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测量了以氯化亚铁、次磷酸二氢钠为主盐的电镀Fe-P非晶态合金电解液的性能,包括阴极电流效率、镀液分散能力、覆盖能力和阴极极化曲线。研究了次磷酸二氯钠含量、镀液pH值、添加剂对镀液性能的影响。Fe~(2+)离子的氧化造成镀液不稳定是镀铁及铁合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影响Fe~(2+)离子氧化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了镀层化学成分,确定了镀层结构,通过差热分析和硬度测量研究了镀层结构的转变。直流电镀所得Fe-P非晶态合金镀层很脆,用交直流迭加电流电镀可以使镀层韧性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的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外观接近镜面,镀层厚度可达42μm.经X-ray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等离子光谱分析(ICP—AES)证实,所获得的Ni—Fe—P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镀层中主要成分Ni、Fe、P的含量分别为74%~83%、9%~24%和6%~10%,此外,还含有0.01%~0.14%B和C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是导致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产生的主要原因.文中对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工艺条件、添加剂HAT和光亮剂HAB1、HAB2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图8,表1,参14  相似文献   

3.
三价铬电沉积非晶态Fe-Ni-Cr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一种电镀液性能优良、重现性好且利于环保的非晶态Fe-Ni-Cr合金电沉积新技术,采用此技术获得的非晶态Fe-Ni-Cr合金中Fe、Ni和C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5%-55%,33%-37%和9%-23%。利用正交试验法对电镀液的配方和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采用优化的方法于室温下电沉积20min可得到Fe、Ni和Cr质量分数分别为54.4%,33.9%和11.7%的镜面非晶态Fe-Ni-Cr合金镀层,镀层厚度达11.3μm、维氏硬度达560左右。分别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对非晶态Fe-Ni-Cr合金镀层的组成、结构、性能、厚度及其影响因素了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镀液组分对合金镀层成分有较明显的影响,而电沉积操作条件则对合金镀层物理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只有当电镀液中含有稳定剂H-W时电沉积所得合金镀层中才有Cr存在,且由于稳定剂H-W与添加剂的共同作用,导致所得Fe-Ni-Cr合金镀层具有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复合电镀技术,制备了非晶态Ni-P合金基TiC复合镀层.测定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和(Ni-P)-T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构、硬度以及耐磨性.研究了TiC微粒对镀层的弥散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与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相比,(Ni-P)-TiC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超过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5.
Ni-Fe-P合金化学镀的工艺条件及晶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硼酸为缓冲剂,柠檬酸钠为络合剂在碱性介质中化学沉积Ni Fe P合金.考察了工艺条件如pH、FeSO4·7H2O浓度和温度对沉积速度的影响.获得了沉积速度快,镀液稳定性好的工艺条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Ni Fe P合金的晶化行为.结果表明,镀层在镀态呈非晶结构,镀层在200.5℃晶化为亚稳的Ni Fe合金,310℃晶化为立方FeNi3合金,369.2℃晶化为四方的Ni3P,而491.3℃为继续生成FeNi3的吸热峰.  相似文献   

6.
钨对Ni-W-P合金镀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化学沉积Ni-W-P合金镀层的结构、热稳定性、硬度、耐蚀性和抗冲刷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W-P合金镀层的结晶状态主要由磷含量决定,但钨却使镀层形成非晶态结构所需的磷含量降低,同时钨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合金镀层的热稳定性、硬度、耐蚀性和抗冲刷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
化学沉积Ni-Fe-P及Ni-Fe-P-B合金膜的结构和显微硬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不同Na2H2PO2的质量浓度以及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化学镀三元Ni-Fe-P和四元Ni-P-B镀层的结构,在温度为200-700℃范围内加热镀层产生结构变化,当热处理温度等于或低于400℃时,镀层的显微硬度随温度增加,这与从Ni-P-B镀层非晶基底中析出(Fe,Ni)固溶体,Ni3P相以及从Ni-P-B镀层(Fe,Ni)固溶体基底中析出Fe2B等相有关,热处理温度大于或等于500℃时,NiP,Fe3P,Fe2B等相析出,同时随温度增加颗粒逐渐粗化,引起镀层软化,在Ni-Fe-P镀层中加入KBH4,经300℃热处理引起镀层显微硬度增加,低于300℃热处理对镀层硬度影响不明显,该现象可由B与Ni-Fe固溶体基底形成了晶化相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镜面非晶态Fe Ni Cr合金的电沉积新工艺进行了研究 ,采用X ray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液组分和工艺参数对镀层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及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这种优化的新工艺于室温下制备的Fe Ni Cr合金镀层的X ray衍射图仅存在衍射角 2θ在 41°~ 47°之间出现表征非晶态结构的漫射峰 ,扫描电镜 (SEM )图显示镀层表面仅有细小的裂纹而无针孔生成 .该合金镀层中Fe、Ni、Cr含量分别为 5 4.4%、33.9%、11.7% ,镀层外观呈光亮的镜面 ,厚度可达 8.7μm、硬度达 5 30左右 .电镀液性能优良、物理性能稳定且利于环保 .