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硬脂酸镧对LLDPE热老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以及DSC、广角X-射线衍射和FTIR等手段,对添加了硬脂酸镧和抗氧剂1010的LLDPE进行比较,研究了硬脂酸镧对LLDPE热老化行为的影响。LLDPE的结晶度随热老化时间增加而进高,相对于含抗氧剂1010的体系,不含抗氧剂1010体系的结晶度提高幅度较大。硬脂酸镧虽可提高LLDPE在热氧分解高温阶段的稳定性,但并未改变LLDPE的热老化机理,在不含抗氧剂1010的纯LLDPE和硬脂酸镧填充的LLDPE体系,LLDPE在热老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断链、支化和氧化反应,从而导致LLDPE力学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氧化镧粉体及其表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硝酸镧为原料,在较低温度下用水解沉淀法合成了镧的氢氧化物溶液,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细的氧化镧粉体。通过反应温度、pH值、超声时间等条件的改变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形成的溶胶颗粒度的变化规律。运用粒度分析、差热、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干凝胶的分解过程及最终形成的超细氧化镧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3.
陈妍 《科技信息》2008,(15):255-256
本文采用硬脂酸为络合剂,与镧盐反应生成中间产物,在不同温度下煅烧成氧化镧粉体。通过改变反应温度,煅烧时间等条件,研究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氧化镧粉体粒径的变化规律。运用粒度分析,差热-热重,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分析方法,对所形成的超细氧化镧粉体进行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煤的自燃特性,选取石圪台煤矿22203采煤工作面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分析技术,对煤氧化升温过程中质量及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煤的失重呈阶段性变化规律,可分为低温失重、吸氧增重、缓慢化学反应和燃烧阶段;通过采用改进的KAS法计算煤升温氧化动力学参数,可知在温度达到燃点前,随着温度升高反应活化能增加,说明不断有难燃结构参与到反应。超过燃点温度,在燃烧阶段初期,活化能基本保持不变,而指前因子出现峰值,表明有大量活性结构被激活,准备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在燃烧阶段中后期,活化能随温度的增加逐步减小,表明该阶段有芳香环的破坏形成更易于反应的活性结构;动力学参数的补偿效应存在显著分段性,说明在煤氧反应过程中前后反应不同,其整体反应存在不止一个反应机理。研究结果对防治煤自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煤样的自燃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实验煤样的自燃机理,研究从不同自燃倾向性煤样的氧化机理入手,选取具有不同自燃倾向性的阜生、五阳煤样进行实验,通过热重实验对比分析不同自燃倾向性煤样的特征温度、热失重速率及阶段质量变化率参数,并结合红外光谱实验对低温氧化过程中主要官能团的分布特征及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燃倾向性煤样的煤氧反应差别主要体现在热重实验的T2 -T3和T4 -T5两个阶段;硫对煤氧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常温下发生氧化释放热,促进小分子化合物的氧化裂解,进而引发自燃;煤自燃特性与原始煤样中官能团的分布特征关系较小,主要由煤分子结构中的侧链体系(桥键、侧链基团及活性官能团)所决定,侧链体系作为直接与芳环骨架连接的煤分子结构,本身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降低了煤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华亭煤自燃特征温度的TG/DTG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华亭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和不同氧化条件下的热重分析(TG-DTG)实验,分析计算了煤样的微晶结构参数,掌握了煤样结构特征,并运用非等温动态热重法和微商热重分析手段,研究分析了煤氧复合过程,得到了煤样自燃过程中的特征温度.研究表明,华亭煤样热失重和失重速率曲线变化反应了煤氧复合过程中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的不同历程,煤氧复合过程及复合程度可以用特征温度点来表征.  相似文献   

7.
以LDPE/LLDPE作为基体树脂,添加两种不同化学交联剂来提高其热性能.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交联时间、交联温度和交联剂用量.实验表明:随着交联剂添加量的增加,凝胶率上升,热性能提高.当交联时间为5min,交联温度为171℃,交联剂用量为1.5%时为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表征不同热分析法在解算硫化矿石氧化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中所呈现出的差异,采用STA449C型热分析仪对采自典型高硫矿山的硫化矿样进行热分析实验;分别运用Coats-Redfem,Doyle,Flynn-Wall-Ozawa(FWO)等积分法和Kissinger,Fridman,Achar等微分法求解出该矿样的氧化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硫化矿石的氧化分解进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机制;硫化矿石在高温反应阶段的动力学参数值明显高于低温阶段的动力学参数值。对6种热分析方法的求解值进行比较发现,尽管不同热分析法的求解结果都能反映硫化矿石的氧化分解过程,但具体方法不同,结果相差较大。因此,通过热分析手段选择合适的升温速率,以Coats-Redfern法或Doyle法求解并采用FWO法分析校检,可以得到较好反映硫化矿石氧化分解过程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镧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通过对二氧化钛掺杂金属镧氧化物进行改性,研究了镧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对活性紫模拟印染废水的降解性能,确定了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氧化镧掺杂量占二元复合光催化剂(La2O3/TiO2)总量0.8%,煅烧温度500oC,催化剂添加量为2.0g/L时,20min紫外光照下最高降解率可达到60%左右。 关键词:印染废水,镧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10.
煤的氧化和热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热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煤化程度煤的氧化热解反应.结果表明,在空气中,煤在整个氧化热解过程中,可分为水分蒸发、吸氧增重、受热分解、燃烧与燃尽五个阶段.吸氧增重阶段的氧化反应为1级化学反应,受热分解阶段为1.5级的化学反应.求解出不同煤样在不同氧化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和lnA的值,分析了煤氧化过程的特点与E和lnA值在不同氧化阶段的规律性,并用作图方法检验了所求氧化动力学参数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对低浓度磷化氢净化进行实验研究,制备铁、铜单体催化剂以及Fe-Cu混合氧化物催化剂和Fe-Cu-Ce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反应温度和气体流量对磷化氢净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50℃,气体流量为200mL/min,氧气浓度为0.5%-3.0%,磷化氢入口质量浓度为0.8-1.0g/m~3时,以Fe-Cu混合氧化物作催化剂,磷化氢的净化效率达到70%;当加入稀土元素铈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后,净化效率提高到76%,且催化剂的稳定性增强;当温度较高、气体流速较低时,净化效率较高;低浓度磷化氢可以用催化湿式氧化法来脱除.  相似文献   

