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入手,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方面分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民俗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契诃夫,同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但他们的作品却具有相似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体现在现实主义精神的紧密联系上,即使在外部,在形式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二者相互契合的地方。但是,鲁迅和契诃夫的作品在揭示和抨击社会的深刻性,作品的艺术表现以及作者本人选取小说表现角度的不同对自我形象的体现上,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契诃夫的《苦恼》(Misery)与鲁迅的《祝福》(NewYearSacrifice)是两篇较为典型的范例。下文通过这两篇小说的异同比较,力图从中探求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从美学的角度看,都堪称悲剧艺术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悲剧美学价值,鲁迅是我国现代悲剧大师。1925年,鲁迅在《再论雪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著名的悲剧定义。指出了悲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毁灭。鲁迅认为社会历史进程中,新与旧的社会矛盾冲突导致悲剧性矛盾,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和无价值的东西的对立和斗争,构成悲剧艺术的客观基础、鲁迅的悲剧定义,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现有共同之处,由于鲁迅能从社会两种力量,两种价值的冲突中去认识悲剧,因此…  相似文献   

6.
论《呐喊》、《彷徨》的意象设置与情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的本分析中,鲁迅小说的意象研究略显不足。试图以意象分析为研究契机,探讨鲁迅小说意象与深层情感的内在联系;并在小说意象的艺术凸现中,探索鲁迅的精神世界和独异的化思考,以形成对鲁迅小说价值的又一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7.
发现叙述者     
叙述是一种方式和技巧,它体现小说的审美价值。研究叙述的学科称叙述学。从叙述学角度进行作品鉴赏与解析,另有一番情趣和天地。本从叙述学中叙述的角度重读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名《高龙巴》,通过寻觅叙述,剖析梅里美的思想,分析叙述本身的魅力;并探讨叙述对高龙巴的叙述方式,得出“《高龙巴》显示了故事体小说向性格体小说演进的痕迹”之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接受学角度,描述了近80年鲁迅接受历程中的“误读”现象,这是鲁迅接受史中的“另类”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从接受主体和对象主体的以及时尚,时政等诸多方面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入手,详细论述了鲁迅小说表现手法上的荒诞色彩。这种荒诞色彩的出现与鲁迅广泛接受西方文学创作技巧和吸取传统小说精华有很大关系,鲁迅找到了反映生活的最佳角度,用荒涎手法再现荒诞的现实,深化了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师陀是个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重新审视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仍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堪称恒久的艺术魅力,并从中体悟到20世纪或一类中国作家艰难的心路历程和历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訏是一位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现代作家。徐訏的小说创作与具有较强艺术魅力和巨大审美价值的《圣经》在艺术上有共通之处:一是徐訏小说对《圣经》故事的演绎;二是徐訏小说的情节结构原型与《圣经》的类似。  相似文献   

14.
数十年来,彭会资先生既当教授,又当作家,既搞教学、科研,又搞文艺创作、评论,博学多才,矻矻穷年,著述丰硕,成果斐然。先后主编出版了《中国文论大辞典》、《中国古典美学辞典》、《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以及长篇小说,还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文艺评论和文艺作品,而且致力于桂东南历史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研究,对玉林文化的内涵、特色、魅力、前景有自己独到的阐释和解读,闪现着高远开阔的学术眼光。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接受理论观照文学翻译过程,发现无论在理解还是转换阶段,译者的主观创造都不可避免,从而指出以原文为依归的单一翻译标准是不现实的,文学翻译标准必然是多元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呈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反叛与抗争、对自由的渴望与追寻是她们的精神内核。她们共同造就了丁玲小说的创作成就,并以自身的个性特征给丁玲小说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来自于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一种自然符号,当语言符号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以其较小值换取最大意义的交流时,就构成了文学语言的张力美。文学语言的张力美具体体现在形象、含蓄、模糊、空白等几个主要特征上。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王蒙凭着对第二故乡新疆伊犁的深爱,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对新疆民俗文化的民间书写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画出一幅美仑美奂的“新疆伊犁民间风情画”,使其西部小说呈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格与鲜明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