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的合成、形态及细胞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节节麦×小麦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细胞学观察表明,胚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稳定(2n=28),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再生植株花粉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15.30Ⅰ+6.35Ⅱ和15.40Ⅰ+6.28Ⅱ. 杂种F1自交不孕,与小麦回交结实率0.88%,F1花粉可染率为2.30%. 利用改良浸根法对杂种F1加倍处理,加倍率为80%.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穗形偏向小麦,后代染色体数目2n=40~59,其花分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存在6~7个单价体、20~21二价体、1~2个多价体. 两个组合的双倍体平均结实率为73.33%、67.19%,单株最高结实率可达93.8%. 通过连续选择,可选育出结实率较高、稳定的节节麦-小麦双倍体或部分双倍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6个山羊草,与普通小麦属间杂种F_1代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阐述了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比较了亲本和杂种的花粉粒育性。对观察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1)山羊草与普通小麦属间杂种F_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是极不正常的,但各杂交组合间有一定差异。(2)同一个山羊草种,不论是作父本还是作母本,二个杂交组合核质背景的互相调换,对杂种F_1代减数分裂的异常效应是相近的。(3)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异常导致花粉粒的败育。此外,讨论了减数分裂末期Ⅰ和末期Ⅱ染色体发生异常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对普通小麦×黑麦杂种F_1~F_6代的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花粉育性和结实率进行了调查。对观察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1)杂种在F_1~F_5代间的减数分裂异常率的差异极显著(P<0.01);(2)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异常率有显著差异(P<0.05);(3)减数分裂异常率与自交代数、花粉育性之间呈强负相关(r=-0.9327;r=-0.9352),花粉育性与结实率之间呈强正相关(r=0.8802)。  相似文献   

4.
小麦雌性不育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遗传规律,以小麦雌性不育系fs与育性正常的小麦品种或种的杂交一代和二代为材料,对其雄性育性和雌性育性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其杂种一代和二代的雄性育性正常,雌性育性在一代正常,二代多数组合出现1 4或1 16的雌性不育株,初步认为小麦雌性不育依试验亲本选材的不同表现为一对或两对隐性基因的遗传,雌性不育的表达可能涉及到两对主效基因的参与并且受环境的修饰.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济南177原生质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植株,但未能正常结实。杂种植株经子房诱导产生可育F0代;将F0代产生的4粒种子播种后产生F1代植株,对由其产生的F2代4个株系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分析表明,F2代植株的表现型及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小麦。田间穗行,株系表型稳定,具有抗寒、茎杆硬、抗倒伏等优良性状。在分蘖数、单株粒重衣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上亦有明显优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济南177原生质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elongatum)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植株,但未能正常结实.杂种植株经子房诱导产生可育F0代;将F0代产生的4粒种子播种后产生F1代植株,对由其产生的F2代4个株系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分析表明,F2代植株的表现型及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小麦.田间穗行、株系表型稳定,具有抗寒、茎杆硬、抗倒伏等优良性状.在分蘖数、单株粒重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上亦有明显优势,此研究为培育体细胞杂种优良小麦品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过去获得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rapus L.)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O.E.Schulz)属间杂种的特征,为未经染色体加倍处理便可部分恢复育性与产生甘蓝型油菜和杂种两类植株.但在第5代(F5)群体中出现一株淡黄色花的杂种植株,且表现出与较早世代中的杂种植株有所不同的染色体行为,从而产生了具有多种表型和染色体组成的后代(F6~F9),特别是选择到一些具有部分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组成和附加诸葛菜染色体、具有优异脂肪酸组成的材料.基因组原位杂交观察表明,诸葛菜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正常配对与分离,且与油菜染色体的行为基本一致.这显示两亲本染色体在经过较多世代后在细胞分裂中变得较为同步化,这也是杂种后代材料逐渐趋向稳定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济南177原生质体(受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原生质体(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外形偏向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经过田间繁育,现已到F5代,在对F1至F4代杂种植株完成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对对F5代不同株系(Ⅱ-2,8-1,Ⅱ-Ⅰ-8)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基本正常,88%以上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0-21对之间,并且绝大多数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形成二价体,少数细胞存在小染色体,数目多为1-2个,且大部分以配对形式存在,由此可见,杂种在遗传上基本是稳定的,且杂种的表型及遗传在较短的世代就基本稳定,但个别杂种花粉母细胞中也存在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如不均等分离,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多着丝粒体,易位环及多价体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普通小麦(Tr.aestivum.L.)“多子房”的品系雌雄蕊分化期幼穗和小花的显微镜观察检查,确定多子房(指额外子房)发生的时期、部位、数量,及其与雄蕊心皮化的区别。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21个单体及正常二体植株作母本,分别授以普通小麦“多子房”品系花粉,经细胞学鉴定表明:单体—5D和单体—6B两个关键组合,F_1单体植株都表现多子房;其余19个非关键组合的F_1单体植株和二体组合的F_1植株均不表现多子房。因而可认为:多子房性状,是由分别位于染色体5D和6B上的二个半合有效、同效异位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现建议用符号mo_1表示染色体5D上的多子房基因;以符号mo_2表示染色体6B上的多子房基因。  相似文献   

