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脉环抱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因内固定断裂的股骨陈旧性骨折疗效。方法对8例股骨陈旧性骨折内固定断裂患者实施环抱式接骨板再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结果经6月~5年随访,骨折愈合率达100%,髋膝关节均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内固定断裂之股骨陈旧性骨折采用环抱式接骨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行髓内外植骨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不同螺钉数量的布局方式、接骨板材质对腓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响。利用组合梁理论验证了腓骨内固定模型的有效性后,在ANSYS Workbench中模拟3种腓骨骨折内固定方案术后康复前期、后期的受力过程,分析螺钉的布局方式、接骨板材质对腓骨、接骨板的应力的影响,并计算了骨折区域的应力遮挡率。研究结果表明:B1、B2和B3内固定方案的接骨板应力集中现象均主要在接骨板的中间区域,而腓骨的应力集中现象主要在骨折块末端内侧的螺钉孔处。螺钉的不同布局方式对应力遮挡率的影响小于接骨板材质对应力遮挡率的影响,接骨板材质的杨氏模量越大,对应力遮挡率的影响愈大。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金属接骨板联接的腓骨内侧表面最容易受到损伤,康复期可佩戴护具来减少损伤。组合方案B2C1既能够提供在骨愈合时内固定系统所需的稳定性,也可以保证较低的应力遮挡和足够的刚度,是腓骨远端骨折值得推荐的内固定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探究镁合金与钛合金材料在治疗骨折过程中力学性能的同异.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的方法:首先通过ANSYS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并根据接骨板表面应力分布特点确定应力敏感区域位置即应变片贴片位置,然后对贴片位置应变进行预测,最后运用电测法测定镁合金接骨板和钛合金接骨板在治疗骨折过程中测点应变值,来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在单一轴向载荷下,股骨内侧一般为压缩,接骨板侧(股骨外侧)一般为拉伸,镁合金接骨板与钛合金接骨板各测点的力学规律基本一致.且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股骨内侧的应力逐渐增大,而接骨板上应力一般具有减小的趋势.故镁合金接骨板与钛合金接骨板在治疗骨折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记忆合金接骨板治疗复杂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记忆合金接骨板治疗复杂长骨骨折52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利用记忆合金接骨板治疗复杂长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及风险小,能满足早期功能练习的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锁定接骨板对胫腓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例胫腓骨骨折,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其中闭合性骨折17例,开放性骨折13例,并有25例骨折病人进行了6~18个月随访。分析采用Jonher-Wruh评分标准.结果所有骨折患者中愈合优为19例,良3例,中3例,差0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有1例出现近端锁钉断裂,但未影响骨折愈合,无锁定接骨板弯曲及断裂,未出现小腿筋膜室综合征,无术后感染.结论锁定接骨板治疗胫腓骨骨折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掌侧Barton骨折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Bart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19例闭合掌侧Barton骨折,所有病例均为手法复位失败者.均采用掌侧人路,使用普通接骨板12例,国产锁定接骨板7例.结果19例在6~18月后得到随访,骨折全部愈合.X线片示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程度好.综合评分优17例,占73%;良2例,占23%.优良率达100%.出现环指伸肌腱卡压1例,取出此螺钉后症状消失.结论桡骨远端Barton骨折采用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钛板钛钉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83例下颌骨不同步增长部位骨折,将骨折解剖复位后,用1~2块小型钛板行骨断端坚固内固定。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和部位41例选择使用辅助颌间牵引固定。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颌面形态恢复情况。结果83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2例局部缝线裂开,延期愈合,其余均工期愈合。术后3月X线检查示骨折线对位良好。结论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是较为理想的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骨折愈合过程中因金属接骨板弹性模量过大引起的应力屏蔽效应问题,基于拓扑优化与有限元建模技术设计一种面向3D打印的点阵结构接骨板.以钛合金胫骨接骨板为例,建立简化有限元模型,结合有限元法及数据采样方法,分别对实体接骨板系统和点阵接骨板系统进行仿真,并对比其力学性能上的异同点.基于点阵接骨板系统的力学性能分析,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创潜行钢板技术在同一型号钢板体表投影对照情况下,对粗隆问骨折应用动力髋(DHS);胫骨近端及平台用高尔夫钢板;股骨髁上,股骨远端、胫骨中段及桡骨中段等处骨折应用限制性接触钢板;胫骨远端骨折应用解剖钢板,骨折均为闭合复位,钢板经皮下隧道插入,经皮螺钉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人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均获得临床愈合.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符合生物接骨原则,避免了传统方法破坏软组织及骨膜较多,常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弊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颌面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16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小型钛板及单皮质螺钉坚固内固定,观察咬合关系、咀嚼功能、骨断端固定效果、开口度、面部对称性、面部畸形恢复情况.结果经过3~12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断端固定可靠,无移位发生.微小型钛板机械性能可靠,组织相容性好.结论颌面部骨折除复位、颌间牵引保守治疗外,复位后坚固内固定是现今临床上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不同手术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针、单臂外固定架固定、Gamma钉固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9例,早期功能练习.结果:随访83例 (93.2%),随访时间6~30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愈合3~7个月.无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优:81例(9 2%),良6例(6.7%),可:2例(2.2%).