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传奇对史传叙事法的继承,主要表现为采用了史书中的纪传体形式,而对史传叙事法的发展与创新主要表现为叙述分层以及情节叙述的空间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瑟夫·海勒运用非线性的和碎片式(fragmentation)的叙事方法,使得小说的结构貌似松散、零乱,造成了叙事信息的延宕与压制,但正是由于这种看似混乱、无序的叙述却与小说主人公约塞连世界里不断增加的混乱和非逻辑性事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无序与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3.
毛纶、毛宗岗所理解的“叙事”脱胎于传统却又超越了传统。他们不再固守真实地再现史实的叙事规范而追求事件的艺术传达。他们认为:叙事是作者在传达各种真实或虚构的人事之时的匠心运营行为。其特点是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本文的控制。与西方的“Narrative”相比。他们抓住的是其中备受冷落的部分——叙述行为。  相似文献   

4.
以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叙事节奏”理论为依据,以《青梅竹马》、《浊流》、《十三夜》三篇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可知,四种叙述运动形式———场景、概要、省略、停顿在樋口一叶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而且四种叙述运动形式的连续与交替支配了小说的结构,达成了良好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5.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将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表现艺术结合得比较完美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着一个突发性重大事件——天堂"蒜薹事件"展开叙述,通过多重话语叙事,对这一悲剧事件进行了立体呈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天堂县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并融入了莫言作为一位极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作家,对农村问题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作品还借助于时空交错、叙述视角的不断切换等叙事技巧,营造出一个多维的叙述空间,形成散点透视结构,为读者提供了文本意蕴解读的多种可能性。本文拟从"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多重话语叙事两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以期更准确地把握这部优秀作品的主旨意蕴和艺术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海明威短篇小说经典的《白象似的群山》情节虽然简单,却充分体现了作者“冰山”文风的特点,在简单的情节之下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但评论界对这篇小说的理解普遍带有道德主义的倾向,认为它是一个可怕的故事。本文从小说的叙事方式、人物的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视角等叙述技巧出发,挖掘了小说文本所创造的多义空间,对以往批评界对小说的纯道德评价进行了反驳。  相似文献   

7.
圣经文本中将近一半篇幅是叙事文学,它们用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写成,取得独特的文学成就。着眼于圣经叙事的情节构成,尝试对情节的起承转合、事件的连缀方式、冲突在情节中的位置等问题略加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遭遇尴尬>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方式在作者的所有小说中是最为独特而又最切近自然的.作品运用了复调式的多重叙事以及多个叙述人的交错同时叙述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凸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关注和忧思.  相似文献   

9.
叙述的所指——故事和情节,常被指称为叙述的核心,人们研究的重心也在此。而为了推动叙述,为了完善故事与情节,叙述的策略成为有技术才能的作家必选对象。周立波在建国后的作品中,将女性、景物、山茶花意象等作为文学叙事的必要概念,从话语和叙述的层面对叙述策略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中多有人为灾害的叙述,如劫掠事件、杀人纵火事件、官吏的恶霸行径、公门之人恶行、官员的强权欺压等,灾害的施予者或为梁山人物,或为恶霸、官吏。小说中人为灾害的叙事,寓示了创作者的理念,从中亦可见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伊坦·弗洛美》在不同的叙述者和叙述视角下构建出双层叙事结构。在第一层叙事结构中,通过"我",哈蒙,赫尔太太共同视角,伊坦被塑造成饱受生活磨难的英雄,但在第二层叙事中,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读者却感知到伊坦懦弱、轻浮和惰性,而故事中的两位女性才是父权制文化中真正的牺牲品。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通过第二层叙事框架颠覆和瓦解了第一层叙事结构中塑造的人物特征,并且借助此反讽的叙事构架揭示出19世纪末期新英格兰妇女悲惨的社会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心灵毒害,在处理这一主题时,莫里森选用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本文以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为基础,从镶嵌结构,人称叙述变化,视角转换等方面分析《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特色,从其多元叙述话语模式中,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话本小说有着明显的叙事节奏,这是其情节独特性之一。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有着密切关系,且在书面化和文人化过程中加入了书面文本的特征,使话本小说的情节节奏具有了口头与书面的双重特质。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有多种类型,如性格、线索、叙述、异时空等,这些节奏类型基本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话本小说叙事节奏的形成机制基本可分为信息缓释、叙述干预和敷演捏合。而所有这些情节节奏的特质从根本上讲,其形成与内置的拟书场中的“说听”交流密不可分,是拟书场的叙述格局使话本小说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模式。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小说独特的叙述风格主要来源于它对叙事节奏的控制和声音模式的应用,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减缓的使用,这使得小说具有了特别的激发效果,从而导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效应和阅读体验。后者主要表现为小说对苏珊·S·兰瑟所区分的作者的、个人的、集体的等三种声音模式的应用,在小说中作者经常结合具体情节内容并根据自己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灵活采用特定的叙述声音模式,这不仅仅是一种叙述视角的转移,它更是一种关于叙事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体悟《论语》的文学价值,有必要在参考史家"实录"意识的基础上,辨析并诠释原书的叙述质素、叙述特质,以及由此而致的叙事性和故事意味。事实是,《论语》的叙述质素根源于史传文化,其叙述特质紧密关联着人物与语录,其叙事性鲜明而且独特。从整体上看,《论语》一方面融前代王官叙事于哲学思辨之中,另一方面迥异于其它诸子叙事,从而构成了个性化的叙述品格。  相似文献   

16.
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作家在运用“自知观点”讲述故事的同时,对“自知观点”叙述本身予以潜在的“自我颠覆”,从而制造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使小说获得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统一。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作品《老屋小记》叙事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简约。一是表现为叙事结构的简单。不讲究小说技术,文章在两条鲜明的叙述线索中完成了对宏大生命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二是表现为叙述语言的简洁。单纯、干炼的语言始终贯穿着凝重的哲学气韵。  相似文献   

18.
《离骚》中叙事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句法的角度研究了《离骚》叙事的结构模式,即用断续性的叙述语言代替连续性的叙述语言来打破抒情主人公活动时间的延续性,并指出《离骚》中的叙事只不过是为情感抒发提供机遇,情感把叙事纳入自己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弗.司.菲兹杰拉德的《大人物盖茨比》是形式导演成的一场“美国梦”幻灭的戏。小说的叙述者尼克被置于故事当中,且有他自己的故事。尼克的故事与盖茨比的故事的交叉与并列,构成了一个青年“美国梦”的梦幻世界。作者运用了各种叙事策略,如叙述时间,叙事情境及其转换,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经验自我视角与叙述自我视角交替使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突现一个美丽绝伦的“美国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20.
叙事学的叙述者研究,是为了解决发现叙事文本中"谁在说话"的问题。"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①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层次、叙述层次的格局、不可靠叙述者三个角度来分析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