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问题,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当前,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已经存在并初步形成共治,但多元主体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共治向多元主体善治转变",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需要依托多边治理理论,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一个涵盖"学校-学院-学生-政府-社会-企业"等六大治理主体的多边协同治理体系.即通过内外系统协同和多元主体联动达成创业教育资源的优配;通过各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达成协作的意愿;通过创新文化和共生价值的整合塑造创业教育使命;通过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构建保障教育秩序.促使整个育人系统法治与情治合奏、自治与外治协同、多边与单边联动,达成内部治理的合理性和外部治理的合境性,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制度化、精细化、系统化"运行.  相似文献   

3.
市域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是协同性,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因此,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就必须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首先,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就需要改变“闭门造车式”的制度建设方式,增强制度建设协同化水平;需要改变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不足的局面,强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性。其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协同,就必须进一步弘扬民主协商精神,激发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意愿;培养社会主体协商治理能力;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渠道。再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体系协同,就必须建构“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促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和协同网络建设;坚持“六治融合”,实现“政治”、法治、德治、“心治”、自治、“智治”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肯定了社会治理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追溯党的百年社会治理实践,总结党的百年社会治理经验,探索贯穿于百年党史中的社会治理主线,乃是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从社会治理的百年嬗变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不断科学化的过程。从治理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革命动员"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转向;从治理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一元化"到"一核多元"的主体结构拓展;从治理方式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单一行政化到"六治融合"的方式结构拓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遵循"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百年社会治理主线,才能牢牢扭住社会治理的"牛鼻子"。这就必然要求: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治理理念;三要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心治与智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多元协同治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价值意蕴进行分析,进而从坚持党对高职院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多元协同治理理念、优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体系、满足多元主体利益诉求以及加强高职院校高质量治理团队建设等方面探讨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具体路径,以期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灾害信息治理是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多元主体协同是实现灾害信息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自2011年“3·11”日本地震后,日本开始反思灾害信息治理政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灾害信息治理模式。日本从立法、执行、监督三个层面构建灾害信息治理框架,近二十年来的灾害信息治理政策逐步向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区域信息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演化,并构建起包括国家主导模式、民间力量主导模式、众包模式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理论,从灾害信息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客体三方面提出构建多元化、智能化、全周期的灾害信息治理模式,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灾害信息治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生态治理经过政治主导型、发展主导型和绿色主导型三阶段的发展,已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方案,即 “法治·智治·共治”。我国树立生态治理的法治思维,完善生态治理监督问责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生态治理法治化格局;应用新型数字技术、创新环境监测管理手段及污染防治方式等进行智治,生态治理日益向计算化、精细化、智能化、公开化方向发展;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局面,并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法治、智治和共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将中国生态治理水平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多元环境治理模式支持,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手段在推动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统一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特征为京津冀区域多元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针对当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差、可操作性欠缺、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应厘清国家、公众和环境开发利用者等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高效的京津冀多元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期党中央为解决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和困境、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作出的重要决策.治理理论的要求与媒体角色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媒体目前成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文章通过梳理我国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社会语境和实践路径,为未来进一步探究构建大众传媒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纵观我国地方环境资源治理实践,长期存在着地方环境资源治理体制缺陷、地方环境资源治理法律制度漏洞、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以及地方性知识资源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而多中心治理模式为化解我国当下地方环境资源治理的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理论脉络,具体而言,多元共治格局作为解决我国地方环境资源治理的新路径具有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其特殊的价值;构建我国地方环境资源治理多元共治格局要求通过转变政府环境管理职能、建构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以及多元化的制度工具,从而使地方环境资源治理走出困境,走向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仍面临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晰、治理体系法制不健全、治理手段落后等现实困境。提出健全社区体育治理制度、激发治理内在驱动力、优化治理能力架构、采取多元共治、健全法制体系、引入信息智能技术,提升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尼两国传统友好、互相依存,“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以及相似的边境安全威胁使得构建中尼边境安全共同体成为可能。边境自然环境恶劣、跨境犯罪频发、尼泊尔治理能力偏弱、政局更迭频繁、美西方国家和印度的干扰给中尼边境安全治理带来挑战,威胁边境安全稳定。中尼边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通过共同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方式实现,构建边境安全共同体是边境协同治理的最终目的。首先,通过建立边境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保障我国边境的安全。其次,重视尼泊尔的战略价值,加强与尼泊尔的协同合作,确保中尼边境的共同安全。最后,统筹边境安全与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实现中尼边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蔡庭花  高克祥 《甘肃科技》2012,28(6):9-10,79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面对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原有的依靠政化手段的社区治理方式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基层社会问题.通过对现存社会治理模式实践和理论的探讨,认为应建立以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协商化为特征,以实现政府与公民合作管理社区为目标的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客观来说,人工智能推动了社会治理智能化、高效化、协同化,这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带来了建构机遇,但我们不可忽视其中显现的履责困境。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亟待人的全面履责,但人工智能的多元化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治理对人的依赖,人的履责能力、履责意愿、履责行为遭受了负面影响,这与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初衷背道而驰。有效破解这一棘手困境,可通过明确人工智能的主体资格、界定人工智能的应用场域、厘清人工智能的权责属性来寻求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改革的进程,社区治理主体趋向多元化。由于多元主体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必然会产生多元主体间的博弈。博弈是中国社区多元化治理必须重视的现实,如何在博弈中实现均衡,需要政府、经济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的积极参与。真正的和谐社区是在多元主体间的博弈均衡中得到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多元参与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切入点,在分析多元参与科技、扶贫、节能减排、环境与濒危物种保护等国内外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剖析了发达国家与我国在多元参与社会事务中存在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提出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公共事务边界划分中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指明了3类主体的未来完善方向;最后,从理念协同达成共识、利益协同形成共赢、信息协同实现共享以及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等4方面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政府官员对于公共治理抱负增加以及风险社会的来临等因素推动着公共部门创新活动成为公共管理学界和实践界的迫切议题。随着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公共部门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政府驱动模式,转向多元主体相互协作的网络路径,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协作创新管理模式是未来公共部门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下的民主管理被“虚置”、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错位”下的治理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资源“碎片化”下的治理功效不明显等问题。以协同治理有助于无缝隙服务政府的构建、有助于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激发农村治理活力、实现农村治理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特性入手分析,探索了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再造公共服务流程,打造无缝隙服务政府,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构建“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的农村治理机制;激发治理主体活力,完善治理资源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探讨社区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治理理论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多元主体间互动式的合作。本文在对治理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提出了治理理论应用于城市社区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论突破与创新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标志着治理思维上升到国家高度。然而,治理思维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的同时,高校、企业的治理环境并不宽松,究其根源在于"一刀切"导致的治理错位。为防止治理改革倒退,实践中需要强化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分类治理,一方面识别不同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明晰不同治理手段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