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多早期曾一度亲近宗教文化并确立过基督教信仰,这是社会-文化原因与个人心理-事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参与了他人格精神的建构,并影响到他的性格、气质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诸多方面,是研究闻一多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科学世界》2008,(6):86-89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科学因何有别于宗教、迷信,宗教与迷信又是如何区别?人类是否离不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需求吗?为什么学科学的人居然会追随邪教?所有这些问题,令我们困惑不已。本刊对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了大半辈子科学史研究的王渝生先生进行了采访,请他从科学文化的角度解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民间信仰对泉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政治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正统"意识与"寻根"意识有利于促进政治和谐;经济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蕴含的商品交换意识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存在有利于促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局面的出现。与此同时,宗教与民间信仰对泉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宗教一直是中国人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中国特殊的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市场机制和社会转型的影响,近年来宗教的过度世俗化、世俗化现象加剧,它对国人信仰体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为了更好地建构国民信仰体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需要在"合而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合理抑制宗教过度世俗化现象,建设新型的信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西藏大学学报》2013,(3):203-204
藏族宗教文化的神圣性与象征性特点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除了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外,还有其民族区域的特殊性和神秘性,即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影响,广西的民间信仰从家庭、宗族、社区和宗教上分为四个层次.其存在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复杂的原因、对民间信仰要重视其正面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有着超越视野和长远眼光的诗人,米沃什不会也不可能将自己限定在单纯某一种宗教之中,更不可能将自己限定在单纯某一种排他性宗教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他是一个天主教徒,而20世纪的残酷经历又使得他的上帝信仰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家乡多元化的文化宗教背景之下最终催生出他盘根错节的神学体系。而在这一复杂神学体系中提倡包容的佛教由于和米沃什自身的普世情怀相契合而得到了他的赞许和推崇。  相似文献   

8.
刘仙娘信仰是广西富川梧州瑶地区流行的一种信仰。透过刘仙娘的传说可以窥探梧州瑶民众的鬼魂崇拜、图腾崇拜、巫术崇拜与法术崇拜及道家的女性崇拜。文章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刘仙娘传说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杨原 《世界博览》2011,(8):81-81
由于法律宗教基础分崩离析,西方生活中的圣俗二元性正变得毫无生命力。 哈罗德·伯尔曼的《信仰与秩序》剖析了现代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法学学派的各种错谬,他据此提出应重建法学与法律的神圣信仰根基,恢复基督信仰与法律间的实际正常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希尼是一个毕生致力于"铸造一个民族尚未诞生的良心"的爱尔兰诗人,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精神上与叶芝相通。他的文化精神和内心痛苦与他的天主教信仰密切相关,他坚信宗教的道德劝诫会使人"做得更好",他的诗就是一种祈祷。  相似文献   

11.
萧晓阳 《衡阳师专学报》2010,(5):F0003-F0003
近年出版的有关宗教与信仰的学术著作中,何敦培《和而不同——神俗信仰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显得与众不同,既不专论宗教,也不单纯谈论信仰,而是从宗教与信仰出发,探讨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技术似乎成了绝对的价值,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绝对信仰的偶像。汉斯·昆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技术进步。否则,技术进步在发展人性的同时,也一定会损坏人性。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对技术统治论的信仰。通过借助世界伦理实现的对技术的“综合”,人性的全面实现才会成为可能。真正的宗教是为人性服务的。宗教和人性之间是相互的辩证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即人性是一种对每一种宗教的最低要求;真正的宗教则是对真正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八仙的兴起.是中国神仙文化的产物,是传统“和合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八仙信仰中的宗教内蕴、“和合”思想对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活袍”文化是阿昌族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梁河地区的曹明宽就是较有声望的当代活袍。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宗教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上的嬗变及意义转换上。活袍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节日文化、成巫经历、传承谱系、仪式实践与服具等。要正确认识传统宗教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寻找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5.
宗教信仰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方民族中,火是自然崇拜的重要对象之一。火神信仰在北方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北方民族火神信仰及其功能进行梳理与研究,是了解北方民族传统观念、传统信仰、传统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真佛山德化寺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宗教寺庙群,经200多年创建宏法、兴衰存毁,至今已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庙群建筑,其建筑布局、宗教义理、神灵信仰、民俗活动以及大量的艺术景观遗存构成了真佛山景区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对真佛山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建立在客观认识和全面整理的基础上,遵循历史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的利用规律,正视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病,突出宗教文化特色,并采取规范合理的手段进行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7.
白龙江流域藏区民间宗教活动中,有关藏传佛教和苯教信仰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佛教主要以寺院为中心,有活佛、僧人、佛经为一体的信仰,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社会性;苯教活动相对分散,最大也是以部落或村子为单位的宗教活动,没有大规模的社会性的宗教活动,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地方没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两者在信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也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藏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使得磁器口信仰文化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宗教文化种类多样;第二,信仰文化与袍哥文化关系密切;第三,信仰文化与水,与龙信仰有一定关联。目前,磁器口地区的佛教比较兴盛,其中尤以宝轮寺香火最旺。除了宗教信仰,磁器口的民间神灵信仰也很发达。  相似文献   

19.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主要是由于他们传统宗教文化多神教萨满信仰的强势存在。在中国历史上,佛、道等宗教的隆盛,很多是因为统治者对神道设教的扶持和宣扬;元代各种宗教并存,而且达到相当繁盛的地步,主要是由于蒙古贵族虔诚的神灵思想的作用。元朝统治者只是出于朴素的功德或功利思想尊崇各种宗教,而并没有把宗教作为设教化民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20.
村落宗教的研究是村级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对诺加村的公共祭祀和家户宗教仪式进行分类和归纳,提出混合信仰的概念。安多藏区的“混合信仰”,并非是消极的一种村落宗教模式,相反,它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这一种“混合信仰”的村落宗教模式,对安多藏区村民接受现代观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