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神经中枢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药物在应用中受到限制.寻找有效的给药途径,避开血脑屏障的阻断,将药物直接运送到中枢神经系统一直是神经科学家面临的挑战.本文介绍了血脑屏障,并综述了目前已经建立的和正在探索中的几种解决血脑屏障问题的方法,同时,从液体受限的角度给出了初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国家,帕金森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目前,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主要以多巴类、抗胆碱等药物,随着帕金森病程进展,药效也下降;第二种是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脑深部核团毁损和DBS电刺激。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死亡.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僵硬,最终无法控制运动功能而导致严重残疾.P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清楚,治疗方案也收效甚微.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蛋白过度表达和聚集、神经炎症以及Ca2+稳态受损方面介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最新治疗策略,为后续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静止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减少为临床症状,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虽然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帕金森病的病因学说,但是只有多巴胺缺失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公认。目前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均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文对相关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幅提高。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是目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上患病率高、识别率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围绕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前沿热点问题,介绍相关神经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认知障碍的神经化学基础、风险基因、其他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和生物标记物等。  相似文献   

6.
正在大脑深部特定区域植入电极,用电脉冲来调节和控制大脑活动,可以用于治疗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多种脑疾病。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上,拳王阿里颤巍巍地高举奥运火炬点燃圣火,成为奥运火炬史上最感人的瞬间。谁会想到,曾经在拳坛叱咤风云的伟大拳王,最后却不幸被帕金森病击倒。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长期以来都以药物治疗为主。在发病最初的3~5  相似文献   

7.
根据帕金森病的可能发病机制,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水平,降低帕金森病对老年人的威胁,充分挖掘八段锦在医学领域的宝贵功能,并在医学领域发扬。本文使用文献检索法、逻辑分析法在理论层面分析,八段锦的调养功能、作用和特点以及帕金森的产生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进行了理论研究,进行八段锦锻炼可以对帕金森病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八段锦通过减少体内自由基对帕金森病从病因角度起到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通过锻炼锥体外系功能改善帕金森病的外部临床表现;通过调节植物神经能缓解帕金森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本文通过讨论帕金森病的家庭康复训练及方法,说明我们不但要重视药物治疗,更要关心病人的心理健康,家庭康复训练在病情的发展和转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6-OHDA注入中脑右侧黑质造成单侧黑质损毁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检测其损毁侧纹状体区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纹状体区多巴胺、多巴克及高香草酸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电针能提高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区多巴胺的含量,对帕金森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疗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n=48,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左旋多巴,研究组:n=48,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普拉克索、左旋多巴,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统计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两组UPDRS四部分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UPDRS四部分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与IL-6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血清TNF-α与IL-6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的20.83%(P0.05)。联合普拉克索与左旋多巴,能显著性改善帕金森病患者UPDRS评分、血清TNF-α与IL-6水平,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1.
展瑞彬 《甘肃科技》2022,(3):113-115
分析采用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研究时间为2018年12月—2020年5月,共有帕金森病患者86例接受治疗。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函数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予以美多芭治疗,观察组予以普拉克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析,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分析,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分析,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普拉克索在帕金森病患者治疗中具有安全性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有效率高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γ-氨基丁酸在生理条件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为了增大γ-氨基丁酸的脂溶性,使其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相似文献   

13.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阻碍了具有治疗潜力的大分子化合物从外周组织进入脑内。为了寻找一种高效、快速通过BBB的靶向性载体,本实验通过罗丹明B标记的狂犬病毒糖蛋白衍生肽(RDP)注射入昆明小鼠体内,与15min、5h取大脑、脊髓及肝、肾等外周组织,冷冻切片观察其在体内的分布,并通过构建pET28a-RDP-luciferase重组质粒,结果发现融合蛋白能快速的穿过血脑屏障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芍药苷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观察芍药苷对脑缺血后再灌流期间血脑屏障及脑缺血神经病理改变症状、脑血流量的影响,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实验模型,以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病理组织学检查、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血流量为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局灶性脑缺血1h再复灌3d后,应用芍药苷的各组动物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均得到改善,大脑局部血流量显著增加,芍药苷对脑缺血后脑水肿、血脑屏障、大脑局部血流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经脑室途径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治疗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并探讨治疗的机制。采用脑立体定向输注的方法,将rAAV1-VEGF治疗载体或者rAAV1-VEGF和rAAV1-Ang-1的混合治疗载体,通过侧脑室转染途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基因治疗。观测VEGF和Ang-1蛋白表达、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微血管密度等指标,并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评分等。结果显示,联合应用VEGF和Ang-1治疗急性脑梗塞可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增加缺血灶周围脑区的微血管密度,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由此得出结论:联合应用VEGF和Ang-1基因治疗大鼠急性脑缺血。可保护脑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减轻脑水肿。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神经退行性变病主要包括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研究神经退行性变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多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APA微囊化人工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免疫隔离屏障的微囊技术为克服组织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研究中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来源稀少提供了新途径.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和疼痛及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及其他研究者对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微囊化甲状旁腺细胞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方面的研究,均明确表明APA微囊可成功地克服组织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异种移植物的应用成为可能,极大地扩展了移植物的来源.临床应用微囊化人工细胞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神经/内分泌疾病将得以实现.同时,也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提供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子结构预测血脑屏障通透性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建立了一个预测化合物分子的血脑屏障分配系数(logBB)的QSAR模型.该模型由表示分子大小、拓扑性质和脂水分配性质的QSAR参数组成.模型被用来预测52个化合物的血脑屏障分配系数,并通过测试集(从52个化合物种选取10个)进行验证,预测值-实验值的相关系数平方(R2)为0.974,均方差(MsE)为0.017 2.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大大优于传统使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因此,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药物分子和类似药物分子的血脑屏障通透性.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是很难察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早期的帕金森病。本文为了探究帕金森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15名帕金森病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闭眼状态下的溯源后的脑电信号。首先,使用互信息测量两组受试者的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之后,对两组受试者之间的每个连接对的互信息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组受试者之间显著差异的连接边。最后,将具有显著差异的连接边作为特征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互信息值整体小于健康对照组,并发现在额顶叶和顶枕叶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十分显著(p<0.01)。利用互信息功能连接指标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分类时,测试准确率为76.7%,验证了基于互信息的脑功能连接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有效性。这些发现表明额顶叶和顶枕叶之间功能连接性的降低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系首次使用互信息这一功能连接指标对帕金森病进行研究,这为帕金森病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中枢神经系统易受到致病因素影响而发生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同时亦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而血脑屏障能够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对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更新与更全面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