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17,(4):31-38
《楚辞》是我国现存的继《诗经》之后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骚体"文学作品集,《楚辞》的阐释和研究在学术史上始终处于显学的地位,历代学者都对它倍加关注。20世纪考古发现,地下出土材料丰富,《楚辞》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在继承前辈先贤智慧的同时,借助于大量的考古发现,以地下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互证互补的二重证据法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汤漳平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末接触《楚辞》研究以来,运用二重证据法在《楚辞》语词考释、作者和作品年代的考释以及楚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多有创见,有力地推进了《楚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楚语,是楚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和楚声、楚地、楚物共同形成了"楚辞属楚"的这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研究楚辞中的楚语,是楚辞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楚辞中的楚语研究是四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东汉王逸及宋代洪兴祖为后代的"楚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楚语"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楚辞》中之"楚语"的专著。文章对二千年来楚辞中之楚语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并以此怀念在这一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历代学者。  相似文献   

3.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4.
赋注渊源于经学的传注传统,形成于晋代,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其中包括自注、他注、单注与汇注多种形式,其中以谢灵运自注《山居赋》(谢注)与六臣注《文选》“赋篇”(选注)为代表,奠定其基本内涵及方法。而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赋注又以其经义拟效、名物之类与宏博之象,自成特色,并与评点方式结合,从而形成日见完备的赋学批评之章句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汤漳平所著《出土文献与<楚辞·九歌>》汲取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九歌》重新解读,建构了《九歌》学的诠释体系。其学术上不懈求索的精神和可贵的批评意识,使汤著具备了超越性和前沿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李之鼎撰有《宜秋馆诗话》(是书一卷,民国宜秋馆排印本,无刊刻年月,南京图书馆藏),多载近代诗坛轶事和作品。今翻阅之馀,得近代著名诗人沈曾植诗四首。《沈曾植集校注》(钱仲联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虽汇集沈氏诸本及诸本之外的佚诗,但也难免挂一漏万。现录此零章断篇  相似文献   

7.
左思《魏都赋》:"丹藕凌波而的,绿变泛涛而浸潭。"李善注:"《尔雅》曰:'荷,芙渠,其根藕'。此文云凌波而的,即藕为遍名,非唯根矣。"(《文选》李注本卷六)案:李注搞引《尔雅》释语,原见《释草》篇:"荷,芙渠。其茎茄,其叶,其本葵,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意。"(的,或作"荡"。)《诗·陈凤·泽陂》:"彼津之险,有蒲与荷。"毛传:"荷,美渠也。"亦征引《尔雅》为释。《说文》。"荷,扶渠叶。"段玉裁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行。"此乃推求名物之由。汉语物名在由单而复的演变中,有一种常见的"种名十类名"的规…  相似文献   

8.
《漳州师院学报》2022,(1):147-154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对《楚辞》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汤漳平先生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结合,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纠正了许多前人的谬误,解决了许多学术界悬而未决的《楚辞》问题,同时参与了时代学术论争,推动了《楚辞》的溯源研究和《楚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楚辞学通典》是规模浩大的《楚辞学文库》第四卷,旨在会通自战国时期至公元2000年之间楚辞与楚辞学领域中的系列问题,原始要终,考镜源流,以简约的形式,显示楚辞学的发生、发展全貌。设“作家”、“作品”、“词语”(楚语)、“典故”、“典籍”、“专题”内分六大类。两千余条目。搜罗宏富,超越前贤,注重对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研究信息的全面把握;对长期忽略的研究“弱项”——学者研究,旁搜远绍,根据不同时代特点,作出全面而迅捷的反馈与评价;敢于指点得失:揭示传承,纠正讹错,追踪前沿,调查争端,突出热点,以突出学术史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南宋词坛大宗的吴文英,其《梦窗词》当时即享有盛名。尹焕——这位与吴文英兄长翁逢龙同榜进士的名流,在《梦窗词》序中称:“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黄升《花庵词选》续集卷十)吴文英的另一位密友周密所辑《绝妙好词》——被《四库总目》誉为“词选中最为善本”,收吴作十六首,远在自石、稼轩之上。  相似文献   

11.
受茅盾"寂寞论"的影响,《呼兰河传》的创作主题一直争议颇多。事实上,《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主题思想是息息相通的,它不仅仅是抒发个人哀怨的感伤之作,更是一部关注"国民病态灵魂"的忧世之作。  相似文献   

