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书中拥有众多繁复的意向,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命中许多不能承受的"轻"。不仅如此,与其他在意识形态下创作的小说不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直接讨论了人性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谋而合。书中大量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性的描述以及对人的本性的深刻探讨,无不带着弗洛伊德式的思辨,非常值得细细研究。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喜欢借小说阐释哲理的作家。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关于“轻与重”,关于“灵与肉”,关于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实在是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虽然人们早已习惯了对它们给予漠视。书中昆德拉用他哲人的深邃,小说家的细腻,把这些人生的坚果一个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性与政治是当代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两大主题。实际上这两者正是昆德拉小说创作意图的起点:由性引出个体情感行为的缺失,由政治引出群体社会行为的缺失。而生命正横亘在性与政治的往返地带,因而这两种缺失恰巧又构成了生命的缺失。昆德拉通过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下简称《生命》)所需说明的是:假如生命没有多少重量的话,爱情也无能为力,从而对爱情的存在质量进行勘  相似文献   

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对存在的追问,为此生存领域中无处不在的对话性成了米兰·昆德拉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结构入手,旨在探讨米兰·昆德拉将对话性融入小说结构中的艺术特征,认为米兰·昆德拉超越传统小说的外在化特征,用内结构的聚合方式将对话性有机融入小说中的建构手法是小说艺术技巧方面的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基本主题是人类的存在。昆德拉站在时空的交汇处,在人类宏大的存在哲学命题下,探索生命处于失重状态下的精神世界;同时,在轻与重、灵与肉、偶然和必然的二元理性关照中,通过对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为人类提供了化瞬间为水恒、融无限于一指的历史镜子,照射出人类永远无可奈何的生存窘况。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可笑的爱情》、《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起先无疑是以政治和性爱两大敏感题材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批评家则透过这些让人“眼花乱”的描绘勘探小说中深刻的文化、哲学和历史意蕴,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作出简略的概括,对昆德拉小说的结构、形式却还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昆德拉自匕曾整理出版了一本关于艺术思考的论文集刚、说的艺术》,虽然他在这本小册子的后记中郑重声明“自己没有丝毫的理论野心,全书只不过是一位实践者的自白(加点原有)”,①但…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有句名言,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话套用在直销立法上,应该是直销立法不能承受之轻,用句大白话来说,就是直销立法之重。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直销立法这个话题象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包括业界、学术界和媒体同行们的关注,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直销专业媒体  相似文献   

8.
《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德拉并没有局限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而是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的存在是非本真的,并且人深深地陷入在本真与非本真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体现的途径则是身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庖丁解牛"是《庄子》文本中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出自其中的成语"游刃有余",更是常常被用来形容技艺熟练。本文在评述"庖丁解牛"的表层象征意义之上,进一步深入探寻寓言背后潜藏着的庄子的语言和生存哲学,并指出:"庖丁解牛"是庄子以"言说"说"不可言说"的典型代表,它是庄子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答案,是消除主、客体对立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则典范。  相似文献   

11.
"故事群"是先秦两汉寓言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寓言专集及类书编纂的先行者。把寓言故事按照一定的线索集合起来,经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不同历史时期典籍的发展,"故事群"蔚为壮观。先秦两汉寓言"故事群"的表层叙事结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述人间之事,深层叙事结构反映了中国人的双构性思维模式,体现出若干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2.
“遗忘”一直是昆德拉作品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词,在昆德拉移民法国前后的几部作品中。这一主题就更加明显地反映出来,尤其是被法国文学界一致称为“遗忘”三部曲的三部小说——《慢》、《身份》、《无知》,这三部小说反映了由于一些不可控制力所产生的无意识遗忘,进一步显示了遗忘的人类学本质。同时在三部曲中,昆德拉似乎更加淡化了政治因素,增加了哲理以及思辨的色彩,并更加集中于对遗忘和自我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慢》的分析,来探讨昆德拉关于人的存在和文化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关于"德清模式"30周年研讨会,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一句话概括里的关键词:科技资源有效配置;还有就是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的文章《"德清模式":一个现代寓言式的"创新故事"》。在主流媒体相关报道里,解放日报的《"德清模式"30年:人才和企业更近了》被转载最多,科技日报的《科体改革——"星期天工程师"再出发》、文汇报的《30年前"德清模式"影响中国》立意较深。秘诀就是这"3+1"。研读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林白的小说《致命的飞翔》《瓶中之水》《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等的分析,说明她的小说具有对女性孤独与抗争、生命的悲剧感与生命的激情相交织的复杂的两重体验,即小说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6.
正《井底之蛙》《邯郸学步》《相濡以沫》《庄周梦蝶》,这些寓言,同学们耳熟能详。可你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这些寓言会被演员演绎成什么样?在由安徽蒙城县委宣传部、蒙城县漆园办事处主办的庄子寓言讲演比赛中,来自11所小学的同学们把《庄子》中的寓言用说、唱、舞的形式进行了精彩演绎。  相似文献   

17.
李奕奇 《科技信息》2008,(20):165-165
本文通过对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注视;同时以存在主义哲学理念渗透于作品解读中,使整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小说情节所揭示的作品内涵看:二是从“媚俗”这一概念看。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作家于作品中所赋予的对于存在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8.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他是当红"70后"作家,被《格兰塔》杂志选为"最杰出西语青年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样评价他:"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早已拥有了一门与其年纪毫不相称的精湛技艺。"在2020年尾声时落幕的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上,西班牙青年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参加了与中国作家的线上对谈,他2017年出版的小说《光明共和国》当年获得了赫拉尔德小说奖。颁奖词里写道:"在《光明共和国》中,巴尔瓦不仅运用了一如既往的大胆叙事,发挥了处理模糊情境的天赋,更增添了形而上学与暗黑寓言的维度,令人紧张而又不安,颇具康拉德《黑暗之心》式的犀利,呈现出了伟大文学作品的气象。"  相似文献   

20.
《潍坊学院学报》2019,(5):16-19
《蛙》是一部寓言意味极为浓厚的现实主义力作。作者将"蛙"意象与生命诞育、人类的繁衍生息相联系,从生命伦理的至高层面,对"计划生育"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形象思考和理性观照,作品承载着莫言深邃的思想成果及其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