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仁”即“友善爱国”;“义”即“公平正义”;“礼”即“文明和谐”;“智”即“求真敬业”;“信”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4.
当百家争鸣中的那些“仁义辨智之士”正沉醉于脱离现实的政治理想追求或对自己利益的追求之中的时候,韩非以清醒的眼光洞察世事,选择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之道。本文主要从《五蠹》为出发点,综合韩非的诸多著作,考察他对“仁义辨智之士”的批判以展现韩非所代表的法家思想特性。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包含有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来源之一。本文对《诗经》中的“五伦”关系,如孝、弟等道德范畴,对传统伦理中的智、仁、勇、礼、温、良、恭、敬、德、信、直等德目,结合诗篇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三钢、五常"虽然是中国封建忠君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从"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观点出发.今天,为学生念点"五常"经: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广大壮族地区长期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官方主导的儒家学说提倡"修齐治平",把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基于此,儒家意识形态的"仁义礼智信"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壮族人民在接受"仁义礼智信"的教化的同时,也在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中演绎着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修身思想。具体而言,包括厚仁载物、重义轻利、明礼守法、崇智尚勤、讲信修睦。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仁"即"友善爱国";"义"即"公平正义";"礼"即"文明和谐";"智"即"求真敬业";"信"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政治思想是他人生哲学思想的外在延伸.庄子竭力主张政治思想的无君论,期盼无君无臣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宣扬统治者一方面要彻底废弃仁义礼智等道德制度,另一方面要保持一种空明的心境,以实行无为而治,讴歌一种“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整合,以开掘其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无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对儒家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进行了爬梳和清理,虽其有特定的历史性,但其合理因素仍是今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传统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庸》一书中 ,居有核心地位的两个范畴 ,就是“中庸”和“诚”。本文对“中庸”和“诚”的道德义蕴 ,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 ,对《中庸》包含的其它伦理思想 ,如“五达道”、“三达道”、“慎独”、“内省”、“忠恕”等 ,亦有简明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军人价值观的构建,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从仁、信、智、义、礼、忠六个层面论述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对构建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诚信重要的道德功能,它集基础道德功能、商业道德功能、政治道德功能于一身,在社会领域广泛地发挥作用;认为它既是基础性的道德原则,又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定律,还是党和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6.
《管子·牧民》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先秦时期治国理论的总结和经典表述,于中国治国文化中影响深远。阐述了“礼”“义”“廉”“耻”四者的内涵,认为它们分别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那个时代治国文化的结晶。通过分析指出,“礼”被塑造为社会规则,但同时也是人性需求,是外在规则与内在修养的结合;“义”的出现有时代性,是对礼的有益补充;“廉”则强调对于高节的坚守;“耻”是道德的底线。从中既能看出《管子》对治国理论的维度设计,同时也能对今天的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将品德定义为:个人所持有的能引起社会道德价值评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然后按照这个定义,将品德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逻辑划分,提出了建立在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五项理想道德人格标准(自律、自强、无私、仁爱、义勇)并展示了这五项美德标准的20项具体特征.本文的论述基本上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品德的层次给予一个全面清晰的划分;二是试图为公众的德性修养寻找一个较为完备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而诚信是道德的重要基础.如何加强诚信建?关键在于"四个坚持"、"五个注重".即:坚持教育为先、坚持制度为本、坚持实践为重、坚持约束为上;注重认知与时间的互通、注重软件与硬件的互补、注重自律与他律的互促、注重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注重道德与经济的互长.在此基础上,才能实践"明礼诚信"的公民道德规范,才能构建起真正"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大厦.  相似文献   

19.
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终极向往与追求之一;礼仪自古就是实现这些和谐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礼仪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划分民众的等级和社会地位、规范民众行为并对民众实施教化来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传统礼仪的价值和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琵琶记》中的伦理纲常矛盾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记》将“孝道”作为颂扬的主体。但剧本的主人公在反“孝道”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并依据当时社会的伦理纲常准则去距行时,却在经受着一种孝的愿望与行为相悖逆的痛苦煎熬,终极结果是走向欲孝而不能的“三不孝”。文章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是由存在于封建伦理纲常系统内部,即“三纲”与“五常”之间无法调解的内在矛盾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