12.
重文词的运用,在屈赋其它二十四篇里并不明显;但在《悲回风》一文中却特别突出,疑非屈原所作。宋玉《九辩》及《高唐赋》中有类似《悲回风》之情形,而在刘向《九叹》之前的拟楚辞类作品里没有此种形态。《悲回风》存在明显的错简,"惟佳人之永都兮"之后的文字历来颇遭学者质疑。综合各种迹象,《悲回风》应系宋玉作品与屈原残缺的《悲回风》所拼接而成。  相似文献   

13.
5月18日,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了“汤漳平、王朝华新注《老子》座谈会”,与会代表就汤、王新注《老子》在文字校勘、思想阐释、集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老子》注本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引之《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是一部关于虚词训释的重要著作,自问世以来,就以其创意的独特,材料的丰富,尤其是说解的精辟而受到世人的赞赏。然而,瑜中有瑕,其中也确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后人对《释词》有所批评也是可以理解的。《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有关虚调的部分,继承了《释词》以及其他诸如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等的学术成就,但在同时,对前人一些不尽妥当或者至少马建忠本人认为是不妥当的虚词解释直接予以批评。其中《文通》对《释词》的批评据笔者统计,涉及到的古汉语虚词有二十一…  相似文献   

15.
刘徽“类”思想中的数学成就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九章算术注》序中刘徽对"类"的叙述以及其在《九章算术注》中的具体体现,对刘徽的"类"的思想进行辨析,阐明刘徽"类"思想所阐述的真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地形训》部分语辞的解释或可商榷:"陆径三千里"当作"陆注三千";"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不必疑误;"沙棠、琅玕"并为树名;"渤海"为西域塞外之水名;"倍"即"照原数等加"之意,不必训为"陪";"竹箭"为大名冠小名之例;"蛤"字不必疑误作"蚧";"菽,豆"之训以汉时语释古语;"菽夏生"之注当作"菽,火也。火旺而生,水旺而死也"。  相似文献   

17.
在所有的外国文学著作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产生文学典故最多的著作是《圣经》。从我们收集的材料来看,光是进入英语的出自《圣经》文学的典故成语就有3o个多条,而通过多种语言译介到中国的源自《圣经》的外国文学典故也有300多条以上,其一中有一些已进入了中国文化。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类汉译外国文。学典故。一、从汉译《圣经》文学典故的译出语来分析基督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前者39卷,后者I7卷。《旧"约全书》本是犹太教的圣经,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其原文为希伯来文,公元前285年至公元…  相似文献   

18.
《花间集序》中所批评的对象是在宫体诗的艳情色彩影响下,北里娼妓口中所唱出的,产生于坊曲里巷乐工妓女之手的歌辞。"言之不文"是说其没有文采,"秀而不实"是指处于词体初期阶段,还未成熟。花间集序的主旨是通过对歌辞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勾勒和描述来为花间词寻找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认为花间词要继承的是歌辞文采上的精美,音乐上的和律,功能上的娱乐性;要创新的是用相对文雅的文人词来对鄙俗的市井之词进行"雅化",这种雅化是相对的,是进士文化和市井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从单纯的"娱宾"到"娱宾"、"遣兴"并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与《楚辞》,以其迥异的地域文化特征、杰出的思想艺术成就、鲜明的创作倾向,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元典,对后世形成无可估量的示范作用。自古迄今,专门研究《诗经》、《楚辞》的著作无代无之,然将双方进行对比研究的专著却令人遗憾地付之缺如。因此,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首次将《诗经》、《楚辞》进行全面深人对比研究的李金坤先生大著《风骚比较新论》,就显得格外引入注目。笔者身为有幸先睹者,窃以为此著特色至少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开始兴盛的公案小说中,有一部曾经轰动一时,但又最今天的读者所不甚了解的作品,这便是产生于清代中叶的《清风闸》①。建国以来,文学界对公案小说总体评价不高,因而对其中的许多作品本加整理和研究,这些作品也未重新出版过,所以令人对《清风闸》大都不了解。其实,公正地说,《清风闸》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作品,它对于小说史的研究,尤其是了解公案小说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有其价值和特定的认识作用。《清风闸》产生于清代,全书分四卷三十二回。原来未题作者姓名。据清人李斗的《扬州画防录》载:“评话郡中称绝技者,浦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