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进行拉伸,可以得到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 PTFE).探讨拉伸倍数对e PTFE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大,簇状的晶体减少,纤维逐渐增多,微孔增多;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大,e PT泊松比逐渐减小,当拉伸倍数为10时,e PTFE的泊松比为-1.57,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e PTFE的结晶焓变减小,半结晶时间增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压成型技术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薄膜,在二甲苯溶剂中适度溶胀,并于不同浓度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溶液中超声修饰制备TPU/MWCNTs导电薄膜.通过绝缘电阻测试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热失重分析仪(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TPU/MWCNTs薄膜的电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形态结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MWCNTs不仅均匀分散于TPU膜表面,而且渗透进入膜内形成完善的导电网络结构,有利于TPU/MWCNTs薄膜导电性能的提高和逾渗值的降低;与纯TPU相比,TPU/MWCNTs薄膜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韧性均得到提高;与TPU膜相比,TPU/MWCNTs薄膜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单层和多层石墨烯薄膜在两个方向上的拉伸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拉伸破坏形态.对单层石墨烯薄膜,研究了薄膜尺寸对其拉伸性能的影响;对多层石墨烯薄膜,研究了薄膜尺寸相同时层数对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层石墨烯薄膜两个方向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078.02GPa(扶手椅型)和1041.53GPa(锯齿型);在拉伸线弹性变形阶段,单层石墨烯薄膜是各向同性的,且薄膜尺寸变化对单层石墨烯薄膜拉伸性能的影响不大;多层石墨烯薄膜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单层石墨烯薄膜类似,且在拉伸线弹性变形阶段表现出比单层石墨烯薄膜更为明显的各向同性;扶手椅型石墨烯薄膜的破坏从一侧边缘开始,并沿45°方向向薄膜内部延伸,锯齿型石墨烯薄膜的破坏从两侧边缘开始,对称地向内部延伸.  相似文献   

4.
以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作为过滤层,聚酯/聚丙烯(PET/PP)双组分熔喷材料作为支撑层,通过非织造热轧技术制备一种空气过滤器用PTFE微孔膜/(PET/PP)双组分熔喷材料复合滤材。讨论了复合滤材的制备工艺,并研究了过滤层(PTFE微孔膜)、支撑层(熔喷材料)和热轧工艺对复合滤材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滤材具有优良的过滤性能,随着双组分熔喷材料中聚丙烯(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滤材的过滤阻力上升;复合滤材的过滤性能主要由PTFE微孔膜提供;热轧工艺对复合滤材的结构和过滤性能都有影响;当PET/PP双组分熔喷材料中PET纤维与PP纤维体积比为30/70、热辊温度为150℃、线速度为8 m/min、辊间压力为180N/cm2时,复合滤材的滤效达到99.95%,滤阻为350Pa。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维多取向X射线小角散射(SAXS)方法研究二次拉伸温度对聚丙烯腈碳纤维(PAN)原丝中微孔洞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一定温度(2T0)加热拉伸时, PAN原丝中微孔洞的相对体积分数(V/V0)较低温时有所增加, 但其取向角()最小, 长径比(L/2R)最大, 两者均有利于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当拉伸温度过高时, 微孔洞形状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 不利于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Estane®热塑性聚氨酯(TPU)和低熔点聚酯的共混物,并吹制成膜。分别对共混体系进行DSC,FTIR,SEM和流变性能以及对薄膜进行剥离强度、透湿量和耐静水压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TPU与低熔点聚酯具有一定的相容性;TPU中低熔点聚酯质量分数≤30%时,低熔点聚酯能够以细小且规则球形颗粒分布在TPU基体中;低熔点聚酯的加入能够大大提高TPU薄膜的热熔粘合性能,并能显著降低粘合温度,但是会对薄膜的透湿性 和耐水压性产生不利影响。试验表明低熔点聚酯质量分数为20%时的TPU薄膜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 /凹凸棒土(AT)纳米复合材料,研究AT的加入对TPU基体滞后、拉伸应力软化行为和松弛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AT的加入,纳米复合材料的滞后圈增大,拉伸应力软化效应增强,应力松弛速率和程度降低.TPU/AT体系分子链运动模型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改变,可能是因为AT和TPU基体间形成了氢键,阻碍了分子链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罗纹针织物双向拉伸的力学特性,对六种纤维原料的试样进行了测试,提取了若干个特征值,特别是相对最大纵向横向拉力Fxmr和Fymr,相对回缩模量Exhr和Eyhr及弹性回缩系数Rth是评判罗纹针织物双向拉伸及回弹性能的有效指标,为针织物性能预测和功能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表面拉伸载荷的作用下,各向同性不可压缩超弹性材料组成的球形结构的有限变形问题。