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原野》是曹禺先生的四大名剧之一,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对西方戏剧经典的高妙化用与汲取养分后的全新再创造。《原野》的创作深受《麦克白》的影响,两者在“炼金诗学”“隐性艺术家设置”以及对人物“潜意识”的开掘与表现层面都存在着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一个现代神话》是郴州师专中文系副教授罗光汉老师新近出版的一部学术专著。这部专著是作者十余年来潜心研究海明威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心血结晶,也是中国学者研究海明威的一个硕大成果。这本专著有别于我们常见的作家生平与创作的评传类专著,也不同于某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集合类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借助于梦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理想和追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本文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为例,就作品中的梦如何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过去经历、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等相关联,并如何体现作品中人物的某种理想,体现作品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作家在文学的领域里如何描述和评价战争,展示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学交流融汇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有助于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将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主流文学中较多描写了战争的《春秋》、《左传》等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崇尚力量、赞美勇敢,但却否定掠夺、向往和平生活的独特文化心理。它的尚武精神是战争频繁的历史时代与农业文化环境相交融而孕育出来没有血腥味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阿瑟·密勒戏剧艺术的灵魂,是他透视现代生活的眼睛,他的作品几乎都和家庭题材有关。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家庭为轴心,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普通家庭和普通人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包容了传统戏剧主题和现代戏剧主题的许多层面:艺术上它有机地聚合了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成为美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到灯塔去》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着重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外现代文学女性心理描写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描写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女性心理手法的探讨,来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中国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新技巧派重要作家,他的《竹林中》由七人讲述案件来串联故事;格非是中国20世纪末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他的《青黄》讲述“我”收集“青黄”一词意义的经过。两篇文章均不约而同地亲临历史真实,但前者在人物自足的讲述中注重建构一个真实世界,后者由于主体的质疑倾向图解历史真实。两部作品分别呈现出20世纪初、末小说写作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斯特林堡的长篇小说《红房子》和贝尼迪克松的短篇小说《一个现实主义者》是北欧"现代突破"文学运动的先驱性作品。本文通过比较并分析两部作品中刻画作家形象时运用的人物、景物和对话的描写,试图阐述这次文学运动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芙蓉镇》是一部反映我国湘南山镇社会风情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家“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奇妙地把风土人情与政治斗争的狂飚巨澜糅合起来,熔于一炉,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千奇百怪的世相,唱出了一曲严酷的乡村牧歌。作品对极“左”路线的抨击,对历史过往生活的反思,对人们命运的慨叹,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来反映的。作家通过描写生活在芙蓉镇的一群人物的命运,通过表现这些人物之间  相似文献   

12.
安徒生在中国——对安徒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徒生在中国——对安徒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潘延中国读者对西方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所知甚少,但安徒生则是例外。这位丹麦作家在中国的幸运命运使别的西方童话作家只能望其项背,《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中国儿童最熟悉的外国童话作品,他的各类译选本是近20...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反映的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这时期,正好是西方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象征传统农业文明的传统价值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不断趋于崩溃,而新的价值体系并未及时建立起来,因此整个社会日渐成了一个精神的荒原,价值虚无主义日渐盛行。而所有这一切反映到两部作品中则是作品中主要人物在被价值虚无主义击中之后,要么内心充满恐慌而脾气暴躁专横;要么因为没有了传统价值的依托但又不愿失去表面的优雅,因而变得伪善和功利;要么在价值虚无下变得麻木不仁,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14.
从1827年《鲍里斯·戈都诺夫》片段发表至1830年全剧发表,该剧在俄国批评界引发了激烈争论,其焦点主要是作品的体裁与风格问题:诗歌还是戏剧?浪漫还是古典?如果是诗歌但不押韵,如果是戏剧却违反古典戏剧规范,因而在众多批评家那里形成了肯定与否定的对决。普希金本人则意识到这是一种对古典戏剧的革新,一种浪漫主义戏剧的实践,虽然超出了当时观众对戏剧的认识,但也不愿为迎合观众而放弃新的艺术体系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正是迈向现代戏剧或曰现代文学的脚步。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海内外流行一股质疑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思想价值的风潮,其中《水浒传》是被否定最多的作品,王学泰先生的"《水浒》游民意识论"基本代表了新时期学术界否定《水浒传》思想性的主要声音。由于作品成书时代的特殊性,《水浒传》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游民意识(亦即王学泰先生所论的"流氓意识")决不是小说的主导意识,作者笔下的梁山好汉集团是有一定思想追求、向往光明的政治军事集团,决不是排斥文明、不讲是非观念的黑帮团伙。水浒英雄的暴力倾向乃是宋元时期民族压迫之下的特殊产物,是苦难中的人民以牙还牙的复仇主义思想的极端表现。从学术规范上讲,新时期学界掀起的古典文学名著翻案风潮至少犯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和评价人物妖魔化三大致命伤。  相似文献   

16.
程小青及其创作的《霍桑探案》分别是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作家和作品的杰出代表。《霍桑探案》的语言特色集中体现为鲜明的时代感(欧化句式、新鲜的语汇、对白话的自觉认同);文体性(逻辑性、数字化、呈现式的语言);个性化(形象传神、幽默俏皮、比喻夸张)。美中不足是语言的描写性差,刻画人物语言有时显得含蓄不够、深藏不足。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品钦(1937-)是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作品《拍卖第四十九批》(1966)中,品钦意在揭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被信息爆炸、大众媒体以及政府等各种无形力量控制的现状。在这部作品中,品钦巧妙地在多处运用隐喻,使作品主题更加突出,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7,(4):57-60
《秋声赋》是田汉在1944年以他真实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一部五幕剧。作为一部戏剧,《秋声赋》未能与田汉伟大的艺术成就相谐,但就其文学审美性而言,却可以称得上田汉在建国前文学性最高的作品,深切表现了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作为田汉戏剧实验的代表作,《秋声赋》多方融汇了田汉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在戏剧史上,《秋声赋》历史意义高于其价值裂隙所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樱桃园》戏剧冲突的淡化,戏剧的生活化是契诃夫一直追求的目标,契诃夫的戏剧走出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美学范畴,这一特色直接影响后来的现代派戏剧。“停顿”是契诃夫的戏剧节奏的最主要的律动。也是现实生活本身的节奏,这是剧作家深刻理解生活规律的真实记录。《樱桃园》的戏剧结构削弱了戏剧冲突和戏剧悬念,这种戏剧结构无法靠戏剧性来取胜,这同契诃夫追求戏剧生活化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处女作《地铁通达之处》出版后曾获毛姆奖,但它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却远不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从"情感教育"、戏仿、现代英国性这三个视角,解读生活于英国伦敦郊区、地铁沿线及曾一度旅居巴黎的主要人物,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情感困扰、生活追求与成年迷茫,探索这部带着浓郁戏仿色彩的英国现代版的"情感教育",试图揭示作者对生命、时代及空间的独特理解与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