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水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宇泰大厦工程采用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解决了供暖、空调和卫生热水问题,并且造价和运行费用低、节约能源、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2.
针对回转窑低温烟气余热量较大及其用户供热负荷相对较小的特点,提出有效回收低位热能来发电和供热的新工艺,开发出回转窑生产工艺与供热和有机介质朗肯循环(ORC)的集成工艺,实现了低温余热的梯级综合利用,开拓了低温余热崭新的应用领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针对回转窑低温烟气余热和热用户的特点,提出有效回收低位热能来供热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了余热回收与煤粉锅炉联合的运行模式,满足了供热随气候变化的要求,保障了供暖系统运行的稳定持续,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唐军  莫珊  万良  梁春生  智勇 《贵州科学》2007,25(1):85-87
将建筑物集中供应的卫生热水需要的热能与中央空调制冷过程中排放的冷却水热能、直燃机烟气排放的热能联动、沟通供热与放热这两个价值链、形成建筑物内的热能循环.将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于传统的高能耗运行系统,通过对传统的能耗运行系统进行优化控制,实现热能循环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达到减少排放、节约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乔金增 《科技信息》2013,(25):125-125
蒸汽锅炉供热企业,末端的供热单元供热不足,对此,利用锅炉回水将末端单元改造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的供水供热系统,既增加了供热能力,又减少了热能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张刚 《黑河科技》1997,(3):44-45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都需要大量的热能。将自然界的能源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热能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技术,称为热能工程,它是能源科学的一部分。利用热媒(如水、蒸汽或其它介质)将热能从热源输送到各热用户的工程技术,称为供热工程。当今社会能源日趋紧张,从世界范围看解决能源紧张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因此,供热工程的设计应该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综合利用能源的供热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的作用,不论是在节约能源方面,还是在人民生活中,越来越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7.
热能和电能是国民经济中能量利用的主要方式。我国供热系统的能耗占总能耗的27%左右。目前我国火力发电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17%左右,不管是供热还是发电热能利用率平均约在30~37%左右。如果采用热电联产方式,发电厂采用背压汽轮机发电,利用其排汽供热可以减少冷源损失,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本文简要分析了热水采暖与蒸汽采暖经济性比较。  相似文献   

8.
针对热泵装置用能效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热泵提升式系统用能效率的两种计算方法.以热能效率和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热泵提升式系统和锅炉提升式系统这两种低温供热系统的用能情况进行了能量分析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泵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要低于锅炉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但其效率要高于后者的效率;当低温热源的供水温度较高可直接用于供暖时,应将低温热源的热量或作为"代价"计入供给能或供给来计算热泵装置的用能效率.  相似文献   

9.
热能工程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我们可利用的资源日渐短缺,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能源逐渐丢失的困扰。保护能源,增强节能意识,提高能源高效利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双方面的前提下,面对能源资源逐渐匮乏,节能能源成为了人们必须探讨的课题。由于目前的供热系统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克服供热系统热能利用率的困难刻不容缓。该文分析了影响供热系统消耗能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供热系统提高供热效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LiBr吸收式热泵海水淡化工艺流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LiBr吸收式热泵应用于多效蒸发法(MED)海水淡化工艺流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一个新的设计概念。本文对这种热力循环进行了描述和论证,证明此工艺流程技术上是可行的。它利用低温乏汽的热能,使供给MED流程的蒸汽量高于热源提供的初始蒸汽量。蒸汽量变化的理论最大比值为1.301,给出的理论值可供经济分析作参考。对于核供热反应堆用于海水淡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热化学再吸附变温原理,提出并实施了一种以低品位热能升温储能为目的的热力循环,并对其循环特性及储能供能升温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吸附储能工质对MnCl2 NaBr NH3研究了热化学再吸附升温储能特性.结果表明:利用固 气可逆化学反应过程中热能与化学吸附势能的相互转化可实现热能的高效储存,采用热化学再吸附变温技术在实现热能储存的同时还可有效实现低品位热能的能量品位提升,从而可为低品位热能的高效储存及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当储能阶段输入温度为128 °C时,根据外界不同温级热能的需求,释能阶段输出温度提升至140 °C和144 °C时,对应的储热效率分别为0.21和0.11,对应的效率分别为0.25和0.13,且热化学升温幅度越大,储能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12.
