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以新田互通立交为例,从自然环境,区域交通,经济效益,工程规模,技术指标等方面解析互通立交的定位、选型,从中确定最佳方案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3.
许倩倩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2):22-25
高速公路互通交通标志的完整性与有效性直接影响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对高速公路互通交通标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互通立交交通标志的版面设计、布设以及结构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交通标志有效性进行量化评价;通过案例分析验证高速公路互通交通标志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是在保证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的交通流稳定、满足设计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对互通式立交设置最小间距的一个控制要素;目前,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项目实例,分析了独立的2座互通立交间距对交通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浅谈高速公路服务型与枢纽型互通立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国家干道网的逐渐形成,结合多条高速公路的设计实践,阐述了复合式互通立交的特点,并对服务型立交和枢纽型立交组合成的复合式互通立交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复合式互通立交设计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证、探讨,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网日趋完善,互通立交呈现出密集化的趋势.两座或以上互通立交的组合设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以安庆至景德镇高速公路上的大渡口互通立交为例,论述互通密集区互通立交的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日益发展,高速公路路网密度逐步增大,作为路网节点的互通立交,其设置间距日益缩小,产生了互通立交联合设计还是分开设计的问题,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对互通联合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路交通日趋现代化,新建高速公路与原高速连接的大型枢纽互通立交较多,对原高速由于设计较早,很多的技术指标以及设计理念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考虑的早期修建的高速有改扩建的可能性等多因素,互通立交的设计需综合考虑.以誓节枢纽互通立交为例,论述原高速新增互通立交的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径河枢纽互通为武汉市四环线与硚孝高速交叉处设置的枢纽互通立交,结合该互通立交方案设计对受限制条件下互通立交方案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充分考虑工程规模、规划影响、交通转换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了全面的方案比选,最终确定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1.
张明剑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1):68-70
在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等外业作业中,需要进行计算和验证的数据不仅繁多而且公式都很复杂。本文提出用PC2000C来进行编程电算,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工程外业计算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江苏省江都至海安高速公路雪岸枢纽互通式立交的方案设计,并从技术指标、用地规模、行驶条件等方面对其方案比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公路立交匝道坐标计算的通用数学模型的研究,结合CASIOfx—5800p可编程计算器的优点,提出一种简易适用的计算方法,并编写了公路立交匝道坐标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4.
工程项目风险分配问题是项目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工程项目风险分配原则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各个项目参与方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指标,确定风险分配的评价因素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求出项目各个参与方的综合风险分配系数,并给出各个项目参与方风险损失分配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明确了各个项目参与方的风险责任,对项目风险分配问题给出了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结合目前公路建设的实际,提出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公路施工质量动态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为我省公路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参考手段. 相似文献
16.
毛承忠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30-33
福清清荣大道立交工程为双层互通式立体交叉,采用部份苜蓿形立体交叉与环形平面交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各个方向的互通.本文介绍了其总体布置、结构设计及存在问题,可作同类工程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建筑工程造价构成的实际出发,抓住影响其工程造价的18个因素,并与已建竣工决算资料类比,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造价计算。具体采用模糊数学的贴近度原理、择近原则和专家系统原理进行计算和选择,使已建工种与拟建工种的相似程度定量化,从而得到拟建工程的造价。 相似文献
20.
李素青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12):249-250
论述了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项目控制的原则与方法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施工项目的各生产要素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从而达到全面控制,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