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溶剂中通过2,6-吡啶二羧酸和NiCl2·6H2O反应生成三维配位聚合物Ni(2,6-DPC)2Ni(H2O)5·2H2O(DPC=2,6吡啶二羧酸)1。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量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P2(1)/c。晶胞参数a=8.3261(17)A,b=27.227(5)A,c=9.6...  相似文献   

2.
在水溶剂中通过2,6-吡啶二羧酸和NiCl2·6H2O反应生成三维配位聚合物Ni(2,6-DPC)2 Ni(H2O)5·2H2O(DPC=2,6吡啶二羧酸)1.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量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P2(1)/c.晶胞参数a=8.3261(17)A,b=27.227(5)A,c=9.6556(19)A,β=98.67(3)°,V=2163.9(7)(A)3,Z=7,F(000)=1248,R=0.0618,wR2=0.1721.该配位聚合物中镍配位有两种情况:Ni(1)与6个氧原子配位,有5个是与水分子中的氧配位另外一个是与Ni (2)相连的pdc2-的羧基氧.Ni(2)与全部来自pdc2-的四个羧基氧和两个氮原子配位.未配位的羧基氧和另一单元的配位水之间存在氢键,因此,这个结构集团相连接形成无限的一维链.此外,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结构扩展到二维结构.最终,聚合物在氢键和π-π键作用下拓展为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二苯基氧化锡与2,6-吡啶二羧酸反应,合成了新的二有机锡杂环二羧酸酯[Ph2Sn(2,6-pdc)(H2O)]。(pdc=吡啶二羧酸),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袁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通过配位水分子和羰基氧原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413K下,3,5-二羧酸吡啶和CoCl2·6H2O的混合物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Co(PDC)·2H2O(PDC=3,5-二羧酸吡啶)。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0.9902(2)nm,b=1.1981(2)nm,c=0.73997(15)nm,β=105.18(3)°,Z=4。具有2-D层状结构的Co(PDC)·2H2O中包含钴阳离子和3,5-二羧酸吡啶,其中每个钴阳离子被1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2个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上的氧原子配位。热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30℃以下保持热稳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机配体2-(3-甲氧基)苯基-4,5-咪唑二羧酸(H,MOPhIDC)和辅助配体邻菲啰啉(Phen)与Zn(Ⅱ)在水热条件下自组装,制得一维配位聚合物[Zn(HMOPhIDC)(Phen)]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它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分子间氢键以及π-π堆积力的作用,形成了三维固态超分子结构.该配合物在362℃以下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一种具有手性孔道的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Zn(pydc)(DMA)]_n·2(DMA)。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结晶于正交晶系,空间群P2_12_12_1,晶胞参数a=1.0771(5)nm,b=1.1528(5)nm,c=1.4879(5)nm,α=β=γ=90.00(0)°,V=1.8475(13)nm~3。该化合物是由吡啶-3,5-二羧酸(pydc)配体桥连Zn离子构筑的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合成法,用NiCl2·6H2O和H2DPC合成了Ni(2,6-PDC)2·3H2O配位聚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测定.该配位聚合物结构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yc.晶胞参数为:a=13.680(3)((A)),b=10.045(2)((A)),c=1 3.777(3)((A)),β=115.20(3).,γ=90.00.,Volume=1713.0(6)(A)3,Z=4,F(000)=880,Mr=442.71.在化合物结构中,镍为六配位结构,其中两个N和四个羧基氧分别来自于两个2,6-吡啶二甲酸.由于分子中的苯环间存在π键作用,化合物连接为二维结构.又由于分子中存在大量的氢键,使化合物拓展为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合成法,用NiCl.26H2O和H2DPC合成了Ni(2,6-PDC).23H2O配位聚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测定。该配位聚合物结构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13.680(3)(A觷),b=10.045(2)(A觷),c=13.777(3)(A觷),β=115.20(3)°,γ=90.00°,Volume=1713.0(6)A觷3,Z=4,F(000)=880,Mr=442.71。在化合物结构中,镍为六配位结构,其中两个N和四个羧基氧分别来自于两个2,6-吡啶二甲酸。由于分子中的苯环间存在π键作用,化合物连接为二维结构。又由于分子中存在大量的氢键,使化合物拓展为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对苯二乙酸、2,2'-联吡啶和氯化镉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x单晶射线衍射测试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Triclinic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305(3)A,b:8.541(5)(2)A,c=11.034(3)A,a=83.252(5)A,β=81.823(3)A,y=67.601(4)A,V=714.5(5)A,Z=1.每个镉离子分别与对苯二乙酸配体分子上的两个氧原子,2,2'-联吡啶配体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以及一个氯离子配住,形成一个近似金字塔构型.相邻2,2’-联吡啶配体分子见的π-π堆积作用和其他超分子作用力使配合物形成了一个三雏的超分子聚合物.  相似文献   

10.
以1,10-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hen)(sO4)],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8936(10)A,b=13.8468(9)A,c=7.0223(5)A,β=108.5340(10),y=1373.09(16)A3,Z=4,R1=0.02942,wR2=0.0833.晶体解析表明化合物中的铜离子与phen配体的两个螯合氮原子配位,并在硫酸根的桥连作用下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相邻链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利用硝酸镨和2,6-二羧酸吡啶反应,得到了一维链状配位化合物{[Pr(pdc)(Hpdc)(OH2)2]·3H2O}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失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中心错离子的配位数为9,配齿原子来自三个2,6-二羧酸吡啶配体和两个水分子,其中一个羧酸配体起到桥连作用,从而形成一维链状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水热反应条件下,Zn(NO3)2·4H20、苯五酸和2,2'-联吡啶反应生成一个新颖的配位聚合物[zn2(1,2,3,5-htc)(2,2’-bpy)2(H2o)]n·0.5nH2O(1,2,3,5-btc=1,2,3,5-苯四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它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结构是由二维配位层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的三维超分子结构.采取μ4桥连配位模式的1,2,3,5一苯四酸是在高温水热碱性条件下由原来的苯五酸通过原位脱羧反应而形成.CCDC:790205.  相似文献   

