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卡尔·威廉·舍勒(1742~1786)WilliamA.Smeaton著陈应宏译本文为纪念卡尔·威廉·舍勒诞辰250周年而作。由于种种原因,舍勒的生平和成就使世人抱有浓厚兴趣。他广泛的实验工作──尤其是早于普里斯特利2年发现氧,具有重大意义。他是18...  相似文献   

2.
安德列·诺夫(1902~1994)朱孝愚编译安德列·诺夫(AndreLwoff)于1994年9月30日去世,享年92岁他是一位分子主物学家。在19岁时他便开始了科学研究生涯。他因发现“基因控制酶和病毒合成”和创举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安德列·诺夫的...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李文清译巴丁是第一位在同一领域(凝聚态物理学)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当他第二次被授予诺日尔物理学奖时,L·卡达诺夫(Kadanoff)打电话祝贺他:“继续努力,再得一次,你就成为冠军了广1956年,巴丁与W·布拉顿(B...  相似文献   

4.
北爱尔兰的化学家们设计了一个运用化学输入信号和光学输出信号的分子水平计算系统,可进行加到二的计算。 贝尔法斯特理工学院的化学教授A·P·席尔瓦(A.Prasanna de Silva)和他的博士生N·D·麦克莱纳根(Nathan D. McClenaghan)开发了这个系统(见美国化学协会杂志第122期,2000年)。席尔瓦教授说:“我们终于可以让分子计数了。就我们所知,这是有史以来分子首次能在人脑外进行公认的计算。” 这个系统运用了两个相关的分子。其中一个分子带有可发出荧光的基团,作为“和”的开关…  相似文献   

5.
斯蒂芬·霍金──划时代的英雄潘涛编译霍金的体力勇敢尚不及他的脑力勇气。对于爱因斯坦关于宇宙创生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霍金的回答是:“爱因斯坦错了。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有时候在看不见骰子的地方掷骰子。”还有谁有胆量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起挑战?好消息...  相似文献   

6.
帮助启动并监督过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多项最受欢迎的科学计划的卫星通信技术先驱者伯顿I·埃德尔森 (BurtonI.Edelson)博士于今年 1月 6日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逝世 ,享年 75岁。1982年 ,罗纳德·里根总统任命埃德尔森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副局长 ,负责航天科学及其应用。在该岗位上 ,埃德尔森博士在多项计划———包括哈勃太空望远镜和火星探索计划———的启动和指挥中扮演了主心骨的角色。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应用空间研究所副所长尼尔·赫尔姆说 :“他来到NASA时 ,航天科学预算很低。但他努力使预算有了较大的增加 ,…  相似文献   

7.
《杰弗瑞·英加姆·泰勒的生平与成就》一书的作者为乔治·班切尔(GeopBatchelor),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书作者系泰勒1945-48年间的研究生,后来成为泰勒在剑桥大学的同事,他也是泰勒论文集的编纂者。班切尔希望,本传记能使人们全面了解泰勒这位科学英才的生活、思想、研究特点,以及他对实验研究的真知灼见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传记指出:流体力学能发展到今天这样高的水平,应归功于该领域的“三杰”:杰弗瑞·英加姆·泰勒((;erxlzleIilzra’llTaylor和他的两位同行:冯·卡门(】卜o主犯vonlcalt’lart和路德维希·…  相似文献   

8.
牛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2004年7月21日当众认输,推翻他1975年赖以成名的黑洞理论,承认黑洞并非可怕的物质“终结者”,由崩溃的星球形成的黑洞其实不会吞噬和消灭一切物质,而会保留被吞噬物体的细微痕迹,最后以残破的形式“吐”出来。霍金逢“赌”必输1997年,霍金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尔打赌时坚持自己的“黑洞悖论”,黑洞会摧毁它们吞噬的一切信息,后者则认为黑洞不可能使其内部物质的信息丧失,赌注则是一本《棒球百科全书》。霍金于2004年7月21日当众表示输掉了这场科学史上著名的赌赛,并送给普雷斯基尔一套棒球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9.
向突触致贺     
尽管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仍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骄傲。他的关于“多巴胺是大脑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神经递质”的伟大发现,不仅为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带来了全新的疗法,还引发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划时代革命。 2000年深秋时节,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终于意识到了卡尔森成就非凡,让执教于瑞典哥德堡大学、77岁的卡尔森(见图)和另外两位“神经细胞信号传递领域”的先驱分享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一位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74岁的保罗·格林加德(Paul G…  相似文献   

10.
构筑生命的最重要分子材料──氨基酸和糖──都有左手型和右手型两种形式,就像一双手套,互为镜像。现存生物体只用左手型的氨基酸和右手型的糖。至于生命起源的某一时刻为何作出这种选择,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理论。 法国格勒诺布尔CNRS高频磁场实验室的吉特·里肯(Geert Rikken)和 E·劳帕奇(E.Raupach)证实,磁场能与光互相影响而导致分子在手型上的不均衡,即在光促化学反应中产生了分子的“手性”。 分子手性是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在19世纪发现的。他注意到酒石酸的晶…  相似文献   