图 2 ,表 5 ,参 2 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晶态Ni-P合金刷镀液中添加稀土后,镀层组织结构上的变化,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子衍射分析表明:在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稀土可显著提高镀层中的非晶态组织比例,其变化规律与相应的镀层耐蚀性能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并讨论了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化学镀Ni-P合金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晶态Ni-P合金镀层以层片状沉积,表面具有胞状结构.镀层的磷含量及热处理温度对Ni-P合金层的组织结构有影响,同时对非晶态Ni-P合金镀层在不同介质中的耐蚀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测定自主建立的p53+ /- 基因敲除小鼠的脏器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比较周龄、性别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4 周龄和8 周龄的p53+ /- 基因敲除小鼠各20 只,雌雄各半,测定其主要脏器质量及血液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周龄和性别的p53+ /- 基因敲除小鼠部分脏器质量和血生理生化有差异性。4 周龄和8 周龄小鼠在体质量等这21 项指标上都有差异显著性( P < 0. 01) ,且在左肾上腺等8 项指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 05) 。4 周龄的雌、雄小鼠在RDW、总胆固醇( CHO) 这2 项指标上差异存在显著性( P < 0. 01) ,仅肺这1 项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其余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 而8 周龄雌雄小鼠在体质量等16 项指标上雌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1) ,在HCT 等9 项指标上存在差异( P < 0. 05) 。结论本文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周龄及性别的p53+ /- 基因敲除小鼠的脏器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该模型的合理利用及商业化供应提供了背景数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测定自主建立的p53 + / - 基因敲除小鼠( B6-Trp53tm1 /NIFDC) 在N-甲基-N-亚硝基脲( N-Methyl-Nnitrosourea,MNU) 给药后体质量、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为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致癌性实验短期体内替代试验候选遗传修饰动物模型提供背景性数据。方法共设计4 个组: 阴性对照组( 野生型小鼠) 给予生理盐水、溶媒对照组( B6-Trp53tm1 /NIFDC 小鼠) 给予枸橼酸缓冲液、MNU 组1 ( B6-Trp53tm1 /NIFDC 小鼠) 给予75 mg /kg MNU、MNU 组2( 野生型小鼠) 给予75 mg /kg MNU,阴性对照组和MNU 组2 每组野生型小鼠各20 只,雌雄各半,溶媒对照组和MNU 组1 每组B6-Trp53tm1 /NIFDC 小鼠各20 只,雌雄各半,测定其体质量、主要脏器质量、相对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NU 组1、MNU 组2 动物体质量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 组相比都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MNU 组1、MNU 组2 动物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胸腺和颌下腺的绝对质量与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MNU 组1 和MNU 组2 动物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胸腺和颌下腺的相对质量与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MNU 组1 和MNU 组2 动物均发现NEU、LYM%、LUC%、RBC、HGB、HCT、MCV、MCHC、RDW、HDW、CHCM、CHDW、PDW、MPV 及PLT 等15 个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另外,MNU 组1 和MNU 组2 均发现TP、ALB、CREA、UREA、TCHO、TG、CA 等7 个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MNU 组2 的AST 与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 P < 0. 05) ,但MNU 组1 和MNU 组2 组间没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文测定并分析了自主建立的p53 + / - 基因敲除小鼠( B6-Trp53tm1 /NIFDC) 和野生型小鼠分别给予MNU 及枸橼酸缓冲液后的体质量、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该模型有望将来用于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致癌性实验短期体内替代试验。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SD 大鼠胚胎- 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皮下给予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进行其剂量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建立阳性模型,积累实验室背景数据。方法取健康受孕SD 大鼠100 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 Veh:7. 5 mg·kg - 1 氯化钠注射液) 、环磷酰胺低( L: 7 mg·kg - 1 ) 、中( M: 10 mg·kg - 1 ) 、高( H: 15 mg·kg - 1 ) 剂量组,每孕鼠组不少于20 只,按程序皮下注射给药,观察临床表现,统计各剂量组孕鼠的体质量、摄食量、窝质量、黄体数、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和吸收胎数等指标,以及胎鼠的性别、体质量、身长、外观畸形、内脏畸形和骨骼畸形等指标。