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基于实测温盐深(CTD)剖面仪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资料,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4个站位(C03、D03、E02、E03)进行水体稳定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利用实测温盐及海流数据,结合文献相应公式,估算出能够反映水体垂向混合与层化的一些物理参数(浮性频率(N)、流速剪切(S)、梯度理查森数(Ri)等),绘制各物理参数剖面图,并将Ri与S和N的时空结构进行比对,找到造成各站位不同水体稳定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4个观测站位共有两种类型的水体:C03、D03站的不稳定水体被限制于水柱中下层,上层水体稳定,层化明显,此两站位水体稳定度主要受N控制;E02、E03站在某些时刻不稳定水体贯穿整个水柱,水体自底至表充分混合,此两站位水体稳定度主要受S控制. 相似文献
2.
于2016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了5个连续站位的周日观测,对该海域夏季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水层分析,并结合2014年7月和2015年7月该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TSP与其他物理化学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TSP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底层高、表层低,并在一天时间内存在周期性波动.TSP整体质量浓度变化主要由陆地输入、垂向混合和生物初级生产三者共同决定.中层水的TSP质量浓度变化与半日潮周期相吻合,初步判断是由生物作用主导;海流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则对底层TSP质量浓度的分布起主要作用.此外,特殊天气如台风也会显著改变TSP的质量浓度,可使其增加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悬沙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几年大量的实测资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期间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沙浓度空间上以杭州湾测点最高,其次是长江口内、长江口外,舟山海域最低;悬沙平面分布总体态势为近岸高而外海低;长江口纵向上自口内经口门向口外悬沙浓度大致呈“低-高-低”分布,沿杭州湾测点则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横向比较长江口外海滨四个测点发现其悬沙浓度自北向南顺次升高;悬沙浓度一般由表及底逐渐增大,但在不同水域其主要呈现的垂线结构类型则有所不同.时间上由于潮流的大小潮和潮周期变化,悬沙浓度还存在大小潮和涨落潮周期变化.另外,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9年8月和11月水体光学特性的分析发现:长江口邻近海域夏秋两季反射光谱曲线由于悬浮泥沙、浮游植物以及黄色物质的影响呈现4种形状;叶绿素a浓度与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可通过两种方式建立良好关系;将水体各组分光学特性参数化,并结合叶绿素a浓度与吸收系数的两种关系分别建立水体反射光谱参数模式,从而可以对水体遥感反射光谱进行模拟,模拟曲线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4 4和0.004 5.在模式的建立中,根据长江口海域水体组分浓度的分布状况,对悬浮泥沙浓度以及叶绿素a浓度进行分类,得到不同水体组分浓度下反射率光谱曲线;然后分别获得模式参数并进行模拟,得到的反射率模拟曲线与实测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003 5,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5.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
通过回顾历年关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相关文献记录,结合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从动力机制,地质地理环境,生物化学地球过程三个方面来总结低氧水体发展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1)冲淡水与台湾暖流的入侵所形成的强烈层化现象阻止溶解氧的垂向输运,是造成低氧主要原因;(2)陆源有机物输入量增加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生物体呼吸耗氧与有机分解耗氧恶化了长江口外的低氧现象;(3)长江口外特殊的陡坡式地形与水下河谷地形保护低氧水免于被破坏,并为低氧水的扩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于2005年4~5月,在长江口外及浙江中南部海域设置5个采样站点,获取了15~40 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分层研究了甲藻(dinoflagellates)孢囊的垂直分布.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46种甲藻孢囊,其中自养型19种,异养型27种.长江口海域复杂的流系特征及环境状况对孢囊分布有明显影响,致使孢囊丰度较低,平均丰度为366.2cysts·g-1,且无明显垂直分布规律.锥状斯氏藻孢囊是最为丰富的自养型甲藻孢囊,平均质量分数介于17.0%~28.9%;异养型甲藻孢囊以原多甲藻属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29.5%~53.6%,其它类型孢囊仅零星分布.有毒藻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各站位均有分布,但丰度较低,最高值仅为68.1 cysts·g-1. 相似文献
7.