13.
水热条件下以2,6-二氰基吡啶和硝酸铜为原料合成了-种新型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DC)(H20)2]2(H2PDC:2,6-吡啶二甲酸),并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该配合物的结构组成和官能团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铜配合物[Cu(PDC)(H2O)2]2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Mr=529.36,a=4.717(2)A,b=10.339(5)A,c=17.972(9)A,α=81.142(8)°,β=83.341(6)°,γ=85.823(8)°,V=858.9(8)A3,Z=2,D=2.047mg/m3,F(000)=532,μ=2.397mm^-1.单晶结果表明:晶体分子中含2个不对称的类似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由1个铜(Ⅱ)离子、1个DPC配体和2个结晶水分子组成.分子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平面,该二维平面沿c轴以…ABABAB…形式堆积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413K下,3,5-二羧酸吡啶和CoCl2·6H2O的混合物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Co(PDC)·2H2O (PDC=3,5-二羧酸吡啶).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0.9902(2) nm, b= 1.1981(2) nm, c=0.73997(15) nm, β=105.18(3)°,Z=4.具有2-D层状结构的Co(PDC)·2H2O中包含钴阳离子和3,5-二羧酸吡啶,其中每个钴阳离子被1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2个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上的氧原子配位.热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30℃以下保持热稳定.  相似文献   

15.
在乙醇水溶液中合成了标题配位聚合物[Zn(bipy)(H2O)2SO4](bipy=2,2’-bipyri—dine),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等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1.5434(5)nm,b=1.2706(6)nm,C=0.6699(8)nm,β=102.106(0)°,V—1.2847(4)nm^3,Z=4,Dc=1.828g/cm^3,μ=2.101mm^-1,F(000)-720。配合物中的金属锌离子与一个2,2’-联吡啶、2个水分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配位,形成一个变形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通过硫酸根形成一维直链,一维链再通过π-π堆积形成双链结构,双链结构通过O—H…O氢键扩展成二维网,二维网进一步通过C—H…O氢键构建为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16.
选用2,6-H2ndc为主配体,344-pytpy为辅助配体,在水热条件下与Cu(NO3)2?2.5H2O反应,得到了1个新的配合物[Cu2(2,6-ndc)2(344-pytpy)(H2O)3DMF],其中2,6-H2ndc=2,6-萘二羧酸,344-pytpy=2,6-二(4'-吡啶基)-4-(3'-吡啶基)吡啶.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Cu1与2个羧基氧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水分子配位,而Cu2中1个DMF配位取代了Cu1中的1个水分子,两者均为五配位四面体构型.Cu1、Cu2通过含氮辅助配体桥连,形成一维梯状结构.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配合物[Ni(dpc)(PIM)2(H2O)]2.2H2O(1)(H2dpc=2,6-吡啶二羧酸,PIM=2-丙基咪唑),并借助于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着两种晶体学上独立的单核镍单元,镍中心为六配位畸变八面体构型,在堆积过程中通过O-H…O和N-H…O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新的钒(Ⅳ)与吡啶-2,6_二羧酸和异烟酰肼混配体配合物,[VO(INTH)(dipic)].EtOH,并测定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群.晶胞参数为:a=2.942 1(4)nm,b=0.809 09(10)nm,c=1.497 87(19)nm,β=107.037(2)°,V=3.409 1(7)nm3,Z=8,F(000)=1 1 696,Mr=414.25,Dc=1.614 g/cm3,μ(Mo kα)=0.631 mm-1,Rl=0.039 7,wR2=0.115 2.三齿配体(吡啶-2,6-二羧酸)和二齿配体(异烟酰肼)分别以ONO和ON的模式与中心酰钒离子配位,形成[VO(ONO)(ON)]结构,并呈变形八面体构型.分子间形成O—H…O和N—H…O氢键,构成两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3-羧基水杨醛缩2-氨甲基吡啶(H2SP)及其Cu(Ⅱ)配合物[Cu(HSP)(H2O)2]ClO4,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71 53(12)nm,b=1.017 05(15)nm,c=1.939 3(3)nm,β=93.3°,V=1.716 13 nm3,Z=4,Dc=1.758 12 g/cm3,Mr=454.27,F(000)=924.00,R1=0.072 5,wR2=0.092 2.配合物中铜离子为五配位,处于变形的四方锥形配位环境中.分子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双分子链,然后通过π-π堆积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最后通过C-H…O弱氢键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新的配合物{Na2[Cu(DPC)2]2.(H2O)10}。经元素分析和面探解析得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0H50Cu2N4Na2aO40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8.4042(17)A,b=13.417(3)A.c=13.604(3)A;V=12699A^3;Z=1;Dc=1.830mg/m^3;F(000)=718;最终偏离因子R=0.0884,Rw=0.2406,最终差图上的最小高度为-0.796e/A^3,最大高度为0.735e/A^3。两个2,6-二甲酸吡啶分子各自提供两个氧原子和一个N原子与Cu^2 配位,每个三齿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两个共边五元环,且每个配体基本处于同一平面、Cu^2 的配位多面体为扭曲正八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