不良征兆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同时又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去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后,日本媒体说中日关系将走向深度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双方达成重要共识.野田表示,要以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深化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中国领导人表示,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进政治互信.然而近几个多月来中日关系似乎并没有朝着两国领导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日恢复邦交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与深入。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在于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因为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然而,中日两国民众间存在的历史认识差异阻隔了中日两国民众的互信。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民众存在的历史认识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造成两国民众历史认识差异的潜在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6月27日,中国外长王毅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午餐演讲。答问环节中,日本东京大学高原明生教授就中日关系提问,他首先评价"日中关系有了新的局面",然后引用了今年以来中日关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4月中日领导人第二次会晤、5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日本3000人友好访华团并发表热情讲话等。耐人寻味的是,他问题的落脚点并不仅限于中日关系本身,而是以一句话的方式,询及"中方将采取什么措施推进‘一带一路’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学生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虽然缺乏认识,但对日本侵略过中国、在中国“做了坏事”大致还是知道的;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感到担忧,并希望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很多学生热切希望为改善中日关系做些事情,但不知道该具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年份。8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联合承办的"战后日本70年:轨迹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中日友好学会会长唐家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分别致辞。与会代表就"战后日本70年:国家战略与发展路线"、"战后日本70年:政治轨迹与走向"、"战后日本70年:经济轨迹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不少人讲到“中日关系”,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友好”两字省略了。然而在中日双边关系三个重要文件——《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中都可看到“中日友好关系”的表述,特别是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今年8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再次呼吁“中日应增进互信,开创中日友好新局面”。但是,从目前中日间的气氛看,不少人认为“中日友好”不过是空洞的口号,甚至是一种“虚幻的概念”。那么,所谓“中日友好”还有意义吗?邓小平的中日友好思想…  相似文献   

15.
郭力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5):117-118
随着中日关系的友好化发展,双边贸易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对日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专业要以培养既精通日语又懂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日语人才为目标。校企合作教育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志勇 《世界知识》2014,(22):28-29
<正>自2012年日方挑起钓鱼岛争端以来,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两国官方往来几乎全部停止。双方贸易和日本对华投资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日本经济界人士切身感受到了两国关系发生问题给双方经济交往造成的不良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积极因素在中日关系中发挥着作用。比如,日本经济团体再次发挥了促进双方交流、保持正常经贸关系发展的纽带作用,日中经济协会、日本经济团体联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局面已经延续多年了。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出任日本新首相,在10月8日的第一次出国访问中就来到了中国,传达了日本试图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信息。但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在历史问题和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尚未解决,在欧盟对华武器禁售、日澳军事关系等方面又出障碍。中日关系仍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趋缓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 ,不仅没有抛弃冷战时期的日美安保体制 ,相反却将其保留并予以强化 :一、扩大了日美军事合作的区域和空间 ;二、拓展了日美军事合作领域和范围 ;三、冲破了《日本国宪法》的束缚和绕过国会的监督。它给 2 1世纪的中日关系以巨大的冲击 :一、阻滞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使中日关系发展跌宕起伏 ;三、为中日关系发展埋设了雷区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重,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4月1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会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表示,中日互为重要邻国。近年来两国关系历经波折,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影响。首相先生去年以来多次就改善中日关系发出积极信息,中方对此予以重视。希望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此次应邀访日能够成为两国关系重回正常轨道的重要一步。中日关系改善势头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只要把中日关系改善好、稳定住,双方就可以开展更密切的交往和更广泛的合作,这符合两国人民和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为此,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