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诺禾致源等合作,在国际上率先构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组,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启示。该研究成果9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一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2种多年生野生大豆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大豆属Glycine亚属2种多年生野生大豆进行了细胞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多年生野生在豆-G.tomentella(短绒野大豆、多毛豆)和G.tabacina(烟豆)的染色体均较小,着丝粒很难分辨,染色体间的形态差异不显著;自不同产地的2种多年生野生大豆的染色体组成均为2n=80,无明显变异,与我国一年生野生大豆G.soja的染色体数(2n=40)相比,二者呈整倍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豆属4种类型植物离析导管分子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4种不同类型植物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茎离析导管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即: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长度依次缩短,直径依次增大,根据导管分子演化原理,认为野生大豆导管分子较原始,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地位较高级。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分布广泛,针对校区及周边野生大豆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特点进行调查,显示野生大豆的病害主要是大豆绣病;虫害主要是大豆蚜虫和蝽.通过对野生大豆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的调查研究,掌握影响野生大豆生长成熟过程中的各种因子,积极采取措施综合防治,控制病虫害数量,为野生大豆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华地区野生大豆小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阐明小地区范围内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浙江金华地区5个一年生野生大豆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用根据RAPD数据计算得 Shannon指数估计了5个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野生大豆种群间,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6.
以植纹鉴定技术为基础,应用统计学处理方法,对大豆属4种植物叶片表观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属4种植物的表观结构具有很高的同源相似性,统计后的植纹特征显示4种大豆相互间存在差异,验证了大豆属植物系统演化的规律,以及大豆属植物由原始到进化的演化顺序: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统计后的植纹数据对大豆属植物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七·五”以来,笔者征集和保存了省内野生大豆资源100多份,蛋白质平均含量达45.36%,其变异系数仅4.53%,蛋白质含量在44%以上的材料占78.7%,而一般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不足40%。可见,开发和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是大豆品质育种的关键。1播前...  相似文献   

8.
在植物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大豆叶子的起源为进化型,而从个体上看大豆属植物叶起源均为外起源,即起源于大豆茎端分生组织某一部位的叶原基,叶原基首先进行切向分裂,然后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形成幼叶,由于每种大豆叶的分生组织活动都是有限的,导致了4种大豆叶片大小的差异,野生大豆叶面积最小,半野生大豆叶、半栽培大豆叶、栽培大豆叶面积递次增大,野生大豆叶面积小,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效率低,代表了其较原始的演化程度;而栽培大豆叶面积大,叶柄也较野生大豆叶柄长,表现出很强的光合作用的功能,代表了较高级的叶结构演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360份野生大豆的抗旱性进行初步筛选,选出30份抗旱性不同的野生大豆资源,并调查、记载与抗旱性相关的性状,采用抗旱系数法对30份材料进行分级,研究野生大豆抗旱性潜力,为大豆抗旱性育种储备资源。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抗盐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光学技术的二维结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三维结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豆解剖结构与大豆育种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对野生大豆的抗盐解剖结构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培育出了耐盐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实验观察结果证明,抗盐野生大豆不但茎、叶表面具有盐腺这一特殊泌盐结构,而且植物体内部也具有抗盐结构.发现抗盐大豆管孔团明显多于普通大豆的管孔团,且其导管分子的管间纹孔式为粗而密的互列式,次生维管射线多列化.野生大豆抗盐结构的研究为筛选抗盐种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内皮层都具有凯氏带,幼根均具有明显的髓,初生木质部均为外始式四原型;根的直径逐渐增粗,皮层细胞层数逐渐增多,野生大豆结构较原始,栽培大豆进化。  相似文献   

12.
大豆属植物导管分子中不同类型内含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植物根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中侵填体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半野生大豆的导管分子中存在细胞型、橡胶型和晶体型侵填体,且数量较多;其他三种类型的大豆导管分子中只含有细胞型侵填体,栽培大豆导管分子中侵填体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综述了大豆的起源,分别从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以形态结构的角度,将栽培大豆较野生大豆进化的形态结构学依据进行了综述。旨在从结构植物学角度为大豆属(Glycine)植物起源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RAPD技术对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大豆共32份材料进行了分析,以野生种01650,半野生种01771和栽培种吉林21号大豆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Operon公司的A,F,GH和K组共10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筛选,依据扩增结果选用了19个引物对32份大豆材料进行了扩增,所获得的82个多态片段可将供试材料全部区分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生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离提取,电泳回收,PAGE,SDS-PAGE,亲和电泳和抑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我国一年生和多年生野生大豆种子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进行了初步研究。在45°N来源一的上生野生大豆中得到纯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电泳迁移率,分子质量,末端分析和抑制活性等测定,证明中SBTi-A2的Ti^b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综述了大豆的起源,分别从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以形态结构的角度,将栽培大豆较野生大豆进化的形态结构学依据进行了综述.旨在从结构植物学角度为大豆属(Glycine)植物起源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同一纬度的不同黄豆亚属植物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耐盐型野生大豆、盐敏感型野生大豆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及游离脯氨酸代谢的响应过程,研究了黄豆亚属植物生理代谢的演化趋势及进化规律.结果表明:耐盐型野生大豆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鸟氨酸合成途径的增强;栽培大豆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谷氨酸合成途径的增强及其降解途径的显著增加有关;半野生大豆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鸟氨酸、谷氨酸合成途径的增强以及降解途径的降低均密切相关.黄豆亚属植物适应环境选择的压力以及人工选育的需要,体内游离脯氨酸代谢途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渗透胁迫下野生大豆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变化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在室内模拟干旱条件,对抗旱性不同的11个野生大豆材料在苗期进行渗透胁迫。在不同胁迫程度下,水分变化、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的积累表现也较突出。这2种渗透物质的积累与一年生野生大豆的生育期有关密切的关系,生育期越晚,积累越多。  相似文献   

19.
毒草胺     
毒草胺为苗前及苗后早期施用的除草剂,可用于水稻、玉米、棉花、花生、大豆和某些蔬菜作物上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及某些阔叶杂草,使用安全,不产生药害.由于它活性高、用量少,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毒草胺     
毒草胺为苗前及苗后早期施用的除草剂,可用于水稻、玉米、棉花、花生、大豆和某些蔬菜作物上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及某些阔叶杂草,使用安全,不产生药害.由于它活性高、用量少,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