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企业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生共荣。企业兼具"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所以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它所依赖的群体与社会的利益,即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精神利益是以精神需要对象为实际内容的利益类别。是社会评价反映到主体人,给人以精神上享用,以名誉、尊重、信誉等方式回馈于人。从"善"的角度来看,精神利益类别应该有正当精神利益和非正当精神利益;从人的三重属性来看,精神利益的层次又可以分为个体精神利益、群体精神利益和类精神利益。  相似文献   

3.
人在最原始的时候就被定义为社会人的属性,即人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群体,人类的生活方式是群体的、交互的、分布的,通过沟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随着人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沟通的方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通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视频会议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的两性关系习性是动物性的本能,人的两性关系习俗是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多种两性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群体中作为惯制而传承;婚姻习俗则是以两性关系为重要纽带形成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习俗。  相似文献   

5.
工艺美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又是一种经济形态,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作为一种经济的产物,工艺美术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服务,并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经济作为工艺美术的内在属性之一,是工艺美术在人类生活中很重要地位的基础和保证。工艺实用的特征是经济性的具体表现,经济又是工艺设计、生产的原则。无论设计、生产、流通都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工艺美术作为社会的一种经济现象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它在一定意义上所具有的艺术属性,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一个系统,人性结构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从人的属性的内容来看,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整体;从人性的样态来看,人性是个体人性、群体人性和类人性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7.
叶子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0):107-107
 群体生活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是社会组织体系的基本形态。社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社团是社会组织和群体活动方式之一,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科学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产权的公平原则对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都离不开公平原则。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不仅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的象征,而且是建立和维护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秩序的手段。知识产权正是通过法律上的秩序与自由、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兼顾,对社会中各种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实现其公平原则,从而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1、知识产权的双重属性,体现了知识产权对权利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知识产权的双重属性,即社会公有属性和个人创造属性。科技成果,从终极意义上说,是…  相似文献   

9.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人类共同面对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冲突总会以某种默契的方式结束。从海丝特人性冲突的演变来看,她一生是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挣扎,最终选择将自我融入他者。由此可见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会逐渐被社会所同化,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社会力量是强大的。在现实中自然力量无法战胜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以及认识、思维的主体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性,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又是内在统一的体现于人的活动中。因此,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便是以劳动为基础,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人的各种属性和综合。  相似文献   

12.
论述利益群体为实现其利益的政治行为对政治的民主化内容的四个方面即:政治参与民主化、政治主体的多元化、政治决策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制度的双重影响;进而论述了公民对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认同受到利益群体政治行为的双重影响;以及人的现代化受到利益群体政治的行为双重影响;从而指出利益群体对政治发展的正面效应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实现的;最终明确了当代中国政治的实质就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新思维涉及全世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核心是关心人。维护人类生存是当今时代的第一要义。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要把人不仅作为社会存在而且也作为生物存在来研究。尽管有一些矛盾使人类分开,但人类毕竟是一个整体。应强调人道主义的共同性而排除其对立。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一切为了人。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土地资源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代替和有限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土地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空间上具有地域性,时间上具有动态变化,利用上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利益群体因经济利益的分化所引发的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形成了社会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这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有合理分化和过度分化的不同情形,它们在道德的视域及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影响,有必要对其作理性的把握和道德的评判。要实现社会利益的均衡就必须从强化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构建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制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民价值体系等方面来建构有利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实现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道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多元利益群体为了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在“两种经济”的多赢经营模式中,合谋了“艳照门”这一具有易读性和开放性的生产者式文本。如何在金钱利益、符号价值与隐私权利、社会承受能力以及媒介社会责任等规则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是艳照门之类的网络媒介产品生产与流通中必然要直面的一道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7.
人的利益理念、利益实践及其利益生活世界是人自身的选择、创制和实现。我们应以人的生命本性理解人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研究人的利益生活,以人与社会发展的视角透视人的利益问题。探讨与理解在当代人类利益实践中利益理念的合理性、应然性生成,促进和把握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党是现代政治运行的核心动力。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属于社会,政党的生命取决于社会的认可。政党还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通过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在协调和保证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政党可以使社会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政党还领导社会,通过政治教育、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实现对社会有机性的深度的组织。从政党与社会力量对比上,可以将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分为四种模式:弱社会弱政党,弱社会强政党,弱政党强社会,强社会强政党。不同的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不同历史境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人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以下地位:人的需要是历史主体的内在属性;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类自由解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主体的经济属性和其在人类大脑上反映的经济属性的不一致性.失真的会计信息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会影响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破坏投资环境,并且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