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在内容上塑造了三种类型的学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是当时教育理念的折射。《班主任》不但是出现最早的伤痕小说,影响了后来伤痕文学的发展,它不仅挖掘了伤害孩子的社会原因,也触及到了学校、家庭等原因,因此是当之无愧的伤痕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伤痕文学"话语言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学体制是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论文通过分析文学体制场内的文学政策、文学出版、文学批评和文学评奖等各个子场域对文学创作场的规训,进而考察"伤痕文学"话语言说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锋杰等人在其新著《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这一新命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政治",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当然,作为一门仍处于初创时期的理论学说,还存在很大的需要探索和建设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伤痕文学,本身蕴涵着独特的青春文化特征。伤痕文学的青春文化特征对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伤痕文学中表现出来的青春理想的辉光仍然具有示范效应,当代文学中时时出现以此为源头的理想主义姿态的冲动。其批判精神取得了进攻的效果,这种借势的策略被后来者滥用。强大的功利性政治话语和思维惯性使得伤痕文学呈现出苍老的文化心态和忧郁的审美风范,这同时也影响着当代文学青春文化的发展,之后的许多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冷漠荒凉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6.
两年多来,文艺战线推倒了“四人帮”设置的“文艺黑线统治”的枷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正视现实生活,勇于实践,创作了一批象《伤痕》(《文汇报》七八年八月十一日),《班主任》(《人民文学》七七年第十一期)、《于无声处》(《文汇报》七八年十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神圣的使命》(《人民文学》七八年第九期)等好  相似文献   

7.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8.
以海因里希.伯尔1954年发表的《无主之家》为例,分析废墟文学的叙事主题,深入探讨小说所采取的叙事策略以及独特的叙事表现力。海因里希.伯尔在《无主之家》中通过对战争遗留的两对孤儿寡母生存状态的描写,指出德国战后的"废墟瓦砾"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创伤,而是绝非在短短几年里可以治愈的伤痕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是一本融理性深度和感性叙述于一体的厚重之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挑战、质疑和创新,创造性地运用"场域"理论重塑新时期的文学世界,并确立了政治、文学、人民的三元文学体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时代背景、艺术师承、思想内容和创作成就诸方面,将《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二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趋于融合,终于造成建安文学高峰的艺术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左联"在1932至1933年间创办了一些刊物,如《文学月报》、《文化月报》、《文学杂志》、《文艺月报》、《文学》月刊等。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讨论,研讨了一些无产阶级文化问题,彰显了北平"左联"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实绩,尤其是《文学》月刊的刊行和《子夜》的出版,标志着左翼文学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对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进行了分析。作品将蒙古族民族命运的现代性选择与整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联系在一起,透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和选择。作者跨民族、跨文化的写作和作品表现出来的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认同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提供了另一种范本。《巴林怒火》与蒙古族叙事诗、祝词、赞词、民歌有着文化血脉关系,对蒙古族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当代转换。认为正是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文学资源的当代开掘,形成了中国文学多特质、多风格、多内涵的丰富形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王斑从自己的《春苗》体验出发,描述、究查20世纪中国美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他一反传统的政治-审美对立论,即外部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政治-审美的融合论,很好地解释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审美既对立冲突又相互融合吸收的复杂关系.王斑关于审美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对于文学政治学如何实现从外部关系研究走向内部融合研究具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大众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在文学巨著《水浒传》中有着丰厚的蕴涵和积淀。《水浒传》描写叙述中展示出的起义者"等贵贱,均贫富"的生活追求,是中国古代几千年以来社会执着追求的政治平等、经济平均的社会理想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在作品主要人物身上焕发着的受到当时社会大众普遍肯定和赞扬的捍卫自身和他人生存权、生命权的坚强不屈的意志,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维护社会是非正义的优秀思想品质和果敢行动等这些表现和作为,与政治经济诉求一样,也是古代社会大众民族精神在作品中的艺术再现。在建设强大、丰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珍视和发扬《水浒传》这一文学瑰宝所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精神乃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儒家和道家分别给《文心雕龙》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哲学基础;《文心雕龙》体现了儒道互补的特点:它把我国古代“外儒家内释老”的人生处世态度引入文学理论,在论述文学的外部规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和现实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等方面,皆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论述文学的内部规律——艺术审美标准、艺术特征、创作构思、艺术表现等方面,则以道家哲学思想为主,又参以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在《诗论》中以中国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谐"的独特艺术效果,创造性地借鉴了席勒美学中"游戏冲动"与《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观点。席勒的游戏冲动理论背后有"审美王国"这一宏大的政治设想,朱光潜诗学中的文字游戏论则凸显了对诗歌文学性层面的关注;席勒的诗论是一种回归本心抗拒规范的理念,而朱光潜的"谐"突出道德伦理的诉求。朱光潜的"谐趣"说是一种植根于中国自身文化状况的儒家诗论,与他后期的精神实践论美学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丁玲1930年前后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求与现代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力图重新阐释30年代丁玲“向左转”前后的内在思想动力和创作脉络。其间的对立和统一、得失兼具和瑕瑜互见清晰地呈现在丁玲的文学活动中,成为考察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以及文学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9.
安南文豪阮攸,为区域互动历史中越关系产物,其汉文诗集《北行杂录》撰于1813~1814年出使清廷期间。从边缘看中心,诗中阮攸以一介蛮夷身份,从想象中华与现实清廷的差距、东汉及明朝与安南关系出发,于政治层面拒斥了两国间宗主与附属国关系;同时,经对中国历史上儒、道、释三家人物及唐宋文坛杰出文人的批评赞颂,认同了两国间文化与文学层的传承关系。《北行杂录》为考察安南文人看待两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参照,其最大文献价值在此。  相似文献   

20.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上,具体论述1977-1979年间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关于“伤痕文学”、“向前看”文学与“向后看”文学、“歌德”文学与“缺德”文学三场文学论争,梳理其中规律,批评从政治到文艺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