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20世纪60年代香港"西游记"题材电影的重要作品,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四部影片,通过原著女性形象反面色彩的强化、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表述投射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影片主创者对于女性"祸水"观的承袭,并折射出当时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独特理解与影像诠释。这种电影创作实践,证明了古典名著的人物影像化重塑乃至整体改编只有实现艺术诉求与商业票房、忠实原著与改编创新的双向平衡,才能更好地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网易公司开发的大型网络 RPG游戏《大话西游Online》的第二个版本齐天大圣经过了半年的封闭开发后,在今年的暑期前夕终于出炉并进入了紧张的测试期,外部测试以来测试人数持续攀升,玩家反应热烈。这款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蓝本,结合周星驰的经典搞笑电影《大话西游》剧本改编而成的大型神怪 RPG网络游戏,可以说是网易公司今年暑期的主打游戏之一,将成为众多网络游戏迷  相似文献   

3.
明清是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小说这种样式虽然发源较早,但在古典文学中却是最后繁荣起来的.它的影响也极为广泛,一些名著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邻近的国家也拥有大量读者,近些年在西方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学术界对于古典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几年来尤为活跃.明清小说的名作如《红楼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西游记》等都陆续召开了专题讨论会,有的成立了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和专门刊物,取得了一些重施的科研成果.最近戏剧,电影,电视在改编这些名著方面又形成了一股热潮.这个势头是好的.但是对这些小说的研究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的审美批评主要是以传统美学作为评价标准,注重电影内涵的写意性表达,强调民族性因素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形成与以西方电影理论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批评样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吴承恩《西游记》为对象,从故事整体框架的物理空间、文本叙事结构中体现出的空间性以及读者接受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探究《西游记》的空间叙事,为探究《西游记》"心性修养"的主题提供新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文学蓝本《妻妾成群》为例,比较分析了文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的文本差异和接受差异,并对改编型电影应该如何忠实原著又突破原著,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西游记》研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以考证的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开创了《西游记》研究新局面。文章以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作为对照,从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影响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胡适的研究在《西游记》学术史上的开创性与科学性,肯定其思想方法对于小说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展现《西游记》研究从古典时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影片上映后获得极大的反响,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原作对于电影的成就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但是影视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对于电影的成功更是功不可没。本文就以电影《一九四二》为例,从叙事文本的重新编排,视觉造型的完美打造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改编的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与文艺形式日渐融合,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富贵》。这三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小说文本、电影和电视剧)在细节处理和主题关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论文从宏观方面探索和分析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差异,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新意,这是因为三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观念侧重点不同,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改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删汰繁芜、去粗取精。  相似文献   

12.
斯坦贝克的许多优秀小说被成功地改编和拍摄为电影,其中获奖最多和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和《伊甸园之东》3部影片。这3部电影作品分别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题材,塑造典型化角色,以现实主义的手段聚焦斯坦贝克关注的困窘,展示了对原作媒介的跨越及其悲剧意识小说主题模式的再提炼;改编作品还对原故事叙事时空进行了集中式重构,在电影的影响上体现出电影作品对小说及社会语境的映射性,完成了从不同风格的小说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集体转身,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精彩握手,为诠释斯坦贝克悲剧意识作品所具备的特殊魅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一九四二》对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主要表现在主题阐释更多元化、情节更强调故事感、人物形象更有层次等三个方面。电影与小说相比,风格基调更为丰富厚重,接受性更强,影响更深远;电影通过对小说的改编而挖掘、发挥了文学文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15.
《长春真人西游记》述评钟婴《长春真人西游记》作为游记佳作,过去长期淹没在《道藏》浩翰的经籍之中,历元明两代无人过问。至清乾隆年间才由钱大昕等在苏州道院玄妙观发现,从而辨证了小说《西游记》与此《西游记》乃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书,否定了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为...  相似文献   

16.
电影音乐有满足故事需要、提升演员及观众情绪、暗示剧情、发挥戏剧性效果及加强节奏感等功用,而主旋律电影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求电影音乐发挥接通“时代”与“我”的关键作用。近年来,《金刚川》《1921》《革命者》《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以主题歌曲、电影配乐为媒介,借用改编、翻唱等创新技法,促动经典音乐旋律在光影艺术中搭建桥梁,实现了历史题材与当下语境的和谐共生、“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感性碰撞、“时代”与“我”的有效接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宗教之间的联系的背景下来分析《西游记》的宗教思想,分析《西游记》尊佛贬道的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根据赛珍诛同名小说《群芳亭》改编而成,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女性的思想状况。“五四”运动把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传到了中国。在此时代背景下,电影中的女性既有对传统的维护和尊崇的一面,又有对传统的挣脱和反叛的一面。赛珍珠以一位外国作家的笔触对中国女性的思想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为全世界的人们呈现出一个外国人看待中国文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李博文  刘小玲 《科技信息》2009,(9):144-144,84
好莱坞曾两次根据麦尔维尔的巨著《白鲸》改编拍摄电影《白鲸·MobyDick))~《白鲸记》,内容基本依托原著,十分精彩,但将电影与《白鲸》两相比较,就会发现不能将电影与原著等同,本文将从电影的解读角度、原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原著的多义性来阐述《白鲸》电影与原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是畲族民间歌手们根据本民族牛活习俗、心理素质改编创作的独特文学样式。小说歌滥觞于清代,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并按着这几种类别的产生演义着畲族的历史。其内容主要为歌手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演变为在本民族流畅的英雄人物事迹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诸如《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等,进而形成小说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