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n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Lepidoptera Lasiocam-pidae),它繁殖力强,迁移扩散快,经常猖獗成灾,是我国危害森林的最严重的历史性大害虫。为了防治马尾松毛虫,必须建立准确、可靠、方便的预测预报方法,掌握其种群数量动态;而昆虫的性比则是种群结构的重要特征,它对种群的数量动态有重要影响。故研究马尾松毛虫雌雄区分问题对建立上述预测、预报方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目前尚未见到关于马尾松毛虫幼虫生殖系统的研究报道。 自1982年起,我们开始对马尾松毛虫的生殖系统进行研究。本文报道此项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2.
昆虫生态区系是昆虫生态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以大瑶山为例,阐明了该山区不同生境下昆虫的区系结构、生态适应性及昆虫代表种群的生活型等情况,并对昆虫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昆虫生态区系是昆虫生态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以大瑶山为例,阐明了该山区不同生境下昆虫的区系结构、生态适应性及昆虫代表种群的生活型等情况,并对昆虫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定量测报的判别分析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马尾松毛虫的电子计算技术的定量测报,在我国还刚开始。本文应用二次判别分析,通过数字电子计算机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和各种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电算程序中的筛选标准自动筛选出影响马尾松毛虫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所组建的判别函数式,可作为测报数学模式。并据此测报出未来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量(共分为发生极轻,发生轻、发生重,发生极重四个量极)。判别分析电算定量测报方法应用于福建省连江县和浙江安吉县。  相似文献   

5.
<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马尾松林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食叶害虫。为了预测这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进行综合防治,我们采用生命表的方法,在浙江省余杭县长乐林场对湿地松林马尾松毛虫的各种死亡因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分析了影响数量变动的各个因子的作用。本文报道的是1979年~1982年对越冬代松毛虫的研究结果,其它各代的考查材料将陆续整理成文。 马尾松毛虫在浙江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第一代发生期5月中旬~7月下旬,第二代7月下旬~10月上旬,第三代10月上旬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发生2代的年份,即第二代发育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结束。马尾松毛虫以四龄幼虫越冬为主。这种害虫除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外,也取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火炬松(Pinus taeda L.)。  相似文献   

6.
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SCPV)感染处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ctatus wenshanensis),从处理前后的松毛虫体中均分离出了真菌和细菌,由于病毒的感染,引起松毛虫体内微生物区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真菌的曲霉属、青霉属等处理后大为减少,枝孢霉属、木霉属不再出现,而短梗霉属、盘多毛孢属、根霉属、毛壳菌属、酵母菌属、交链孢属、假丝酵母属则在处理后新出现。细菌中葡萄球菌属、氮单胞菌属等处理后减少,而芽孢杆菌属、不动细菌属、分枝杆菌属等则增多或新出现。总趋势是细菌在数量和种群的变化上都不如真菌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重庆市不同地理种群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形态变异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对采自重庆市12个区县的107头松墨天牛的体长、体宽、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宽、前胸背板斑纹等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根据标本采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要素数据将重庆市松墨天牛分为6个自然地理种群,考察了上述形态特征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及相关性,并分析了形态变异与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松墨天牛个体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系数均较低,西北种群形态与其他5个种群形态差异较大,6个地理种群的个体形态差异不明显。松墨天牛形态特征与经纬度、海拔、气候要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宽与经度、海拔、纬度、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重庆市松墨天牛地理种群间尚未出现明显的分化差异,形态差异主要由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8.
昆虫作为变温动物类群,极易遭受高温胁迫的影响。研究高温胁迫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农林害虫的种群动态监测及地理适生区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笔者从植食性昆虫个体、种间互作关系、种群及群落3个层面,综述了高温胁迫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国内外进展。研究发现,高温胁迫会对植食性昆虫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生理生化带来负面效应,但昆虫自身也会进化出一系列基于形态、行为及基因表达的热胁迫响应机制。高温胁迫对寄主植物、天敌、共生微生物的影响也能够通过种间互作传递给植食性昆虫,并导致寄主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3级营养关系发生变化。同时,高温胁迫还能通过影响昆虫个体及种间关系,间接影响昆虫的种群动态、种群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并可能导致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大爆发或衰退。最后,笔者认为此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为:在个体层面上,应优化高温胁迫处理方式并综合考虑干旱和降水等环境因子,开展农林害虫种群的长期野外监测,应注重高温胁迫对昆虫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功能基因的影响;在种间关系层面上,应关注高温胁迫对昆虫关联的复杂多样的食物网及互作体系的影响;此外,应结合高温胁迫对不同昆虫种类自身生理特性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阐明温度升高对昆虫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属级阶元对中国蚁科昆虫地理区划进行分析研究。地理分布分析表明,中国蚁科昆虫共有113属,各省(市、区)分布的属数基本上是由古北界向东洋界逐步递增。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各省(市、区)之间的聚类关系和现有的昆虫地理区系划分有所不同。本文还讨论了基于属级阶元进行生物地理分析的优势和聚类与实际的地理、生态情况不符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入侵物种的气候生态位是对其进行有效预测和控制所需的重要信息。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关注局域尺度特定入侵地与原产地的差别比较,对全球尺度不同入侵地及原产地之间气候生态位的种内变异了解非常有限。喜旱莲子草是广泛入侵全球多个地区的恶性的入侵植物之一,目前对其气候生态位知之甚少。本研究分别从环境空间(E-space)和地理空间(G-space)的角度评估喜旱莲子草原产地种群的气候生态位,并将其与北美、东亚、大洋洲入侵地进行比较,以揭示入侵前后气候生态位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喜旱莲子草的原产地种群相比,入侵种群的气候生态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变化方向在不同的入侵种群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入侵亚洲的种群占据了比原产地更为广泛的地理生境和生态空间,而入侵北美洲的种群则仅能利用部分原产地种群的气候生态位,并且其气候生态位扩展比例极低,入侵澳洲的种群的环境空间则呈现扩展和未填充比例双高的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和夏季降水共同限制了北美洲入侵种群的北向扩散,而入侵亚洲的种群则能占据着比原产地更冷的环境。这些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喜旱莲子草的入侵预测和管理提供帮助,同时也表明广泛入侵全球多个地区的物种...  相似文献   

