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科普活动日益丰富的同时,科普的理论指导需求日益迫切。为响应新时代的科普事业发展需要,《世界科学》开设“科技传播智见”栏目,旨在汇聚科技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思想和观点,为我国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杂志》创刊于1978年5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主编为贺崇寅。办刊时的宗旨为:传播科学,认识自然。1995年,钱伟长将《自然杂志》引入到上海大学,由上海大学主办。钱伟长希望"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1998年,《自然杂志》创刊20周年,钱伟长接见编辑部成员并为杂志题词:"发扬创新精神,繁荣科学事业。"2005年,《自然杂志》聘请董远达教授为主编。《自然杂志》把办刊理念总结为:奉献原创科普精品,解读科学前沿动态,沟通文理两种文化,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自然杂志》也明确了高级科普文章的写作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7,(6):F0002-F0002
为借鉴发达国家在科普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促进中美科普事业的合作与交流,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和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科学与工程办公室共同主办,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科学普及促进中心、上海科技馆承办,中国科普协作促进会(筹)、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文汇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协办的“科技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中美科普论坛,于5月23日~25日在上海科技馆举行。  相似文献   

4.
大科学与小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和东方都在刮“大科学”之风,大量的研究经费都投入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某某组学”等计划上。在中国,“大科学”符合了国家一向的习惯,即“由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科研规划和运行。一些决策者们也认为“大科学”代表着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许多科学家都忙着篡写“大项目”的申请书,要求政府给予高达几亿到几十亿的经费。  相似文献   

5.
索拉里斯星     
《知识就是力量》2006,(5):76-76
在以往的荐书中,我们通常只是推荐某本优秀的科普著作。但这次,我们推荐的却是一整套丛书。这就是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近来出版的“可怕的科学”从书。  相似文献   

6.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中,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普发展"的模式、经验及思考,给城市科普工作发展带来崭新的理念。本期摘录了几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出租车司机健康指南》的书名已告诉读者,这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不过,它同眼下大量出版的按疾病种类或年龄来分类的医学科普图书不同。是按职业的视角来传播健康理念的。作为“职业健康丛书”之一、专为“的哥”朋友出版的健康读本,兴许还是第一本,确实有些另类。  相似文献   

8.
这次,在这里所推荐的,是一本颇为奇特的“科普”书。说它是科普书,可以有许多理由,例如,它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看世界”科普丛书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面,也讲了许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内容;说它奇特,则是到目前为止,这还是本推荐者所见到的唯一一本专门讲述“民间科学爱好者”题材的书。此书的副标题“江湖中的科学”,也明确地说明了此书的主题。一方面,由于此书在目前的唯一性;另一方面,由于此书讨论的内容对于相当多的“业余科学爱好者”(注意,在此书中,这个概念与“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有区别的)有着某种警示作用,并且在叙述中涉及到了科…  相似文献   

9.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中,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普发展”的模式、经验及思考,给城市科普工作发展带来崭新的理念。本期摘录了几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袁闯 《世界科学》2007,(8):41-44
聚焦科学传播模型化科学传播:一个爬山的类比在规范的科学教育的背景下,柯巴拉、肯普和埃文斯提出了个人的科学素养模型,它可图解为一个类似于山峰和山谷的地  相似文献   

11.
在科普领域,说到《××简史》,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一定是霍金的那本著名的《时间简史》。然而,霍金的那本《时间简史》虽然名声巨大,但同时却又以令人难懂而闻名。因此,笔者曾为其中译本拟出了“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的广告语,并颇有流传。其实,之所以说懂与不懂都是收获,那是在让人们多阅读科普作品,并因而增加哪怕些许的对科学的感觉或对科学有所体悟的意义上。阅读一部科普作品,倘若能够多懂一些,显然要比少懂更有收获。就此来说,接力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美国作家布莱尔所著的《万物简史》的中译本,就是在让更多的读者以更为通俗…  相似文献   

12.
申振钰 《世界科学》1996,(11):46-46,45
从科学方法探讨反伪科学的意义申振钰(中国科普研究所)伪科学近年来在中国大地甚为猖獗。以人体特异功能、伪气功及占星术最为突出。人体特异功能自本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所掀起的狂潮消退之后,代之以“气功外气”的伪气功在中国广表的大地上再度掀起。这个“气...  相似文献   

13.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中,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普发展"的模式、经验及思考,给城市科普工作发展带来崭新的理念。本期摘录了几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樊洪业 《科学》2005,57(6):6-9
随便翻一翻老一辈科学家的传记.会发现很多人在忆述早年求学经历时,都曾淡到“科学救国”的理想。如果有条件接触到他们思想改造运动以后的应时文章或传记资料。又会发现多数人都有围绕“科学救国”展开的自我检查。再看一看近20多年来的言论。1985年前后,热门话题是科学立国、科学强国、科学兴国。到1995年则定格在“科教兴国”,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融到了一起。“正-反-合”背后的政治风云在变幻.“救、立、兴、强”的字眼在演进.在20世纪的中国.这“科学”是与国运紧密关联着的。  相似文献   

15.
请不要称它为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使科学现象的精确描述得以交流与传播,科学家们运用了一套通用的专业术语。一般来说,这种常规做法对科学界是十分有益的——当需要说明新发现、新行为、新结构或新原理时,新术语就应运而生,科学语汇也就这样不断地进化着。那些能自如使用专业领域语言的科学家可运用来自这套通用术语的缩略语进行交谈,并转达这些术语所要表达的意义。然而,当科学缩略语传播到了非科学界的大众时,就会出现这样一些可能性,即这些术语会丧失其原有意义或被人误解,或将这一术语与不恰当的研究或应用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李莉 《科学之友》2022,(5):36-37
“做免费的科普,这是我的坚持!” “每一次科普都是我对生命课题探究和领悟的过程!” “想突破,要创新,要做不一样的乳腺健康科普!” …… 从一套 PPT“讲天下”的讲座,到深入山西省各地市宣讲义诊;从线下面对面讲解,到线上微信群答疑、视频直播;从一个人“独舞”,到带领科室年轻医生开展患者科普……多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与人》2009,(2):F0002-F0002
动员社会力量,集聚各方面资源,广泛开展和支持各类科普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段韬 《科学》2006,58(1):2-4
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在中国率先树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吹响了现代化文化启蒙的号角:最先使用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的排版方式。倡导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使用,便利了科学信息在中国的流通传播;开创了将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在中国进行传播的事业,促进了国人在现代意义下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和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与人》2009,(3):66-66
动员社会力量,集聚各方面资源,广泛开展和支持各类科普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科学传播需要科学家的参与.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强制性或鼓励性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激情.本文对2016年开展的科学家群体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提出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应该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