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I在抗凝血反应中存在一临界浓度(12 nmol/L),只有在高于其临界浓度时,才表现出显著的抗凝血活性.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发现抗凝血因子I与活化凝血因子X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1:1的复合物,从而延长凝血时间.天然抗凝血因子I和脱钙抗凝血因子I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均不能与活化凝血因子X形成复合物.锶离子也可以使二者结合,而钡离子和铽离子均不能使两者结合.抗凝血因子I是凝血因子IX或凝血因子X结合蛋白家族中一个新发现的成员,其分子量为 29603.6 _u,分子中两条肽链分子量十分接近,约为 14.7ku.抗凝血因子I是由2 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其氨基酸组成与这一家族中其他成员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2.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I与活化凝血因子X的结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在抗凝血反应中存在一临界浓度(12 nmol/L), 只有在高于其临界浓度时, 才表现出显著的抗凝血活性.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 发现抗凝血因子与活化凝血因子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1︰1 的复合物,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天然抗凝血因子和脱钙抗凝血因子在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均不能与活化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 锶离子也可以使二者结合, 而钡离子和铽离子均不能使两者结合. 抗凝血因子是凝血因子或凝血因子结合蛋白家族中一个新发现的成员, 其分子量为29 603.6 u, 分子中两条肽链分子量十分接近, 约为 14.7 ku. 抗凝血因子是由25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其氨基酸组成与这一家族中其他成员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3.
Ⅱ,Ⅹ型胶原与Ca~(2+)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的增长主要通过长生板软骨向两端生长而实现.在这一过程中,生长板软骨细胞除了要经历一系列的生化和细胞的变化,它分泌的胶原类型也会发生变化:静止期和增殖期的软骨细胞以分泌Ⅱ型胶原为主,而肥大期的软骨细胞还要分泌Ⅹ型胶原.目前一些实验表明Ⅱ型、Ⅹ型胶原可能与骨的增长这一生物矿化过程有关:通过对刚分离的生长板软骨进行24h培养发现,Ⅱ型胶原碳端前多肽的含量与细胞富集Ca~(2+)是同步增加的,且它又与羟基磷灰石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对于矿化的鸡软骨进行分析,发现在矿化处有Ⅹ型胶原存在,且Ⅹ型胶原富集的地方Ca~(2+)的浓度也很高.但目前它们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本文通过研究Ⅱ,Ⅹ型胶原与Ca~(2+)的结合性质,为阐明它们在生物矿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吕继华  何立  隋森芳 《科学通报》2008,53(6):651-657
报道了突触结合蛋白Ⅰ的C2结构域可以和细胞膜的脂筏结合. 研究结果证明, 目标膜上的 PIP2和Ca2+是促进C2结构域和脂筏结合的关键因子. 研究还发现, 单独的C2A和C2B结构域也可以和脂筏结合, 说明C2A和C2B与脂筏的结合作用可能是互为补充的. 研究表明, 破坏脂筏或阻止突触结合蛋白Ⅰ与脂筏结合都可以显著地减少谷氨酸的释放. 研究提示, C2结构域与脂筏的结合可能在Ca2+的调节神经递质释放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核蛋白因子与水稻蜡质基因5′端上游顺序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健 《科学通报》1992,37(18):1698-1698
近来,植物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借鉴了动物和酵母系统中采用的方法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依赖光表达的豌豆rbcS-3A基因,大豆种子发育特异的β-副球蛋白基因和水稻对脱落酸反应的rab基因,在它们表达的那些细胞的核蛋白抽提液中都找到了与其上游顺序特异结  相似文献   

6.
贺雨虹  李湘辉  王福  薛毅  隋森芳 《科学通报》2003,48(14):1524-1529
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Ⅰ是神经细胞突触囊泡上的一个膜整合蛋白, C2A是它的具有重要功能的近膜胞质片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突触结合蛋白Ⅰ在Ca2+引发的神经递质快速释放过程中起到Ca2+感受器的作用, 而C2A结构域与神经细胞的突触前膜的相互作用与其 Ca2+感受器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是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利用气/液单层膜技术结合表面密度的测量, 发现C2A存在两种膜结合状态: 无 Ca2+时, 以静电作用力为主的表面吸附状态; 有 Ca2+时, 静电力起部分作用的插膜状态. 两种状态时C2A都倾向于与带负电荷, 如磷脂酰丝氨酸的磷脂膜结合. 将C2A转染表达在PC12和HEK-293细胞中, 利用免疫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也表明, C2A在有无Ca2+存在的情况下都主要存在于膜附近. 实验结果提示, 突触结合蛋白Ⅰ作为Ca2+感受器的可能分子机制: 突触结合蛋白Ⅰ的C2A的表面吸附功能在囊泡锚定或活化时协助囊泡附着在活化区, 当细胞内Ca2+浓度迅速增加, C2A Ca2+依赖的插入负电荷膜的特点可以将囊泡拉近突触前膜, 加之同时和其他蛋白, 如SNARE复合物的作用引发膜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