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大生物灾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农业生物灾害不但种类繁多,成灾条件复杂,而且造成的损失严重。我国农作物常年因病虫草害造成粮食损失约35%,蔬菜30%,棉花33.8%。由于有害生物本身的变异性、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我国集约化种植业的发展,重大病虫害发生频繁、次要病虫害数量上升、新的病虫草害不断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8年1月上旬河南省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降雪、寒潮天气过程,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选取1月上旬河南省的两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气象资料,以及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了此次灾害过程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根据分析,暴雪致全省90%以上市(县)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等级达到中度以上,50%以上市(县)达特重级别;大风对日光温室影响不大,对部分塑料大棚有轻度灾害;低温致全省日光温室蔬菜均达到不同程度气象灾害等级。同时对主要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暴雪、寒潮天气设施农业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3.
阳淯 《科技信息》2013,(11):456-457
本文将粗糙集中不完备信息系统的决策理论应用于农业生物灾害的预测方面。通过对影响农业生物灾害爆发的各个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历年来收集的数据,对农业生物灾害的爆发时间与区域进行预测,从而达到对其进行防治和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国内外生物灾害定义和分类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生物灾害定义在国内外均未统一,存在定义的角度不一致、要素缺失、表述不准等问题,提出准确完整的生物灾害定义应分为广义和狭义,包含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危害程度4要素;基于国标《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中的生物灾害分类存在错误和重复问题,提出应把森林/草原火灾改为与生物灾害并列、病虫害拆分为病害和虫害,将海洋灾害下的赤潮灾害删除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干旱灾情数据,以县域为单位,运用受旱率及干旱灾害频率2个指标,分析了华北4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1949—2000年农业干旱灾害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华北4省农业干旱灾害受旱率52年间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度及中度以上程度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干旱灾害频率分布格局有较为明显的东西差异,高频区集中在河南省东北部、山西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及晋中地区;52年间河南省大部及山东省青岛市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从灾情记录角度识别了华北4省农业干旱灾害高发区及严重干旱年份,能够为干旱灾害的风险防范及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框架是实现综合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文章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灾害形成机理视角,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框架,并以河南省2014年干旱事件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干旱风险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顶山、洛阳和南阳等地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鹤壁、安阳、濮阳和新乡以及东南部的信阳等地区,并体现出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叠加作用;2)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框架包含了植被、土壤、降水以及承灾体数量和分布特征等多方面要素,能够有效表征农业干旱灾害的致灾过程,同时结合本文采用的赋权方法能够较好地再现河南省2014年夏季干旱灾害的受灾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分为三大类:突发性灾害、汽车变性灾害和环境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及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8.
论河南省的集水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集水农业的要领及内容,论述了河南省发展集水农业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集水农业的理论在河南省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适合性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大,利润小,粮食生产严重滑坡的实际,提出了解决的关键在于实施持续农业,当前的切入点在于关农业,而陕西跨世纪减灾农业的突破点在于,以分析研究历史灾害资料为基础,进一步探明其农业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的变异背景,形成和变迁的时空分布规律,从中解析出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灾害减缓的人为活动不断增强,使灾害加剧的人为活动得以减少和制止。  相似文献   

10.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汉中科技》2010,(6):59-59,61
论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并结合汉中气象特点,闸述了气象灾害对汉中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和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南充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试图揭示南充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大、利润小,粮食生产严重滑坡的实际,提出解决的关键在于实施持续农业,当前的切入点在于减灾农业。而陕西跨世纪减灾农业的突破点在于,以分析研究历史灾害资料为基础,进一步探明其农业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的变异背景、形成和变迁的时空分布规律,从中解析出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灾害减缓的人为活动不断增强,使灾害力。剧的人为活动得以减少和制止。实现农业的降本增收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科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长期以来,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失衡,旱灾、涝渍、霜冻等灾害更加频发,其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与日俱增。开展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研究,建立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体制机制,对安徽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灾害主要是指灾害主体侵害农用动植物、危害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生产环境,阻碍农业正常生产,造成农业灾情、影响人类生存或利益的过程。安徽省因其地形一、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灾害发生情况概述  相似文献   

14.
农业灾害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业受灾害风险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农业灾害风险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从农业灾害的危险性、地区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和产业的应急能力水平三方面来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降低农业灾害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覃永烈  陆炳记 《广东科技》2013,22(8):212-213
主要对广西省近年来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当地的农业气象与农业生产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结果显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主要为降水量大、时间比较集中、而且影响范围比较大等,这对广西省的各种农作物生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蔬菜以及各种大棚设施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必须要提出一些有效预防农业灾害的对策,从而避免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农业气象与农业生产等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各个行业都在快速的发展,农业也不例外.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气象灾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分别从我国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应急性措施、长效性措施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贾会远 《创新科技》2014,(10):10-11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形成已显著提升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质量。本文对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概况作以简单介绍,指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诸多的矛盾,集群效应并不明显。当务之急应该是深刻剖析当前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探寻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依据菏泽市气象台47年的观测资料,找出了近20年以来气象要素、农业气候资源以及气象灾害较前27年发生的变化,分析了这种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提出了菏泽市未来农业面临的气候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防御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预警能力、实现精准预警以及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迫切需要.以山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探讨内容,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探讨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短板,重点提出了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包括强化监测站网建设、构建预警信息化共享平台、提升预警能力和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20.
电视预报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电脑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灾害预测预报并通过电视媒体发布和防治技术宣传,能高效、快速传递农业政策、生物灾害信息和普及高科技的植保技术,加快了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帮助政府决策和指导广大农民搞好生物灾害大面积防治,充分体现出植保工作的科技进步,具有宣传覆率宽、信息传递速度快、工作效率高、易被群众接受等特点,对植保一体化服务极为有利。本文初步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和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植保可视化工作中的运用和探索及产生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