10.
对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得到的抗小麦白粉病衍生系忻麦818和忻麦6160进行了根尖染色体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研究.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表明:忻麦818、忻麦6160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可见二者都有很强的细胞学稳定性.忻麦818与中国春杂种F1 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0.01Ⅱ+1.98 Ⅰ,说明忻麦818可能是一个双体异代换系,然而忻麦6160与中国春杂种F1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19Ⅱ+1Ⅳ,在每个细胞中均有四价体出现,说明忻麦6160可能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马铃薯杂交组合'M H-09'×'MIN-21'F1代分离群体中选育出的8个优良杂种株系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差异,为后续新品种育成及鉴定提供依据,利用亲本材料作对照,对其花粉育性、PMC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及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
黎渊珠 《科技信息》2013,(8):279-280
[目的]探讨植物远缘杂交不育的原因,以期为后期作物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常规的压片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结果发现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常分裂现象,即发现在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些染色体行为不规则的现象,出现如:单价体、四价体、多价体、染色体桥及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微核等一系列异常现象。[结论]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加倍一代株系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高频率异常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其大部分花粉发育异常,表现出远缘杂种的不育。  相似文献   

13.
农垦58s与一对感光性不同的等基因系杂交,观察了F1 ̄F5代的生育期和育性的变化。生育期从F2代起出现连续变异,并有超亲类型。F1代结实率为54.8% ̄75.1%,可以认为不育性是隐性性状,F2 ̄F5代的育性呈连续分离,在F2代没有3:1或15:1的分离比例,到F5代不育性还不能稳定。不育株(结实率〈10%)的抽穗期连续分布于整个杂种群体的抽穗期间,而不局限于某一抽穗期间,表明感光性和光敏性是基本  相似文献   

14.
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 spelta L.f.duhamelianum 2n=6x=42与通北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结实率36%。F_1代表现不一致,出现4种类型,主要类型结实基本正常,其他3个类型,有2个类型结实率约10%,有1个类型完全不结实;均表现为斯卑尔脱型,成熟期同通北野生燕麦,比斯卑尔脱小麦早熟10天。F_1植株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大多数染色体配对正常,单价体2—4个。F_2植株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大多数植株染色体配对正常,2n=42,少数植株染色体出现1—5个单价体。F_2分离很大,出现约10%容易脱粒不断穗节的普通小麦型,其中一部分综合抗病和综合丰产性均好,并出现超亲矮杆的普通小麦型植株,最矮的株高仅57厘米。株高80—90厘米的类型较多,籽粒饱满,千粒重最高的达到60克。可以直接育成多抗优质高产的新型普通小麦。普通小麦型植株大多数表现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创制具有蓝粒基因的小麦异位位染色体的后代材料与具“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的不育株杂交,根据F2代蓝粒子种子和白粒种子分离比例及其植株的育性表现对所需易位染色体4BS.4AgL进行初步筛选,然后用细胞学手段进一步鉴定,结果均得4BS.4AgL易位染色体,易位系的结实正常,这在遗传研究上和以蓝粒为标记的核型不育杂交小麦系统创制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品种〔(临朐一号×佛及尼亚115)×柯克347〕杂交一代的花粉单倍体植株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从细线期至花粉粒形成的过程作了观察。并用普通品种——红花大金元(双倍体)作比较。 单倍体植株和双倍体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最显著区别之一是前者在前期Ⅰ粗线期时看不到同源染色体配对,终变期时绝大多数染色体为单价染色体,很少数是拟二价染色体,染色体有胶合,连结成各种形式,并有群聚现象。在单倍体植株的同一花药内,同时有染色体单倍数和很少量的双倍数的花粉母细胞。单倍体植株四分孢子形成后,细胞核在小孢子的进一步的发育中自行解体,成熟花粉粒一般没有生活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初步报道了He—Ne激光辐射不同倍数西瓜芽期酯酶同工酶的变化情况.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shwartsl[1]和beekman[2]曾分别在玉米杂种胚乳的酯酶,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中存在着杂种酶带。我国李继耕等[3]和汪清肌等[4]也分别在玉米和蕃茄证明杂种一代中存在着杂种酶带。同时胡能书等[5]观察激光照射对水稻L;代植株影响时发现。激光能促迸植物生长发育。但在瓜类作物上至今尚少见报道。 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 He—Ne激光照射和同工酶分析方法,来观察对不同倍数西瓜及其同一组合民与双亲芽期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异同,从而探讨瓜类作物的辐射生理生化效应。为杂种优势的利用,寻求新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野生二粒小麦的Giemsa C带核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良C带技术对野生二粒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带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体细胞中有14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AABB不同染色体上带的数目、大小、强弱及分布情况各异,而同源染色体的带型一致,根据C带带型特征很容易将野生二粒小麦不同染色体组、及不同染色体分开因此,C带可作为野生二粒小麦的细胞学标记.此外,除4B染色体外,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的C带带型特征与普通小麦相应染色体相似,这从染色体结构方面进一步证实了野生二粒小麦是普通小麦祖先种之一的假设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5代麦谷蛋白及SDS沉降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5代 175个株系的麦谷蛋白及SDS沉降值分析 ,发现杂种F5代有 10种不同的麦谷蛋白组成 ,并出现了 1Ax1,1Ax2 ,1Bx13,1By16 ,1By8,1Dx5等 6种不存在于亲本小麦中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 1Bx13 1By16 ,1Bx7 1By8,1Dx5 1Dy12等 3种新亚基组合 ,部分杂种中出现了高冰草的麦谷蛋白特征谱带 ;杂种株系的SDS沉降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其中一些杂种的SDS沉降值明显高于亲本普通小麦 .结果表明 ,通过体细胞杂交有可能将野生禾草的优良性状引入普通小麦 ,创造出多种不同组成及组合的新种质 ,为小麦品质育种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小麦与高冰草杂种F2代不同穗行和株系的部分植株与亲本进行酯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分析高冰草遗传物质在杂种后代的遗传和表达,结果证明高冰草遗传物质在杂种中稳定存在并正常表达.粗蛋白含量的测定表明,杂种F1及F2代蛋白质含量为17.49%~20.18%,介于亲本小麦(15.14%)与高冰草(25.58%)之间.氨基酸分析发现,杂种F2代种子的几种必需氨基酸,包括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显著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