12.
以水为溶剂,在水热反应釜中利用硫酸锌与732型强酸性阳离子树脂(001×7)于80℃进行阳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氧化锌/阳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通过SEM、红外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0℃、pH=9、氧化时间为3h时,制备的氧化锌/阳离子交换树脂中氧化锌含量最高,且此改性的阳离子树脂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降解率最好可达93.36%.  相似文献   

13.
改性USY型FCC催化剂对硫转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MgO对USY型催化裂化(FCC)催化剂改性所引起的基质结构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及引入铈、镧、磷对硫转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导致基质表面形成了表层镁铝尖晶石结构,使催化剂具有一定的硫转移活性。铈和镧的引入可有效提高活性,而磷的引入对活性无明显影响,温度升高可显著提高二氧化硫的氧化速率,氧含量为零时硫转移活性很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贵金属氧化物涂层电极对不同体系苯胺溶液进行了电化学催化氧化研究.结果表明:中性与碱性体系的降解过程类似,按苯胺—苯醌—马来酸的过程氧化降解,但由于碱性体系易于析氧而降低了降解效率;酸性体系生成聚苯胺物质增加了降解难度,降解效率最低.分析表明,苯胺在电化学催化氧化时最易形成对位和间位中间产物,而其对位和间位中间产物又难于降解,这是苯胺难于降解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在电解苯胺溶液过程中增加物理过滤步骤的新工艺.该工艺不仅能够有效地降解苯胺,化学需氧量(CODCr)去除率达到82%,且提高降解速度,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5.
研究正丁酸原液TOC质量浓度、 催化剂用量、 反应温 度、 氧气分压对Mn Ce催化剂催化湿式氧化正丁酸恒温反应过程的影响, 建立了催化湿式氧化降解正丁酸恒温反应过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经计算, 模型的模拟效率系数NSC=0.973 2>0.80, 表明所建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催化湿式氧化过程中残余的正丁酸质量浓度; 在BP神经网络模型上研究了催化湿式氧化降解正丁酸恒温反应过程影响因素的最优取值, 结果表明, 在最优反应条件下, 催化湿式氧化降解正丁酸的效率可提高约20%.  相似文献   

16.
Benzyl alcohol oxidation by molecular oxygen using solid manganese oxide as a catalyst and n-heptane as the solvent was studied in the liquid phase. The catalyst was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physical methods. The catalyst was highly active and 100% selective for benzyl alcohol conversion to benzaldehyde. The solid catalyst can be recovered from the reaction mixture by simple filtration and can be re-used. We found n-heptane to be an excellent solvent for the oxidation reaction, and that the catalyst did not leach into solution.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曲克芦丁镧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及配位作用机理,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反应条件对曲克芦丁镧配合物的紫外吸收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和液相色谱仪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曲克芦丁结构中的氧与镧离子发生配位作用,推测曲克芦丁结构中4位上的羰基氧和5位上的羟基氧参与配位反应形成配合物;制备曲克芦丁镧配合物的适宜条件为:曲克芦丁与镧的物质的量比为2∶1、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5℃和反应体系pH值为7.  相似文献   

18.
A novel in-situ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degradation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chlorophenol. Under oxygen sparging, the strong oxidant, hydrogen dioxide, could be in-situ generated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oxygen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thode. The removal rate ofchlorophenol could be increased 149% when oxygen was induced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ell. The promotion factor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82.63% according to the pseudo-first-order reaction rate constant (min^-1). Important operating parameters such as current density, sparged oxygen rate were investigated. Higher sparged oxygen rate could improve the degradation of chlorophenol. To make full use of oxygen, however, sparged oxygen rate of 0.05 m3/h was adopted in this work.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could remarkably affect the gener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moval rate of chlorophenol was not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applied current density. The optimum current density was 3.5 mA/cm^2 when initial chlorophenol concentration was 100 mg/L and sparged oxygen rate was 0.05 m^3/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