于2016年7月19—24日,在长江口邻近海域5个连续站获取了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等18个海洋参数数据,通过综合运用K值聚类、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划分了夏季在122.7°E附近的水团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究了各海洋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调查海域可划分为3个水团,初步判断为长江冲淡水、陆架混合水以及两者相互混合而成的水团;海洋参数主要受物质垂向输送、浮游植物生产和悬浮颗粒物3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5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13个站位海水中的主要营养盐含量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NO2--N、NH4+-N、NO3--N、溶解无机氮(DIN)、PO43--P和SiO32--S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06,0.101,0.515,0.622,0.030和1.209mg/L.台风"灿鸿"带来的大量降水使各营养盐含量均比以往同时期高,有近50%的水样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富营养化较严重.垂向分布上,受台风影响,表、底层水体混合比较均匀,绝大多数站位各营养盐均无明显垂直变化.DIN、NO3--N、SiO32--Si在调查海域的行为是保守的,平面分布呈现由近岸向远岸梯度降低的趋势,主要受制于陆源径流输入以及与外海海流的物理混合过程;NO2--N与NH4+-N的行为是非保守的,NO2--N的分布主要受上升流及生物活动的影响,而NH4+-N则受陆源输入及生物吸收利用共同控制;表层PO43--P的行为是保守的,分布主要受陆源输入及咸淡水混合的控制,而底层PO43--P的行为不保守,分布可能受陆源输入、生物活动及高盐外海水输入等多个过...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2014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浮游动物网采样品的分析数据,探讨了该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分布及组群结构.结果表明:研究水域共记录水母类13种,其中水螅水母9种,管水母3种,栉水母1种;优势种为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和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优势种的数量和分布趋势决定了水母类丰度的分布格局.根据各站位水母的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将该海域水母分为2个组群,结合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结果表明影响长江口邻近海域水母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pH值.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温盐分布特征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EFDC模式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三维温盐模型,计算中加入径流、风、潮流和太阳辐射,与2005年7月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表明:该文建立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温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海域夏季温盐分布特征变化.由计算结果分析得到,长江口外夏季等温线呈南北走向,近岸高、口外低,长江口夏季水温分布沿着淡水舌方向由口门外逐渐减小;夏季长江冲淡水特征显著,表层低盐水可越过123° E,在长江口外形成向东淡水舌;长江口外冲淡水作用强烈区域的温盐跃层强度最大,其温跃层强度可达0.3 ℃/m,盐跃层强度可达2/m;长江口外温盐跃层位置重合或接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16年7月的大面站数据,得到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温盐和溶解氧浓度的分布情况.水平方向上,30.6°N,123.2°E附近的海水温度最高,调查区域东南方向的水温高于其他方向,F5站最高;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的差异较大,调查区域东向的平均盐度高于西向;31.0°~31.2°N,122.8°~123.1°E附近出现低氧区,且在逐渐扩张.垂直方向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浓度都有明显的层化现象;纬度越高,盐度越低;随着水深的增加,低氧区的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13.
热带气旋、寒潮与大雾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港口、航道及航运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给出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寒潮和大雾的特征.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2.3次,8—9月是高发季节;寒潮平均每年有3.15次,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大雾日年平均达50~60 d,主要集中在3—7月.并通过SWAN模型,分别计算热带气旋和寒潮天气作用下在横沙浅滩及其邻近海域的波高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主控本海域泥沙运动和海床冲淤演变的水动力是水体中具有强周期性的潮汐运动和弱周期性的长江径流之耦合.潮汐运动主要由源潮波即半日潮波和日潮波叠加而成,因浅海非线性效应而衍生的浅水潮波也有相当贡献,从而形成具有以半日潮周期为主,且伴有日不等现象的水体流动.基本沿陆岸呈南北向传播的潮波,经长江口门在本海域顺势折向,入横沙浅滩南北的北槽和北港水槽,基本转成东西向的流动.本海域滩槽相间,且处在口门和滨坡交接段,复杂地势制约着潮流运动形式:顺河槽和沿横沙浅滩东侧分别为东西和南北主流向的往复流;而其间的海域基本呈南向流强于北向流的旋转流.正由于这种形式的旋转流存在,造成口外滨坡海床的冲刷以及挖入式港池的深水航道段会有较强的横流出现.长江径流顺河槽下泄东流,出口门后浮置于海外盐水之上,随不同季节,或东南或东北向汇入大海,由此往往造成上下水层流向不一致的垂向结构. 相似文献
15.
