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相似文献   

2.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3.
楚风的代表是《楚辞》;巴文化表征的却是音乐歌舞(巴渝舞);而蜀文化的本质原是桑蚕文化。由此,从《诗经》“二南”的成因入手,从微观上分析比较了“二南”中的有关篇章,找到了它的共同点和个别性,在比较研究中寻求其三者的交流与融合。蜀王族并非一脉相传,但与楚的先祖却同为颛顼,巴与蜀都参加了伐商之战,后两国皆受封,巴王族由周王朝敕予姬姓并娶姬姓女。巴与楚的官方语言应是中夏系统,而蜀国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然而,这种文化交流又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背景。三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巴国成为蜀、楚文化交流的中介,所以,《诗经.周南.召南》就成为巴、蜀、楚文化融合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诗经》“二南”所反映的先秦求婚礼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视勇敢、诚信。  相似文献   

5.
茉莉花,洁白无瑕,芳香醉人,神州大地到处可以见到它的倩影,以茉莉花命名的民歌亦流传甚广.有史料记载,《茉莉花》的曲调自明清以来就在广大的江浙地区广为流行,光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便有扬州市、南京市、苏州市等七个地方七首名为《鲜花调》或《茉莉花》的民歌小曲的曲谱.流传范围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的《茉莉花》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哪一个是"源"、哪一个是"流"?民歌的"源头"该怎么认定、能不能认定?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入手,抽丝剥茧、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绍《神州大地(2)——江河万古流》在教参中配有其中第二课时音乐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长江之歌》的课堂实录,是由厦门市的一位音乐教师讲授的。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一下外面的学生如何上课、外面的老师如何讲课,我决定这一课时就让他们通过课堂实录跟光盘上的同学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7.
《粤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首部多民族民歌集,它包括汉语民歌53首,瑶歌21首,俍歌29首,僮歌8首,总计111首。《诗经》里有周南、召南、邶风、卫风等15国风,独缺四隅之风,也缺岭南之风,故辑解者李调元把《粤风》提高到了《诗经》补缺的地位。它语言新鲜,意境优美,手法多样,更富有特征的是瑶歌、俍歌、僮歌记录的是原文。具体来说,瑶歌采用汉字来记瑶音,俍歌、僮歌则保持古壮字原文,并尽量做翔实的解释。由于辑解者李调元不懂壮语,也不大谙熟壮族风情,注解中有不少错漏;后来的《粤风考释》草率从事,又错上加错。为扭转这种情况,笔者在《〈粤风.壮歌〉译注》里尝试采用目前流行的科学版本整理方法作了新的译注。  相似文献   

8.
《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视勇敢、诚信。  相似文献   

9.
叶倩  李朝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37-140
《浏阳河》是湖南民歌经典作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了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时代精神,1995年曲作家邓东源创作了一首富于时代气息的《又唱浏阳河》。通过《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两首歌曲音乐表现手段、地方语言音调及唱腔韵味、主题思想等的比较分析,可知晓这两首歌曲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两块特殊的地域 ,在周族的心目中地位很重要。“二南”是亚热带气候区 ,在此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本文用地理学方法、分析探究了“二南”排位在首的原因 ,揭示了其经济形态和文化风俗形成的因素 ,目的在于向人们说明环境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瑶族《开山歌》与曲子词《苏幕遮》的比较研究,认为瑶族《开山歌》词即是《苏幕遮》词牌的词,瑶族《开山歌》的音乐(洞经音乐)很可能是久已失传的《苏幕遮》音乐在瑶族中的保存,因此,研究瑶族《开山歌》这一濒临消亡的音乐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钢琴曲《童嬉》是朱践耳先生1992年创作的组曲《南国印象》中的一首。作品采用云南哈尼族童谣《赶街去》的主题音调创编而成。钢琴曲《童嬉》无论是对原民歌主题音调的继承、曲式结构的布局安排,还是和声、复调、织体、调式、调性等音乐材料发展手法的综合运用等,都体现出了作曲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创作方法和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诗经》的解读要从儒家的那种道德、修身的角度中解放出来,从民歌的角度理解"国风"。对现代人来说,要以诗心翻译《诗经》,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是唱谁的,谁唱的,唱什么东西,让《诗经》真正回到"诗"上去。  相似文献   

14.
《周礼》、《国语》记载宰夫为周代天子属官,至于诸侯和卿大夫是否设宰夫为属吏,文献罕有记载,只有《仪礼》留下一些资料。据《仪礼》可知,诸侯、卿大夫亦有宰夫,其职责主要是在燕礼上代君为主人,掌百官府之征令,掌宾客人饮食荐羞与献膳,主收藏,为主人赞礼,掌邦之吊事,尸祭受主人之啬忝,以及掌祭祀之荐羞等等。  相似文献   

15.
《山歌》对研究中国民歌的发展以及明代社会生活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江南地区的山歌自古至今保留了曲调旋律的延续性。从《山歌》中可以看出明代南北民歌既分流又融合,既保持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发展轨迹和过程,突破了历代民歌的地域限制,形成民歌小调风行全国的局面。《山歌》把文学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诗经》作"正乐"的工作,其目的是要使"《雅》、《颂》各得其所",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从音乐风格的差异明确分《雅》、分《颂》的依据,这是就"辨体"而言;其二是从诗的使用场合、方式等方面使《雅》《颂》"各得其所用",这是就"明用"而言。两个层面结合,正是孔子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8.
王丽 《青年科学》2010,(12):24-26
在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和《007》中,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热带小岛,均拍摄于此。200多年前,大名鼎鼎的英国将军乔治·高顿一登上岛,就确信自己到了《圣经》中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9.
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充满深厚的“自由”思想。剧中年轻人渴求着自由但又深受家庭伦理道德、残酷社会现实的束缚以及封建落后文化的精神扼制。自由思想在曹禺作品中具有较清晰的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专家荐书     
刘兵 《科学世界》2006,(2):93-93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南北极的100个不可思议》,《轮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