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震后十五年     
《科学大观园》2023,(11):12-13
<正>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5周年。在2008年的这一天,汶川地震致近7万人遇难。15年过去了,汶川地震仍是无数人的牵挂。我们欣慰地看到,震后汶川,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5月12日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震后15年来,国内地震预警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当地震遇上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新的答案?我们无法阻止地震,但在求知和反思中,我们能增进面对地震灾害时应对和求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危险源和风险源探查是科学开展应急救援的基础性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已在全国进行了一轮普查,为风险防范和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2023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过去十五年,中国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汶川救灾工作的专家高孟潭。高孟潭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中,地震灾区公路结构物受损严重,表明我国公路结构物的抗震技术尚存在不足,特别是桥梁结构之外的公路结构物抗震设防技术非常薄弱;另一方面,汶川地震前,公路结构物的抗震侧重点在于震前的防御,汶川地震后,大量公路基础设施面临恢复重建,最缺乏的就是用于指导震后公路恢复重建的技术。有基于此,我们认为,针对以汶川地震灾区为重点的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结构物的抗震与恢复重建技术展开研究既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4.
<正>汶川地震期间,当时国内的地震预警规模是什么水平?震后15年来,国内地震预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近7万人遇难。地震当天,还在海外工作的四川人王暾在网上看到了消息。他隔了十几个小时才打通父母的电话,知道家人平安。“就像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财富,力所能及为灾区做点什么,作为科技人员,我在想能够做什么。”王暾留意到国内地震预警的空白,他准备出钱、出自己这个人,回国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空前的损失和灾难,使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创。据民政部报告,截至7月3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207人遇难,374216人受伤,失踪18194人。  相似文献   

6.
当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时,人们很自然地想起32年前的唐山,问题是相同的:怎样才能减少灾难的损伤? 汶川地震时,钱刚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自唐山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7.
地震,危害极大的自然灾难.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7.8级大地震,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虽然地震时时刻刻地威胁着人类,但在科学已发展到电子时代的今天,人们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受灾儿童需要特殊关注地震会使人们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需要留意的孩子的反应(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除了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之外,地震产生的堰塞湖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又一巨大隐患。连日来,堰塞湖在新闻媒体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堰塞湖的状况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解读“堰塞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除了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之外,地震产生的堰塞湖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又一巨大隐患.连日来,堰塞湖在新闻媒体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堰塞湖的状况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成不久就经历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考验。该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对汶川特大地震进行科学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恢复重建工作的支持,对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进行了升级与完善,特别是在灾情获取、地震应急专题图快速出图、辅助决策资料针对性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使之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快速获取震情、灾情信息,提供震害快速评估数据,以及为政府提供震区各种基础与分析资料以辅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5):32-33
安县位列“5·12”汶川特大地震第七个极重受灾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四川安县地震灾后重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科技援建任务(专项资金400万元)给四川农业大学等四个单位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活、生产、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的伤痛还未愈合,又发生了玉树(Ms=7.1)、智利(Mw=8.8)、海地(Ms=7.5)及日本(Mw=9.0)等特大地震。地震难道就不能预报?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预报地震?这些问题再一次成为科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发生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强震序列的模拟为出发点,通过基于严格数学、力学原理的有限元方法计算给出龙门山断裂带上大地震的时间序列、同震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通过研究发现,计算得到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3300年,这与古地震调查及其他方法给出的结果有一致性;模拟的同震应力场形态与汶川余震的深度分布之间存在着关联,同震位移与观测结果符合得较好。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文中的模型能够模拟断层由闭锁到解锁产生地震的全过程。模拟结果进一步显示,完全有可能利用科学计算方法给出未来强震发生的时、空、强三要素。类似于气象预报,本文将这种预测地震的方法称为数值地震预报。最后,文中对数值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数值地震预报在科学上是可能的、技术上是可行的,数值地震预报是成功预报地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22,(5):17-18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频发,震灾严重,由于能源基地与用电负荷区域多位于强震区,导致承载远距离能源输送的特高压变电站面临巨大的地震灾害风险.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245座变电站损坏,405万户停电,电网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由于电网是生命线系统的基础,变电站震损将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和社会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未能预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使公众再一次关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不能准确预报地震?"本文基于自组织临界态理论对地震的解释,说明地震的时间序列是不可计算的,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可计算的存在性证明、普遍性、机理及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项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家庭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状况和养育方式可能是导致儿童友谊破裂的重要因素。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和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研究人员对1523名来自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儿童及其父母的心理状况和养育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父母出现抑郁症状会严重影响其子女与同龄人的友谊。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与其好友"闹掰",一个很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17.
王二七 《中国科技成果》2012,(17):F0003-F0003
5.12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国内外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和时间的讨论。许多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地形形成于地壳的增厚,源于中央高原的下地壳受重力驱动向高原边缘的流动,始于1000~1500万年前,即著名的通道流模式。尽管一些地球物理资料证实高原下地壳很弱,足以流动,但是至今不清楚高原东部新生代的变形时间和变形量是否支持上述解释。汶川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2008年5月12目,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堰塞湖灾害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些媒体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在播报“堰塞湖”时,有几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9.
因为憎恨日本的右翼及军国主义,而拒绝学习日本的长处是不明智的。师夷长技,为了同胞的生命,敢于借鉴日本的地震对策,以减轻地震对我国的伤害。日本的地震预知、日本的地震紧急警报、日本抗震的建筑、日本的救灾应急机制、日本的震前训练、日本的避难所的设立等等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地震对策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健全我国的救灾机制和有关法律,不让唐山、汶川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20.
因为憎恨日本的右翼及军国主义,而拒绝学习日本的长处是不明智的。师夷长技,为了同胞的生命,敢于借鉴日本的地震对策,以减轻地震对我国的伤害。日本的地震预知、日本的地震紧急警报、日本抗震的建筑、日本的救灾应急机制、日本的震前训练、日本的避难所的设立等等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地震对策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健全我国的救灾机制和有关法律,不让唐山、汶川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