2016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30°36.22′~31°12.05′N,122°37.72′~122°47.87′E)进行现场综合调查,采样测定了溶解氧等化学要素,初步分析了该航次溶解氧的周日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溶解氧含量范围为1.25~8.55mL/L,整体上由表层到底层随之降低.表层溶解氧饱和度除C3站(31°12.03′N,122°47.86′E)较高外,其他观测站表层溶解氧饱和度平均约为78%;在D3站(30°59.40′N,122°46.26′E)10m以深出现了非持续但明显的低氧现象.潮汐是影响溶解氧周日变化的主要物理因素,夏季出现的水体层化和深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对低氧区的形成至关重要,浮游植物生物量激增等对个别站溶解氧的影响显著.对比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夏季溶解氧的调查结果,发现2016年夏季低氧现象有所加剧. 相似文献
16.
稀土元素的分布和某些稀土元素之间的比值可应用于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以及水团移动等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本文研究了2016年7月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溶解态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平面分布在表底两层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表层受长江输送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西北至东南向递减趋势,底层则受控于南部台湾暖流水团混合、颗粒物解析和部分溶解,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点,中层颗粒活性不同的轻重稀土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研究海域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垂直分布大体表现为表层最高、中层和底层高低不一的特点,主要受长江冲淡水输送和底层外部水团输送的影响.对溶解态稀土元素和盐度分布的同步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盐度是该研究海域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分布等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海表面温度(SST)受到多种动力过程的共同作用,呈现出复杂的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采用SOM(Self-Organizing Map)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SST的季节、大小潮和天气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SST在冬、夏季节比较稳定,春、秋季节随时间变化较大;长江口南部沿岸的低温带主要是由长江冲淡水冬季向南扩展造成的;近岸地区尤其是舟山群岛附近存在低温区,与浙江沿岸的上升流相关;苏北地区低温带和向东南方向延伸的低温水舌在冬季和春季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在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下,在河口口门形成了庞大的河口拦门沙系,在河口口外形成了巨大的水下三角洲.横沙浅滩是河口拦门沙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沙浅滩含沙量不仅受到流域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台风暴潮和寒潮大风的影响,除了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含沙量的特征外,冬季含沙量大大大于夏季含沙量.横沙浅滩5 m水深含沙量的总体水平约为0.459 kg/m3.横沙浅滩邻近海域含沙量在向海方向上迅速降低.除潮汐大小含沙量呈现大小变化之外,冬季含沙量大于夏季含沙量是其主要特征.长江流域来沙近年来呈现减少趋势,邻近海域含沙量有所减少,局部海床出现冲刷现象.横沙浅滩沉积以细粉砂为主,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横沙浅滩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的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均反映了横沙浅滩沉积物和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组合结构.拟建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和外航道沉积地层均为第四纪疏松沉积层,特别是水下三角洲地层,可挖性好,容易成槽,对工程建设有利. 相似文献
19.
海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由于其含量极低且水体干扰较多,少有研究.采取流动注射分离富集加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测定了2016年7月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中稀土元素含量,并研究了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分馏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海水中稀土元素含量为0.20ng/kg(Lu)~39.45ng/kg (Y),重稀土元素相对轻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十分明显.所有站位的Ce均表现为负异常,表明该海域处于氧化环境;Ho/Y均值在0.024~0.027,高于海水均值,表明水体中Y相对于重稀土元素优先析出.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加强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状况的认识并推动保护措施,通过2019年4月份、8月份和9月份在该海域开展的3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鉴定渔获物79种、27.67万尾,渔业资源重量为2170.71 kg.结果显示,研究海域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数均呈较大幅度波动状变化,生物种类数春季较往年偏高,夏季低于往年.分析结果可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