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章把土家族土司之改土归流与中国土司制度的历史进程和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以此为背景,揭示出土家簇土司改土归流的必然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崖土司城遗址包含着丰富的土家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结晶,透过唐崖土司城遗址,揭示其所包含的土家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再现当时的土司场景,为唐崖土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文献资料,而且对于土司文化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土司时期土家语人名称呼中"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认为它体现了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唐诗在唐代的传播非常活跃,不仅地域广、速度快,而且方式多样,波及自上而下各阶层人员.唐诗广泛迅疾的传播与唐代发达的驿传制度有关,与唐代诗人的传播意识有关.唐诗的当时传播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历来注重诗教的中国,用诗歌培养高尚乐观的道德情操。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诗文化源远流长,从唐诗言志、抒情、个性、形式、爱国等五个方面概括出诗人的抒怀精神、求真精神、刻意求精、求深、求新的竞赛精神;不拘一格的精神;追求艺术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唐诗的影响意义深远,诗人的精神对今人的人生素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刘长卿的诗中,带有浓重的凄清萧瑟的秋之色彩,他的诗集中带有“秋”字的诗有123首,占总数的25%。秋之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或象征帝国衰微,或象征人生失意,或象征思亲怀乡等等。这既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坎坷遭遇有关,也有唐诗自身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诗和唐诗有着很大的不同。唐诗是古典诗歌的顶峰,唐代诗人给宋人留下了一份异常丰富但也异常沉重的遗产。宋代诗人处穷而变,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以散文化议论化为主要特征的宋诗。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思想文化背景、诗人主观因素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人名结构经历了上古、中古和近现代三个历史阶段,各个历史阶段的结构和文化内涵都不相同。上古阶段土家族人名结构担负了土家语言发生学的重任,同时为以后的土家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古时期,土家族人名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经历了指事、象形、爱称阶段。在近代和现代,土家族人名受汉文化浸润,慢慢向汉语人名的格式靠拢,但仍有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9.
探讨越南诗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揭示其背后隐含的中越文化交流的特点、意义。认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来自于对中国俗文学的接受,而春香诗的稽古用典与"桃源"意象的生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世俗社会和封建名教礼法的厌弃和对黑暗的反抗。在女诗人对汉文化的接纳和容摄过程中,明显对中国诗歌的诗情酒意钟爱有加。  相似文献   

10.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唐诗中"镜"意象的频繁出现与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流衍是密切相关的。唐诗中的"镜"意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与“五陵少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陵少年"是在汉唐陵寝制度、陵邑文化中孕育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任侠品质和进取精神,为很多唐代诗人追慕与歌咏。唐诗中"五陵少年"所具有的理想光辉、英雄气质和浪漫情怀,是盛唐气象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致力于对唐代诗歌的学习与模仿,在他们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唐诗,特别是中盛唐诗歌的特点.学习韩孟诗派的“以文为诗”和学习李白的“天然雕饰”,既是他们诗歌倡导的方向,同时在吸收前人诗风基础上,开创了宋诗新的风格,为宋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诗人中 ,存在着一个相当深挚的屈子情结 :李、杜、白、韩、柳等一批诗人 ,尽管对屈原的看法和评价不尽相同 ,却都在精神境界及文学素养等方面受其沾溉。有些文人对屈子的责骂之声虽时有所闻 ,但屈子永远是诗人们心目中一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对大理古代白子国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争议颇多。根据对诸多史料的分析研究,认为白子国是西汉到唐初建立的,以大理弥渡白崖为中心,以白崖张氏酋长为首的部落联盟。宾居部落是这个部落联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距今约4000年前的白羊村部落的后代迁移而来,为白族族源为土著说提供了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6.
对王维、孟浩然、刘昚虚、韩翃、白居易、翁宏诗中6个用法比较特殊或难解的语词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从诗的意境出发,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 ,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 ,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 ;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 ;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 ,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唐诗诗体一般性研究和边塞诗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界定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的基本要素,并通过文字和电子文献,基本检索出了现存所有的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并对七古边塞诗人的戎旅经历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与诗人戎旅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詠、李师中、晁冲之、李昭玘是宋代菏泽籍优秀诗人,共存诗450余首。它们的内容涉及诗人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形式包括古体、近体的主要种类,风格亦自呈新貌,为牡丹之乡赢得了美誉,也为山东乃至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留下了一笔别具魅力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