在地下水源热利用过程中,抽、灌井区热贯通导致地能利用的衰减已经成为逐步显现的工程问题.针对几种典型井群布置模式下的热贯通问题,利用模拟计算手段,比较了抽、灌井区的热贯通时间差异和程度.通过衡量井群区域温度的扩散传输范围和速率,定量分析判断能量利用过程中的热贯通效应,为控制热贯通提供衡量参数和控制依据.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抽、灌热流动条件下,井群布置方式决定着热贯通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对抽灌井区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有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热价值理论主要用于评价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在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出了依附于冷体、热体的价值方程.以加热炉钢坯热装和空(煤)气预热的算例为例,计算了两种情况下依附于钢坯和炉气的热价值和价值.结果表明,价值和热价值均随钢坯热装温度、空(煤)气预热温度的提高而提高;依附于炉气的价值在炉内传热良好且烟气入炉温度达到1 700 K甚至更高时高于其热价值,说明此条件下量得到了比热量更好的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高炉热储备区内温度与煤气利用率的关系.结合热力学和实际情况,热储备区内只发生氧化亚铁的还原.因此需要利用吉布斯自由能计算和单界面未反应核模型对热储备区内还原反应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在H2+H2O体积分数小于0.3时降低热储备区温度才能提高煤气利用率.从1273K降温到1223K,氢气还原速率降低得比CO还原速率降低得多,说明温度对氢气还原的影响更大.对一般高炉来说,炉料在热储备区中还原所需的时间比其停留时间长或接近,说明热储备区内的还原反应没有达到平衡,降低温度不利于提高煤气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供能系统直接面向用户,满足用户冷、热、电等多种能源需求,具有高效、环保、可靠、经济等特点。分布式供能系统与电网等集中式供能系统的互补是未来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微型、小型动力技术,中低温余热转换和利用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是实现系统大幅度节能最有效的手段。本文提出了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应当遵循能的综合梯级利用,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综合互补,以及全工况系统集成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生石灰的高附加值利用,采用水浸氯化铵与生石灰的焙烧熟料提取氧化钙,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及铵矿物质量的比对生石灰中氧化钙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氧化钙焙烧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焙烧工艺为焙烧温度250℃,焙烧时间90min,铵矿物质的量比2.2∶1,此时,氧化钙的提取率可达97.26%.利用差热法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铵焙烧生石灰过程总体分三个化学反应步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典型燃气轮机总能系统热力学分析,认为(火用)效率是各类燃气轮机总能系统具有可比性的热力学完善性指标,通过(火用)分析可查明(火用)损失分布。文中指出提高(火用)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燃气透平进气温度,它是影响总能系统(火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而余热的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不大。从热能综合利用的角度来看,总能系统宜兼有高的热利率与(火用)效率,因此,对总能系统进行能分析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18.
低温地热及热泵联合供热系统热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福水  郑晓菲 《应用科技》2001,28(11):10-17
探讨了低温地热资源有效利用的方法,针热泵技术应用于低温地热供暖。通过对地热-热泵联合供热热源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案比较,分析热泵参与地热供暖的负荷调节,论证了洋系统是提高低温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方式,还介绍了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概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将纯凝汽式汽轮机组改造成低真空运行循环水集中供热,可极大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冷源损失,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地热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但是中国地质和地热资源复杂。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能源,基于热力学基本原理,采用数值计算和模拟,对包括单级闪蒸、双工质循环、两级闪蒸和闪蒸-双工质联合地热发电的单级和两级地热发电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直接冷却方式的单级和两级地热发电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间接冷却;两级发电系统的净发电量高于单级闪蒸的净发电量,地热水温度较高时,尽量采用两级发电系统;闪蒸-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的最佳闪蒸温度较高,产汽率较低,既有利于减少设备体积,也可以使发电系统处于正压运行,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