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现代重庆吊脚楼建筑形式的发展,引发的一系列对于建筑地域文化、自然、生态的思考,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弘扬与发展山地建筑文化。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吊脚楼建筑特色,探讨吊脚楼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在山地建筑中的启示,结合洪崖洞案例系统阐述了吊脚楼建筑元素在实际山地建筑中运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居的生成和发展相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民居建筑而言,是人们对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以土掌房、窑洞和吊脚楼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存在特征和生态优势,探讨了其存在的价值,并指出它们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使现代民居建筑既能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又能保持传统民居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地区传统民居风格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是在喀斯特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影响下 ,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 ,在明清的发展渐趋稳定的表现为干栏式建筑的民居 ,原为仡佬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的住屋形式 ,后为土家族、苗族仿用 ,具有美学代表性的是吊脚楼和石板房。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以其就地取材的便利和实用功能至今仍大量使用。充分利用传统民居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 ,结合景区开发能促进景区、社区和自然的统一 ,并能保持旅游地的持久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居凝聚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该文从近年来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住宅之间的矛盾出发,运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论述了传统民居中环境观、建筑设计、人文环境等三个要素对城市住宅的有益借鉴,同时对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措施,旨在为传统民居与城市住宅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创造新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民居建设的现状是,风格千篇一律,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够齐全,外观造型既不美观又无特色。本文探索楚地新农村建筑设计与干阑民居建筑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农村新民居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同时又能承载传统文化,并体现田园风光特色和建筑形式美感;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更好地遵循节能性与环保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吊脚楼是南方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之一。学术界对吊脚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将从土家吊脚楼的历史渊源,选址与布局,文化内涵,现代价值,营造技艺,传承及其利用,保护等角度进行综述,以达到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期待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阔源公馆综合搂设计,强调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设计吸取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符号,结合院落空间的运用,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地域文化内涵,探索一种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新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8.
选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杜氏村落,从功能定位、美学追求、发展趋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文化指向等方面对农村民居建筑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农村当代与传统民居建筑不同的文化蕴涵、美学品格和功能追求,并对农村民居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借鉴传统人文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既具有民族区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民间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济南传统民居及其环境特色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杨 《科技信息》2007,(8):114-114,86
本文从评析济南传统民居及其环境特色的目的意义着手,论述了济南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继而,分别研究了济南民居和民居环境的主要特色,即既有北国的深厚纯朴,又具有江南水乡的轻巧灵透。民居及其环境是城市生活的载体,是物化了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民居及其环境的特色就是阅读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程。我们应该熟读自己城市民居的特色,因为这历史的符号将是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回顾过去的镜子。  相似文献   

10.
丁海鹏 《甘肃科技》2012,28(7):137-138,128
我国地域广阔,由此形成了各类建筑体系.民居建筑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见证者.而合院式的居住布局形式则是我国民居建筑体系中的代表者.随着历史的推进,传统合院居住形式却未能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其布局方式、建筑形式等都似乎已经和当今的居住特性相冲突.那么,作为传承中国民居文化的代表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此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的建筑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言 《科技信息》2010,(8):I0132-I0132
培田古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地域性特征的代表性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对培田古民居的布局、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上对培田古民居的保护与研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及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居民感知研究方法对旅游地民居建筑景观的变化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建筑景观保护.基于对九寨沟树正寨的实地问卷和深入访谈调查,分析了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化的认知程度和感知强度,并借助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功能,对建筑景观整体印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感知分析.感知结果显示,影响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化总体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整体结构和自然和谐度;同时,居民认为藏寨建筑的外墙装饰、室内装饰、使用功能改变是适应现代生活的表现.研究指出居民感知应该成为旅游地民居建筑景观保护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居民态度应该反映在民居建筑景观保护的规划中.  相似文献   

13.
建筑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脉络,从而更直观的展现民族文化本质。本文以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对其地域性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脉络进行浅析,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研究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民居建筑,重点包括了村寨院落和居住建筑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现象,分析了彝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成因、彝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彝族民居的色彩搭配特色,最后从空间形态和美学价值上认知当今彝族村寨中的建筑。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的倡导,应用在设计中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历史街区是构成城市环境和历史特征的重要人文因素,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表微与物化,是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重要标识和发展资源。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一座城市不可再生、不可复得和无可估价的遗产和财富。武汉的里分民居在文化意蕴、人文内涵、建筑形式和构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本文针对里分民居的现状调查,就历史街区保护中的“渐进性更新”观点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如何从传统民居中汲取养分,创造富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徽州民居建筑的精华天井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天井的形式、功能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本着对传统建筑元素以继承和创新的态度,浅探传统天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寻找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陈波  黄勇  余压芳 《贵州科学》2011,29(5):57-60,64
黔东南苗族传统吊脚楼的营造过程不是简单的建房过程,其中包含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技术及建筑理念,是地方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的城市化选程的加快,砖木和砖混结构建筑及其现代化的建造方式对传统的苗族吊脚楼造成很大冲击,对其保护、发展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是紧迫而必要的。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吊...  相似文献   

19.
传统聚落对宁波新农村住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宁波民居聚落在利用环境、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分析现代聚落变迁的原因和传统聚落继承的基本原则;提出要对民居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给古老民居以新生,必须做到历史与现代兼容,时间和空间关联,建筑以人为本,努力创造富有宁波地域特色的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芳  薛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8,(12):138-138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直被人们关注着。太行地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民居建筑作为当地民俗生活的物质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必然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而太行地域周边环境的研究必然为我们揭示地方建筑特色产生的渊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