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雪瑜  邱龙虎 《科技信息》2013,(10):190-191
岭南文化以土著越族文化为基础,兼蓄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精华而成,具有鲜明的南国地域特色。岭南科技在整个中华民族科技发展史上独具一格,重要原因在于其根植于独特的岭南文化土壤上。岭南文化的高效、务实、革新、开放、兼容等特点在岭南农业、建筑、纺织、航运和科技思想中得到了显著体现。探讨岭南文化对科技的作用及表现对于今天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源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内部地理环境差异、移民等因素分不开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东地区多数客家民众的殡丧风俗,既有中原、江南一带汉族文化的背景,又有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投影,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丧葬文化总是与一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宗教道德观念相联系的.秦汉以后,三峡地区多次汉族移民,因此,汉族文化与三峡地区文化相互融合,并影响到三峡土著的丧葬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三峡地域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汉族不是文山地区的土著民族。清初改土归流前有少量移入,但相当一部分被当地少数民族同化。改土归流后,内地汉族移民大规模迁入文山地区,与各民族一起,共同开发文山。在与各民族的共同交流中,汉族移民传播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先进文化,促进了文山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巩固边疆民族地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也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汇聚的中心,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丰富,是由于四周辽阔地域中的各族文化源源不绝汇入的结果。在《郑风》21篇作品中,就有不少反映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民俗因素,其中"令会男女","临水祓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辽金绘画受汉族绘画影响滋深,但由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局限,辽金各个题材的绘画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中鞍马人物画精绘契丹女真风俗,张扬尚武精神,质朴敦厚,激越高亢;花鸟画带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构图风格多追求对称,技法独到;另外辽金时期的风俗题材绘画在墓葬壁画及寺观壁画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唯山水画一直没能发展成熟,缺乏艺术特色。辽金时期美术在绘画题材上发展水平的这种差异性,与汉族文化在辽金地区传播的程度,以及辽金民族对汉族文化的选择性传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回鹘早在北魏时期就与汉族有密切联系,在唐代时期两者联系达到高潮。在漫长的交往、交流、融合过程中,回鹘冠饰与汉族冠饰交融并存,回鹘冠饰的妆饰、构成属性以及社会功能受汉族冠饰文化影响较大,同时中原汉族冠饰也吸收了回鹘冠饰的装饰元素,出现了两个民族冠饰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发展的局面。回鹘冠饰种类多样,样式独特,具有深厚的北方民族文化意蕴,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渊源和形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先民,至今先秦两汉的古汉语仍活在客家方言之中,相关的中原民俗文化仍活在南方的客家民间。这以彭祖文化为参照,可以看得很分明。毛泽东论及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养生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有着长久的影响。用客家话阅读与《彭祖经》相关的养生学著述,特别方便,因而彭祖养生文化在客家民间形成一定的习俗,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客家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与“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这两个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表明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根子,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先秦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致成型,在北方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在南方则形成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多元性的地域文化,先秦荆楚文化在楚人不断南移、东移和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承袭、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和南方诸土著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新、积淀,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质和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开拓进取、自强创新、兼容并包、坚韧执着、剽悍尚武、恋乡敬祖、爱国忠君、浪漫情怀、机智灵巧、价值多元、崇尚乐舞、奢靡享乐、崇火尊凤、尊巫尚鬼等。  相似文献   

13.
中原崛起进程中郑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崛起进程正在日益加快.郑州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进一步加快中原崛起的速度,而且城市本身反过来也会得到中原崛起的带动.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原崛起,同时充分利用好这个战略背景,郑州应积极树立城市新形象,利用区位、交通等优势强化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同时,打造与区域内旅游产品互补的城市旅游产品,使城市发展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分期及相关特点的研究,认为岭南腰坑葬俗是在湘地越人南迁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源自楚崛起之前的中原文化。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文化的南渐,湘地越人转徙岭南,并将这一葬俗带到岭南,流传开来。岭南的腰坑墓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点。腰坑在用途上与该地古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反映的是岭南土著居民对这一葬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对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发展时期较为稳定、龙山文化发展时期较为失稳这一假说的检验,以漆水河流域为例,以仰韶-龙山时期聚落分布特征为指标,分析了高程、距河流远近、核密度和最短距离,以图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说和更加全面地认识关中地区仰韶-龙山时期聚落选址差异及其驱动因子。方法利用ArcGIS空间分析的功能。结果与结论漆水河流域龙山时期聚落选址较仰韶时期出现了高程增高、距河流变远和分散化发展的现象。龙山时期聚落选址的变化,是关中地区环境和农业扩展等多重作用驱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地方政府和文学艺术界要厘清文学创作、文化产业的关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丁志伟  王发曾  殷胜磊 《河南科学》2010,28(10):1348-1352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出中原城市群9城市的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综合成长能力指数的聚类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态势的动向—圈层发展轴、圈层内部的"组团或带+轴线"与城市网络体系,为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时期,广西文化与中原文化就开始有了一定的交流。灵渠开凿之后,对广西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广泛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交流、商业文化交流和教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双方的交流中广西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纵论京口文化的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当属六朝。这一时期,在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土著的江南文化实现了互融互惠,推动了整个京口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这里成了江南有名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要素又进一步促成了京口文化的繁荣。当时的京口人文荟萃,群星闪烁,取得丰硕的文化成果,在经史研究、文学创作、书法雕刻等多方面均有建树,甚至在全国都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为山西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山西文化与其他五省构成的中部地区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传递历史、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通过山西文化在中部地区定位与作用的分析,对指导中部崛起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