11.
刘有莲  李平  黄寿昌  刘建敏 《广西科学》2011,18(3):308-311,313
为掌握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虫情,对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预报和评价,于2006~2010年每年的12~1月在该林场设置固定标准地进行虫情调查监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虫情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大发生,其它年份没有大发生,仅虫源地有大发生趋势,5年间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虫情综合评...  相似文献   

12.
闽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台为研究对象,对两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格局上看,闽台土地利用类型齐全,闽台两地皆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各地类面积和区域差异较大.福建的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比重高于台湾,耕地、建设用地相反.福建林地比重由西向东,由北往南逐渐减少,台湾反之,福建耕地及建设用地比重由西向东、由北往南逐渐增加,而台湾则由东向西,由南北往中部依次上升;从时间变化上看,闽台耕地均以递减为主,闽台建设用地均以递增为主.  相似文献   

13.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全球碳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各类森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将对森林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森林管理是一项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因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经营管理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及树木分布、生理生态和物候、森林生产力、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森林水文、森林灾害等产生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并针对气候变化下的可能影响,从基因、物种、森林生态系统、流域和生物圈多个尺度阐述了适应性管理的对策,以提高各生命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A mammalian fauna composed of 40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Xiaogushan Man was unearthed during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from 1981 to 2007 at Xiaogushan Paleolithic Site, Haicheng, Liaoning Province. The analyses of the fauna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lated faunas indicate that Xiaogushan fauna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Shanchengzi, Gulongshan and Yushu. It is a typical fauna of Northern Region. Its age is within the middle to late stages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80–20 ka). Influenced by cold period MIS4, the cold forms appeared in the fauna. Nevertheless the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was not very much and the climate was still a temperate one. The fauna’s environment was generally humid, with large forest, some water areas and grasslands. It is suitable for prehistoric human habitation during temperate seasons with considerable food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cold period MIS4 might push prehistoric human southward to temperate areas or stimulate them to develop fire using and mak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南方集体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经济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的演变特点,加深了解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路径。【方法】以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为代表的10省1市1980、2000、2015 共3期的集体林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转移矩阵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变倾向度等指标对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80—2015年,林地、耕地、草地是南方集体林区最主要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和草地占比逐阶段减小,林地占比逐阶段增大,其变化速度都有加快趋势:前20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09%,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0.43%和0.07%; 而后15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18%,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93%和0.56%; 研究区年变化率最显著的地类是城乡建设用地(3.27%),年变化率最不明显的地类是林地(0.02%); 南方集体林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呈现出前期慢后期快的变化趋势。【结论】近35年间,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净变化,林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位置的变化。受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分界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明显加快,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PT-T蒸散发模型和SBDART辐射传输模式利用Landsat TM影像对广东省桉树林区域尺度的蒸散量进行了分析计算,蒸散量计算的参照物为同区域的天然混交林。实验结果显示:1)两类林区的区域蒸散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正相关关系,且增长率相近;2)相同地理环境条件下,桉树林区蒸散发量要大于天然混交林区,当植被指数为0.4时,24小时ET相差约0.18mm。以上结果说明桉树林在广东省这类湿润气候区依然存在生长优势,生长过程相对天然混交林将消耗更多的水分,并对该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在福建一年发生 2 - 3代 ,其 1龄和 2龄幼虫群集取食 ,成虫昼伏夜出 ,以 2 l:0 0 - 2 3:0 0时活动最盛 ,趋光性强 ,雌蛾产卵量平均为 193粒。通过生物农药“天时”对松毛虫四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天时”对其幼虫具有较高的活性 ,4 8h的 LC50 为 0 .0 0 0 15 4mg/ m L。这为马尾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路径分布、发生频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浙沿海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90%以上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其余在南海生成。按其对江浙沿海的影响程度分类,得到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3种主要路径特征。台风主要在每年的5—11月进入江浙沿海,8月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达到最大值;台风频数存在5—6年显著周期;21世纪以来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逐渐减少,气旋能量逐年减弱。江浙沿海台风南多北少,浙江省(包括上海市)台风登陆次数较多,江苏省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弱,基本无台风登陆。由于杭州湾附近特殊的水文环境和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成为奇特的台风零区,其附近基本无台风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