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经济的影响,并从运作机制、伦理与信用、人际关系与商业网络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华人经营模式的关系,同时对这种经营模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运用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阐释浙江海外华人移民的商业行为,分析《论语》中提出的"洒扫应对进退"的伙计制和"仁"所强调的互相权利和义务的人情文化,是如何构成浙江海外华人这一群体商业行为背后的文化模式和内涵,提出其商业行为中对中国传统人情文化模式的遵循,可以为当下中国应对现代性的挑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此项研究是一次融合了海外华人研究与媒介研究的跨学科尝试。本文从媒介化社交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中,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离散华人的社交互动以及身份认同呈现,并回答了如下两个问题:(1)社交媒体为离散华人的社交互动模式带来了哪些改变?(2)在这种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中,离散华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了哪些新的特点?2015—2016年间,笔者在澳大利亚对30名第一代华人移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并持续观察了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得出如下发现:(1)社交媒体的普及给离散华人提供了重新回到中国社交圈的机会,这个机会改变了他们的社交互动对象构成,并促使他们运用更为灵活的策略来呈现他们的身份认同;(2)这种灵活的策略在媒介化社交互动上具体表现为:有策略地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展示不同的内容,或使用不同的语言,以突显身份认同的某一方面;此外,当他们在面对较为敏感的身份认同问题时,在国家身份认同和地区身份认同两者之间灵活切换是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未醉教授的著作《加拿大华人社会内部的合作与冲突研究》以加拿大华人社会为例,从合作与冲突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华人社会的复杂问题,为开拓新的华人华侨研究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华人华侨内部的合作与冲突都是文化认同方面的合作与冲突,政治和意识形态亦可归入文化认同范畴。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外在表现总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行为,当然,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5.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温州人的侨汇、信息、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是侨乡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瑞安市桂峰乡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调查分析,发现华侨华人慈善捐赠的模式有个人、民间组织和政府三种并各有特点,动因则是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愿望。华侨华人慈善捐赠对侨乡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等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峇峇娘惹是华人移民与马来半岛地区当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一个华人次族群。在东南亚当地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峇峇娘惹族群历经数百年时代变迁,在传承和保留华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当地马来民族等其他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吸纳、融会贯通,形成兼具中华传统文化与马来当地文化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在持续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峇峇娘惹文化不仅保留了自身文化的本色,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色,更获得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新的延伸发展,显示出海外华人文化所具有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活力。峇峇娘惹族群对它者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运用在地经验所构建起的文化认同,对于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汉语为载体的马华文学在马来西亚处于微妙的文化混杂语境乃至边缘化处境。在中国-东盟文学关联域,马华文学代表作家黄锦树具有特殊意义。他的"中国后裔之子"和"南洋之子"双重身份,使他能够游刃于华人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之间。一方面,黄锦树关注中国性的书写;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拆解历史传统,进行马华文学的本土重写。黄锦树的文学作品昭示了双重身份与文化混杂的"第三空间"特征,在当代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鸦片战争中,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败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面对祖国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杀戮、掠夺,近代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同胞一样,以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书写了抗争外国侵略的悲壮历史。孕育与激励海外华人爱国情怀的精神动力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同时还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振兴中华"是近代海外华人孜孜以求之的强国梦。鉴往知来,新时期重温华侨爱国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和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恩关和严歌苓是九十年代海外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华裔在异域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她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话语和刻画的华裔女性形象上。为了融聚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严歌苓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思海外华人在异域生活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五缘文化"理论是探讨影响海外华人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其与祖国联系的文化深层因素的理论,其诞生二十年来,为指导学术研究和侨务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族群的代际更替,"五缘文化"理论各要素发生了消长,与文化认同相关的亲缘、地缘、神缘因素出现了淡化趋势,而与经济认同相关的业缘、物缘因素则有加强的趋势.研究"五缘文化"的这一变化,将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侨务资源变化动态,改变工作思路,促进侨务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经做过海外华人调查,主要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去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一代侨民,本文称之为“新华侨华人”。调查内容之一是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文化认知。本文就旅日华人的春节情结以及传统节日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知的关系做简要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南古"陆上丝绸之路"经滇西出境,至近代形成了与缅甸、印度的密切商贸关系,形成云南特色的近代商帮文化,也使滇西的诸城镇成为云南的主要侨乡。众侨乡重视文化教育和道德教化,华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塑造出众多的海内外杰出人士。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广大华侨华人与侨乡人民相互支持,也促成了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美国女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追忆与鬼为伍的一段少女生活》和英国女作家张戎的《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为文本研究对象,以"身份"批评切入,考察海外华人女性写作的语言选择、叙述策略、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从而揭示她们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30年出生于印尼的王赓武教授曾任香港大学校长,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教授。他研究海外华人的代表作《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年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该书第一部分追溯华人移民的历史演变,论述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所承  相似文献   

16.
在驾驶经济方面,日本人被称为"经济动物",而海外华人简直可以称为"经济精灵",与日本人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海外华人凭着勤勉和智慧,在继承他们祖业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令人瞩目的华人经济。华人经济泰国的半壁江山泰国是亚州"五小虎"之一,泰国经济的发展,华人立下汗马功劳。泰国工业中,华人经济占了半壁江山。据统计,目前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及食品工业均占60%;冶金工业,机  相似文献   

17.
强调了理论与主题的思考、多地点研究、比较研究和国家概念的重要性,并对离散族群、新移民、华人经济等概念作了新的有启发意义的解释。研究海外华人,应该以当地的脉络、当地的立场看当地的问题,也就是要离开中国的意识来看海外华人问题。此外,要注重深度的田野研究,靠文献资料是不够的。祖宗崇拜、非法移民、华人劳工、华人教育等,都是很重要的课题,海外华人研究应该包括从中国移出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8.
阅读审美——华裔生文化认同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落地生根的海外华裔生的文化认同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特征,所以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国人的文化认同有着路径依赖的不同。华文教育应在满足海外华人学习汉语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汉语思维能力的养成构筑通往文化认同的桥梁。要达到此目的,就必然要加大阅读教学的研究力度,促进学生用中国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生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意识,在审美的愉悦中提升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民族学研究海外华人的有关理论和成果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所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并以东干族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华各民族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文化格局作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20.
胡铂  吴芹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3):68-69,63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当"哲人王"、"中国佬约翰"、"付满楚"等出于西方人自身需要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充斥于西方文学当中时,什么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中国人群体创造出来的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中,"中国形象"又是以何种面目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