结果环磷酰胺低、中、高各剂量组对大鼠胚胎- 胎仔发育均有毒性作用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皮下给予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对大鼠胚胎- 胎仔发育毒性均产生影响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三种给药剂量均可建立胚胎- 胎仔发育毒性试验阳性模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测定C57 - ras 转基因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对成年动物两性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并比较4 周龄和8 周龄的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方法将20 只8 周龄和20 只4 周龄的近交系C57 - ras 转基因小鼠,采血后,用日本光电MEK - 7222K 血球分析仪测定血液生理指标,用OLYMPUS AU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8 周龄动物血液生化指标中,ALB、GLU 和CHO,3 项指标雌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血液生理指标中WBC和LYM 这2 个指标雌雄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 ; 在4 周龄和8 周龄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其中ALT、TP、ALB、ALP、P、CHO 和T. Bili,7 项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血液生理指标4 周龄和8 周龄比较,WBC、RBC、HGB、HCT、MCV、MCHC、RDW、PLT、PCT、MPV、NEUT 和LYM 12 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成年的C57 - ras 转基因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值,部分指标两性间测定值有差异; 4 周龄和8 周龄C57 - ras 转基因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值中多数指标差异显著; 年龄对C57 - ras 转基因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值的影响比性别对其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利用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方法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AS) 斑块形成模型,探讨影响其斑块形 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 只。免疫损伤和高脂饲料组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 BSA) 生理 盐水溶液( 250mg / kg) 并喂食高脂饲料,7d 后再次经耳缘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BSA。另设单纯喂养高脂饲料的AS 模型组和普通饲料喂食的正常兔组,72 d 后取血测定动物的血脂指标、炎症因子、血管活性物质、血小板聚集黏附 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分析上述测定指标和兔主动脉斑块形成及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72 d 后,免疫损伤 结合高脂饲料组和单纯高脂饲料的两组经病理观察主动脉均有斑块形成,其前者的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白介 素- 6( IL - 6) 、白介素- 8( IL - 8) 、高敏C - 反应蛋白( hs-CRP) 含量均比单纯高脂饲料组显著增高( P < 0. 05,P <0. 01) 。经Pearson 相关系数统计处理,上述指标和免疫损伤加高脂饲料致斑块的形成具有正相关性,和HDL-C( r = - 0. 58) 、NO( r = - 0. 26) 等指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导致兔AS 斑块形成和血脂水 平、炎症因子、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活性物质等经典指标的异常有显著相关性,具有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低剂量离子注入技术对VO2薄膜的结构和红外发射性能的影响,发现1×1015 cm?2注量的W离子注入掺杂时,会对VO2薄膜的晶体结构产生一定的损伤;经400 ℃退火处理后部分恢复了薄膜的单斜相晶体结构,且退火处理后,在掺杂W离子、结构缺陷和氧空位的共同作用下,掺杂量0.12%即可使VO2薄膜的相变温度降低8.9 ℃;掺杂原子数量每增加1%,其相变温度相应变化74.2 ℃;W离子注入并经退火处理后,VO2薄膜的红外发射率为0.35~0.46,其在低温区间的红外发射率相比未注入薄膜降低了0.14,这大幅度提高了VO2薄膜在低温区的红外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耐力训练对雄性大鼠的心肌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的适宜 训练方式。方法 选用 6 周龄健康雄性大鼠 48 只,建立大鼠耐力跑台模型。将选取的大鼠随机分为 4 组:安静对 照组(C 组,12 只);低强度组(L 组,12 只);中等强度组(M 组,12 只);高强度组(H 组,12 只)。4 组大鼠进行为期 6 周的跑台实验后,用生化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内容包括: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4 组大鼠经不同强度耐力运 动训练 6 周后,结果发现,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的 SOD 活力在中强度组显著上升,而在高强度组显著下降 (P < 0. 01);GSH-Px 活力在低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显著上升,而在高强度组显著下降(P < 0. 05 或 P < 0. 01);与安 静对照组相比,高强度组的心肌组织 MDA 水平显著增高(P < 0. 01)。结论 低中强度的耐力训练能有效提高心肌 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用交、直流迭加电流和周期换向电流电镀Fe-P非晶态合金时,电流参数对镀层韧性的影响。当电流的阴极部分和阳极部分的比例适当,可以使镀层韧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氧化镍/镍电容器电极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镀镍金属基底上,应用电化学方法阴极沉积氢氧化镍,经热处理得到氧化镍功能薄膜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等技术对氢氧化镍和氧化镍功能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循环伏安技术测试表明,本实验阴极电沉积制备的氧化镍薄膜材料的比电容达到55 F/g,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达到34 J/g和15 W/g.此外,该功能薄膜材料还显示出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