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由《石头记》和《风月宝鉴》合成的。《石》的作者是脂砚斋,即曹雪芹的叔父曹Fu;《风》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是曹Yu遗腹子。曹Fu是《红》的策划者,雪芹是执笔者,他们的成功合作才使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红》的著作权应归曹Fu和曹雪芹二人。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杜撰出“脂砚斋作《石头记》”论,企图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事实上,《石头记》乃是曹雪芹在《风月宝鉴》 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二稿。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的生辰应是雍正元年癸卯四月十一庚申日,即公历1723年5月15日;《红楼梦》作是曹雪芹,而不是墨香;《石头记》原始作应是“石头”曹硕,他是曹雪芹的二伯父。  相似文献   

5.
《石头记》与《风月宝鉴》的合成工艺早已完成。全书后半部分非高鹗凭空续作,而是在程伟元搜集的残本基础上补缀而成。残本是以前迷失的未定稿之前的原作。原作止于78回而失30回,共计应是108回。其书名早就几个并存。曹Fu倾向于用《石头记》,别人倾向于用《红楼梦》。曹Fu和雪芹辞世后才定下名来。  相似文献   

6.
脂砚斋是谁?     
《红楼梦》问世后的最初几十年是靠手抄本流传,在一些传抄本中,附录有许多署名或不署名的批语,在署名的批语中,署“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最多,要占一半以上。(据徐恭时先生在《脂本评者资料辑录》一文中的统计,有十名署名评批者,共有一百七十四条批语,脂砚斋占三十五条,畸笏叟占五十五条。)在不署名的批语中,可看出大多数也是脂砚斋的手笔,这些批语也最重要,最有价值。因此历来都为《红楼梦》研究者所重视,但因这些署名是化名,所以“脂砚斋”是谁?脂砚斋和畸笏叟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至今还是个疑案。  相似文献   

7.
甲戌本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年)脂砚斋的抄本。脂砚斋为了纪念曹棠村,因袭了曹棠村初评石头记的体例与次序,称自己的甲戌年初评为脂砚斋再评石头记,书名则定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新成之书已定名《金陵十二钗》,因为脂砚斋要纪念曹棠村,曹雪芹仍用本名《石头记》。这样原来删去的石头的神话及曹棠村的原序就在甲戌本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9.
王燕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9-112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形象。曹雪芹曾接受畸笏叟的建议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改"淫丧"为"病死",使其由初稿中一个饱暖思淫欲的女子成为了今稿中寄予作者"兼美"理想的形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作者塑造与读者接受的复杂变异,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这已经是大多数人尽皆承认的事实.然而在七十年代,台湾出版了一本杜世杰著的《红楼梦原理》,“石破天惊”地对这一客观事实完全持否定的意见,于是乎便不乏有附和该书的言论者.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杜世杰在《红楼梦原理》中是这样写的:“曹雪芹是谁则不详知,按红学上的名词,多由动词或形容词化出,如假语村言叫贾雨村,真事隐叫甄士隐,侥幸的人叫娇杏.胡来的人就名胡斯来,跑腿子的走狗叫来旺(往),做事公平的人叫平儿,背明的人叫焙茗,通叛的人叫通判、石头记的事叫《石头记》、情僧录的事叫《情僧录》.曹雪芹一词又颇似抄写勤的谐韵.依程小泉之原序二云:‘惟书中记雪岑曹先生删改数遍.’曹雪岑是不是曹雪芹,不得而知,是与不是都可证明曹雪芹(岑)只是一个化名.这位先生目的在取近乎抄写存的谐韵而已,最初的目的,可能是抄写存藏,故名抄写存(曹雪芹),结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出现抄写勤的现象,乃以抄写勤(曹雪芹)为名.……第一百廿回说:‘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识,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根据上文,则作者与抄者判为二人.曹雪芹谅系抄写勤的谐韵.”(参见杜世杰:《红楼梦原理》第62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月之原型意象及衍生意象对《红楼梦》从内容上进行解构,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为全人类的母亲唱一曲赞歌,为封建末世的不幸女性唱一曲颂歌和悲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有关小说内容的其他观点,都应在此之下,这是作者最主要的创作意图。又从月之运行规律对《红楼梦》的结构和情报进行了解构,认为小说仅写了月亮一月运行的四分之一周期,是用月亮的小循环推出社会和家族兴亡的大循环的,所以小说到八十回就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遗稿”的“迷失”问题,高鹗续书恰恰是符合曹雪芹的愿意的。月之意象是解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2.
对于《石头记》这部未尽小说,读者最关心的是宝玉、黛玉最后婚姻成败及黛玉之死真相。曹雪芹的早逝,使这故事结局成了历史悬案。尽管有人提出曹雪芹写过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即便如此,也由于散伏而无稽可考了。笔者认为,在前八十回中,作者实际上已将宝玉、黛玉的婚姻状况及黛玉的悲剧命运作了完整而全面的交待。《石头记》善于通过各种手法来预先隐写主要人物的未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人物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错乱的现象,从《红楼梦》版本的流变以及曹雪芹的女儿崇拜观来看,《红楼梦》人物年龄错乱是曹雪芹在有意、无意中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西印 《青年科学》2009,(3):40-40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还有《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但都没有《红楼梦》更符合原书旨意。原书的“凡例”说,“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意思是说,整部小说写的就是红楼一梦。“红楼”和“朱门”一样,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不言而喻,“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名著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人物众多、丰富多彩,得到了权威学者们的广泛评论。的确,这样一部多彩多姿的小说不仅要让权威人土欣赏而且还要引起大众的理解。同时,读者还要欣赏到小说对寓言的应用,现实主义的描写以及小说结构的处理。人们可以用男女平等主义的文学评论方法来评论《红楼梦》。为了避免偏见,本文根据男女平等的现代观点来探讨曹雪芹的小说以及曹雪芹的伟大艺术,愿为庞大的红学研究贡献一点见解。 首先必须申明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不用两性完美或纯审美的评论习俗。更确切地说,有关女性的评论家往往会成为带有政治思想的评论家,这种评论思想去寻求揭露在男女问题上的描写方面存在的自相矛盾和模糊不明。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曹雪芹和文康怀着同样的救世之心,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两部作品呈现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审美对抗,但它们的立足点却不同,〈红楼梦〉批判封建社会,以彻底的大悲剧结尾,(JL女英雄传)则对社会进行粉饰,以圆满的大团圆作结。旨在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审美对抗中的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7.
"草蛇灰线"是中国小说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创造,经由曹雪芹的意匠经营,将之发挥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境地。结合《红楼梦》评点史料,梳理"草蛇灰线"在书中的作用,可将《红楼梦》之"草蛇灰线"分为隐线、隐喻、隐设三种。  相似文献   

18.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井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19.
甲戌本《石头记》提到《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关于《红楼梦》的书名,红学界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红楼梦》题名的概括性、寓意的深刻性、脂批本的证据和时人的旁证,系统论证以《红楼梦》为书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建筑分为两大部分:府邸和园林。府邸主次分明,体现出一种秩序美,儒学规范和礼制渗透其间。在空间布局上,《红楼梦》中的建筑,尤其是大观园里的建筑显示出对称之美和含蓄曲折美,体现了温柔、委婉、曲折的民族心理特征,给人广阔的联想,形成特殊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自然山水是和谐统一的,而且《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主人公们个性、命运的象征。建筑和人物合二为一这是曹雪芹的独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