1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ES虫状胶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流变学方法和冷冻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硫酸钠(AE)在AlCl3溶液中胶束的生长和结构.通过对溶液的剪切黏度、剪切应力、复合黏度、动态模量等物理量的测量,应用 Cox-Merz规则和 Cole-Cole图,发现在 AES/ AlCl3体系中可以形成虫状胶束和网络结构,且体系是偏离Maxwell模型的黏弹性流体.应用冷冻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0.08mol·L-1AES/0.8mol·L-1ALCL3体系的结构,进一步证实了虫状胶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有生命就有希望。”因病导致全身瘫痪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以亲身体会向香港市民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6月13日下午,霍金出席了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患有肌肉萎缩症的霍金,全身瘫痪且丧失语言能力,只能通过电脑系统和语音合成器回答记者的提问。虽然身体严重残障,但霍金不怕艰辛,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除了关于宇宙、黑洞的理论外,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他如何战胜巨大的挑战而获得不朽的业绩。有一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又是怎么克服的?“他…  相似文献   

13.
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简介朱世豹,邱黎辉编译1993年6月我们参观了位于旧金山斯坦福大学内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现根据该中心提供的最新资料编译成此文,以较系统地介绍该中心的概况、主要设备、取得的成就及未来的规划。这里先摘译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墨 《科学之友》2006,(8):39-39
2006年6月19日,“2006年北京国际弦理论大会”开幕。世界科学大师史蒂芬·霍金出席此次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你们听得见吗?”霍金教授以他招牌式的问候开始了45min的演讲——对他来说算是长的了。现场观众听到的是霍金教授利用电脑控制的语音合成器发出的具有金属质感的声音。霍金教授斜靠在轮椅上,像在安静地休息,不过讲述的话题,却是最吸引人的宇宙的起源和归宿。“宇宙有无起点?宇宙是否永恒?”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中的智者。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威尔逊山上用2.54m的望远镜观测天象后,情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哈…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元月17日,克雷德·汤波(ClydeWilliamTombaugh)在他新墨西哥州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0岁。作为冥王星的发现者,长寿的汤波很幸运地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看到人们终于解开了这颗本世纪行星研究史上最为扑朔迷离的“发现之谜”。汤波1906年生于伊利诺斯州斯特雷特(Streator)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劳威尔(PercivalLowell)和皮克林(WilliamPickering)根据天文星与海王星轨道的不规则扰动,推测海王星之外应该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存在。然而直至1916年劳威尔去世,人们仍然一无所获。汤波少年时代发即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  相似文献   

16.
Haw  M 饶新华 《世界科学》2000,(11):20-20
“那是动脉血!”诗人约翰·基茨(John Keats)在检查其手帕上的污物时不禁脱口而出。作为曾是一名受过培训的医生,他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夺去基茨生命的就是肺结核(TB),另外也叫肺病,痨病;用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话说,此病乃“所有致死性疾病之首”。  相似文献   

17.
卡尔·萨根在行星学及科普方面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关于他的成功和骄纵的争论也将有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在萨根病逝3年之后,两本关于他的传记再一次使我们注意到他所取得的成就。 这两本传记都涵盖了萨根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全部贡献,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写作风格和所强调的重点。威廉·泡德斯通的《卡尔·萨根一“宇宙”中的一生》着重于萨根生涯中科学方面的主要事件。例如,泡德斯通对萨根作为主将的辩论作了很好的描述(关于太阳系中其他地方存在生命的证据和核战争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济·戴维森的《卡尔·萨根:生平》…  相似文献   

18.
2005年6月,戴维·葛森(David Gershon,下图)就见证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纪录片所反映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他意识到这对完成一项琢磨良久的工程来说时机业已成熟。  相似文献   

19.
斯蒂芬·霍金教授访问杭州,是发生在去年夏秋之际的事。这位科学巨人的传奇经历和惊人成就,令人不胜惊愕;身居方寸之地,却在思考着浩渺无垠的太空问题。一个囚禁于轮椅上的人,竟然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在21岁时,他发现自己得了一种消耗肌肉的的疾病(卢伽雷氏症),预计只能存活几年。然而,这位对科学充满憧憬的有志青年,却不甘心命运的摆布,他在轮椅上写作了大量的科学论文和书籍,其中科普著作《时间简史》风靡全球。20世纪70年代,他又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共同获得了著名的1988年的…  相似文献   

20.
2004年7月21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GR17大会)上,《时间简史》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富有传奇色彩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向来自世界各地、齐聚一堂的科学家和记者宣布,他解决了物理学中重要的一个问题:黑洞究竟有没有破坏被其吞噬的信息。大会上,霍金演讲了他的最新发现,他宣告推翻了自己若干年前建立的著名黑洞理论,并重新讨论了信息守恒的问题。“30年来,这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真是太好了,”霍金在演讲中这样说道。他的有关论文将发表,他将在论文中进一步阐释他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