结论:根据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程度,患者一般状态和有无合并内科疾病,选择不同固定方法,可降低髋内翻等并发症及病残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颧骨骨折的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方法:对40例颧骨骨折病例依据颧牙槽嵴、颧额缝、眶下缘、颧颞缝及颧蝶缝中至少三点(骨折缝)参考进行手术复位,并用可吸收板或国产微型钛板加以固定,分析评价复位和固定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其面形、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颧骨骨折复位时应至少有三个点(骨折缝)的解剖复位作为理想复位的参考标准,单凭某一骨折线的复位标准不能完全指导或评价复位效果。颧骨骨折的固定,除非骨折移位不大或复位后颧骨再次移位可能性不大的患者外,最好行三点固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2例Pilon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法等三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后平均随访2年,对患者踝关节进行评分,传统治疗的优良率88.2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优良率92.60%;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法的优良率97.40%.结论:Pilon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后两种方法治疗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比保守治疗效果好,而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方法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最佳选择,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髌骨下极粉碎骨折采用双向钢丝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双向钢丝内固定手术治疗,并配合术后功能锻炼。结果 62例患者随访12~52周,平均37周,发现髌骨下极粉碎骨折采用双向钢丝内固定,具有固定较牢固、材料强度高、稳定性好、软组织损伤小等优点,骨折愈合好,有利于术后膝关节早期康复锻炼。结论髌骨下极粉碎骨折采用双向钢丝内固定手术治疗,并配合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费用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利用膝关节镜铺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了解膝关节腔骨结构损伤情况,并行镜下治疗,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0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5年1月,共完成24例手术.关节镜下清除关节内积血及凝血块,检查滑膜、半月板、十字韧带、髁间棘有无损伤,并行镜下治疗,在钝穿刺锥协助下行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O胫骨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骨缺损同时予以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5%.结论:利用关节镜检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关节腔内损伤结构,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内固定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术中创伤,手术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治疗此类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关节活动器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101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8例临床资料,使用关节活动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运动功能。结果平均随访8月(3~11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踝关节功能根据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9,良12,可5,差2,优良率为81.3%,术后无伤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结论正确评估软组织条件,根据损伤分型选择合理手术时机及固定方法,使用关节活动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伤口感染率低,骨骼血供破坏小,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井壁失稳风险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井壁几何参数、力学性能参数和地层压力存在的随机性特点,对传统井壁稳定性系数评价方法的不足进行分析。根据可靠性理论,从力学角度建立井壁失稳风险评价方法。利用Monte-Carlo随机抽样法,计算井壁失稳的风险概率数值解,分析井壁围岩失稳风险概率分布规律,并与传统井壁稳定性系数进行对比,建立全井段井壁失稳风险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井壁失稳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能够满足井壁失稳评价的需要;基于可靠性理论建立的井壁失稳风险评价方法,可对井壁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井壁失稳风险概率评价指标,可为传统井壁稳定性系数的选取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井壁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三踝骨折26例,男15例,女11例,开放复位,外踝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内踝用空心钉或钢丝张力带内固定,后踝用多枚空心钉或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优18例、良6例、较好2例、差0例。结论:三踝骨折后充分术前准备及精准的开放复位内固定后,再辅以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在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骨骨折患者103例,按照病情需要及人院顺序将103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金属材料内固定治疗(51例),另一组使用可吸收材料进行固定治疗(52例),随访6-20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x射线片、骨性愈合情况及变态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03例患者全部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并且术后的X射线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示两组治疗的效果基本一致,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可吸收材料治疗组无变态反应发生,金属材料治疗组有6例发生变态反应,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可吸收材料可以取代金属材料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可吸收材料可以被人体吸收,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了由金属引起的组织刺激,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次手术去除固定材料的痛苦,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一定程度上减少的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