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葛小颖 《科技信息》2009,(23):15-15,23
翻译是一项包括文本客体、译者主体、以及文本与译者动态作用的综合性活动,因而在翻译过程,译者对于原文的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相似率原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对于原文选择方面的相似性,即性情相通、观念共鸣、风格契合.从而译者更能深入把握原作,充分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说,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间之令名,闲适与性灵亦使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与林语堂是现代散文"言志论"的两大主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他们都致力于个人言志探源,力图为现代散文寻求历史依据。尽管同为提倡散文的个人言志,周作人与林语堂对于散文"言志论"的理解和建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周作人主要侧重于言志之"道",以"道"明"志";而林语堂除了提倡自我的言志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个人言志之"术",并以此探索现代散文文体风格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作为中国的“第一代才女”,有着“个人化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的创作风格.对男女不同译者所译的林徽因诗歌《一天》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探索在翻译过程中异性译者在词义的选择、词序反映的逻辑关系以及情感的表现上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认为,性灵是文学创作者个性的表达。性灵决定了林语堂作为译者的惯习。“性灵说”对于林语堂的翻译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翻译思想而言,林语堂认为译者应该尽量还原原文的“风格个性”;从翻译对象的选择来看,林语堂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性情相通”的作家的作品;从翻译方法的层面来看,林语堂以直译/异化为主,以期英语读者能够了解汉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也是林语堂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林语堂译《道德经》就是“性灵说”影响林语堂翻译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6.
张洁 《镇江高专学报》2012,(3):24-25,29
林语堂的散文,历来以独特的风格被人们所熟知。风格闲适冲淡,理性和智慧交融,中西合璧,体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关于他的散文有诸多争议,但是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林事堂标举幽默闲适小品文,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论语派”。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三个支点,他企图通过幽默来改变中国现实,继而改变中国人的苦闷人生;他提倡性灵就是主张在文学上发挥个性,表现真思想,真情感。“论语派”的小品文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非常明显。较之于五四以来的散文所具有的感伤、浪漫、矫情、教化色彩,“论语派”的小品文便显得从容睿智,轻松自然,它对于现代散文审美领域的开拓是人类所共见的。其最大的局限性是有意超离现实,缺乏当时的主流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以译者主体性的内因、外因两方面的解释为参照,比较林语堂的英语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可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代表,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这种差异更多是由译者各自的翻译选择所导致,亦即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思想渊源是以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主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又与西方古典主义思想相契合,尤其是白璧德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说,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间之令名,闲适与性灵亦使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传入,我国自古以来片面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罗杰斯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提出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认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要以患者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也延伸到了他的教育观,总的来说就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非指导性教学"。本文就是通过分析综合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德育观,使其与我国德育相契合,从而促进我国人本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Directors Tell the Story:Master the Craft of Television and Film Directing(《导演讲故事:影视导演艺术与创作》)一书的翻译为例,探讨影视制作指导用书翻译的两个关键问题——译者文体风格和专业术语翻译。该书属于专业指导用书,译者文体风格应与源语文本文体风格保持一致,译者应使用"协商体"进行翻译;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译者应遵循"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原则,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用书,借鉴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译法,充分利用专业词典和网络资源,寻找专业术语的确切含义并据此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元明之际足以和“吴中四杰”比肩的袁凯。其诗歌创作随着外部环境与心态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元末,他的心态以“闲适”为主,诗歌创作也表现出浓烈的“山林”气息。入明为官以后,他的心态以“畏祸”为主,在写作“台阁”诗的同时,也写作了大量压抑伤感的“私人化”作品。靠“佯狂以自全”的方式获得“归隐”后,他的内心充满颓废,诗歌创作呈现出“山林”与“台阁”的双重失落。袁凯身上既浓缩了元明之际吴中文人的普遍性特征,也表现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在其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风格对作品的重要性要求译者应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但语言文化的差异又使得风格的传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译文风格实际上是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结合。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尽最大可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母语对二语写作起积极作用,它以翻译的形式介入二语写作,其过程与翻译写作过程是一致的。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作为理解中介、内容生成中介和文本输出中介,与翻译写作过程中的感知、运思、表述相一致,二语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翻译写作的过程。二语写作源于翻译,译者(二语写作者)对从其他来源接受的信息重新编码并进行传递,但又追求写作的文采,在此过程中,译者(二语写作者)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译者风格"是文学翻译风格研究中比较年轻的一个名词,其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界定,同时它与"作者风格"的关系也亟待明确。文章借鉴其他领域的风格解释来探讨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各自的定义,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关联提出"传译作者风格"这一概念,尝试通过这一途径来进行译者风格的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游渊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2):37-39,42
古诗的风格是诗人审美观、价值观和创作个性的表现,翻译古诗必然要释译古诗的风格。在古诗翻译中,要将译者的风格与诗人的风格统一起来,以诗人风格为重;要真实地描写诗人所写事物,认真分析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抓住诗人的创作个性来揭示其艺术面貌,妥善处理诗人特有的语言表现方法。总之,要努力保持古诗的风格,创造出原汁原味的译品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9.
以任溶溶翻译的E·B·怀特的"成长三部曲"译本为立足点,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研究任溶溶如何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为中心和三维转化这些重要方面做出"适应与选择",同时通过分析任溶溶的"成长三部曲"译本中的实例,深入了解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20.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