首先利用不可压缩性条件及边界条件求得了拉伸载荷和球形结构内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而分别给出了4种球形结构(实心球体、预存微孔、球壳和球形薄膜)有限变形解的定性分析,最后结合数值算例详细讨论了材料参数和结构参数对球形结构径向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干热和湿热两种条件处理二醋酯长丝(松弛和张紧状态),分析处理温度、负荷和时间对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松弛干热处理后,二醋酯纤维的拉伸性能改善不明显;张紧干热处理中,纤维拉伸性能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处理温度和负荷;松弛湿热处理后再经张紧干热处理,纤维的拉伸性能改善程度较相同条件下的单一张紧干热处理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布拉本德单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挤出制备聚甲醛/热塑性聚氨酯(POM/TPU)共混合金.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HS-PLM)对POM/TPU共混合金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及POM球晶生长形态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采用莫志深法对POM/TPU共混合金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结果与Jeziorny法相吻合;POM结晶过程中同时存在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TPU提高了POM的结晶完善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将CPE、PVC与TPU熔融共混.研究了TPU/CPE及TPU/CPE/PVC共混体系.对其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耐油性能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CPE及CPE/PVC的加入可改善TPU的加工性能并降低其成本.  相似文献   

13.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热塑性弹的体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和聚氨酯与脆性塑料苯乙烯-丙腈共聚物的两元和三元共混物,并测定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合成了聚乳酸聚氨酯嵌段共聚物预聚体(PLA-b-PUP),以其作为聚乳酸(PLA)和热塑性聚氨酯(TPU)的活性相容剂,通过原位反应增容制备了PLA/TPU/PLA-b-PUP超韧共混物。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SEM、FT-IR、DSC和TGA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增韧机理。结果表明,PLA-b-PUP中的异氰酸酯基团与PLA和TPU上的活性基团发生了反应,显著改善了PLA/TPU共混物两相界面的相容性。随着PLA-b-PUP的加入,共混物中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相对结晶度逐渐降低,当PLA-b-PUP的质量分数为PLA/TPU共混物的4%时,共混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达到无相容剂时的8.12倍和2.73倍,表现出良好的增容增韧效果。添加PLA-b-PUP后,共混物的初始分解温度有所降低,但最快分解温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用热融法将多孔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制备多孔PTFE/PE/PP驻极体,通过表面电位衰减测量研究多孔PTFE/PE/PP驻极体的电荷储存稳定性;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静电场对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的影响,探讨静电场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多孔PTFE/PE/PP驻极体具有良好的电荷储存稳定性;2)静电场能有效改变皮肤角质层层状类脂的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冲击试验、动态力学分析(MM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VC/NBR/SBS)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并且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BR-29对PVC和SBS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与SBS一起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TPU/EPDM共混物,并分别进行流变、DSC、IR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较差,EPDM对TPU的微相分离结构没有明显影响;在一定的添加量范围内,EPDM的加入明显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将聚偏氟乙烯(PVDF)颗粒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P(VDF-CTFE))物理共混后采用溶液浇注的方法制备成共混薄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PVDF/P(VDF-CTFE)共混薄膜的相容性、结晶行为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VDF/P(VDF-CTFE)体系中P(VDF-CTFE)作为一种无规共聚物在与PVDF共混时有一定的相容性,影响着PVDF的结晶-熔融热力学特征;PVDF/P(VDF-CTFE)共混结晶时,P(VDF-CTFE)的存在有利于形成β型晶体;PVDF均匀地分散在P(VDF-CTFE)相中,而且随着PVDF含量的减少,分散点的PVDF球晶数量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