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岩相演化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岩相组合分带及特征明显,可以反映羌塘盆地的演化史。早中三叠世北羌塘构造岩组合表现为前陆盆地沉积,而南羌塘盆地为剥蚀环境;至晚三叠世除中央隆起剥蚀外,北羌塘仍为前陆盆地沉积,而此时南羌塘坳陷演化成陆缘海沉积。早侏罗早期盆地开始坳陷,千百万相对较窄沉积相的构造岩相组合特点,初步形成“两坳一隆”的格局;中侏罗世南北羌塘坳陷继续下降,“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更加明显;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发  相似文献   

2.
西藏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李才  王天武等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31(1):《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31卷1期-25-31.3页-《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31卷1期-25-31.3页
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的物质成分及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涉及到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羌塘盆地的形成发展及高原的隆升过程。对羌塘中央隆起区构造演化在认识上目前有较大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扎布(察布)-查桑地区发育裂谷,没有发育成特提斯洋盆;2)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古特提斯缝合带,代表古特提斯洋的闭合遗迹之一。基于对羌糖中央隆起区物质成分及属性,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净羌塘中央隆起中央盆世一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历史划分了六个阶段,即D2-CI初始裂谷阶段;C1^2-C2裂谷阶段;P1海底扩张-大洋化阶段;P2-T2板块汇聚-消减阶段;T3-J1板块碰撞阶段;J2-K1碰撞-整体抬升阶段。羌塘中央隆起构造演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3.
平庄盆地为受控于东、西两缘北北东向展布的美丽河-八里罕和黑水-汐子断裂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褶皱、断裂均较发育,盆地内外褶皱按轴向分为四组,形成顺序为:东西向-北西西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层按走向有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西西向、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5组,一般均经历多期活动,根据盆地构造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得出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曾发生多次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与拉伸的转化,在挤压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上升,沉积间断,产生角度不整合,拉伸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下降,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4.
韩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8):6946-6951
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为中亚地区西北部图兰平原上的大陆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期、被动边缘期、裂谷期、裂谷后期、挤压期、上第三系坳陷期6个阶段,区域性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乌盆地沉积格局的复杂变迁。总体上,盆地沉积环境经历了基底期(花岗岩、变质岩)→被动边缘期,晚泥盆世-石炭纪(海相)→裂谷期,晚二叠世-三叠纪(陆相)→裂谷后期,侏罗纪-白垩纪(海陆过渡、海相)→挤压期,始新世后期-中新世(海、陆相共存)→上第三系坳陷期,上新世-全新世时期(陆相)这些阶段的演变,最终导致了盆地海相、陆相和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多种沉积环境及岩石类型并存的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5.
探讨南美Llanos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构造沉积演化、生-储-盖条件、圈闭特征、油气田分布等分析,总结了Llanos盆地油气运聚特征及富集规律,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Llanos盆地是中生代弧后裂谷与新生代前陆作用共同形成的叠合盆地,主力烃源岩为白垩系Gacheta组页岩,储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多套砂岩,已证实有油气的储盖组合有7套;该盆地油气运聚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近远灶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盆地西部发育逆掩推覆构造圈闭,数量少、规模大,可形成大型油气田,是构造圈闭的有利勘探目标区;盆地中部和东部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水动力圈闭,圈闭类型和数量多但规模小,可形成浅层小型油气田,是地层-构造、水动力-构造等复合圈闭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和沉积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为评价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含油气前景,在野外遥感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界的沉积环境。其岩生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划分出浅海相、碳酸盐台地相、滨岸相、三角洲相、河口湾湘、河流相、冲积扇相七个大相、18个亚相和若干微相,各时代地层的沉积相表现为:①晚三叠世以大面积海陆过渡相占主导地位,总体形成海退沉积旋回;②中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较  相似文献   

7.
西藏措勤盆地晚中生代构造—岩相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措勤盆地的坟要形成、发育期为中生代。由于受南、北两条特提斯构造带的影响,盆地内东西向构造岩相分带比较明显,并与一定的沉积环境相对应,即由海相-三角洲相-滨滩相-台地相-陆相沉积。晚中生代措勤盆地的地层说明了分盆地的演化经历了从沉陷-稳定-隆起的构造旋回过程,从而反映了从裂谷-洋盆-残余海封闭及断陷盆地发育的9沉积历史。在盆地内,川巴-色林错地区发育了一套具有一定生油条件、富含有机质的残留海盆沉积,  相似文献   

8.
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盐岩层系发育,并控制了盆地变形和圈闭样式,将盆地盐相关构造和圈闭类型分为盐上、盐层(盐间)和盐下3种型式.盐上构造包括盐上滚动背斜、断弯-断展背斜、背冲断块、逆冲断层遮挡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等;盐层(盐间)构造包括盐窿、断褶构造、鱼尾构造和盐间双冲构造等;盐下构造主要有背冲断块、断弯-断展背斜和盐下双重构造.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形成于侏罗纪末并在新生代进一步定型.根据盆地盐岩层分布和构造特点,将盆地分为盐上、盐层和盐下3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盐层和盐下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9.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按照几何守衡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方法,是一种构造变形恢复的重要手段。研究中采用了Geosec软件对焉耆盆地9条构造剖面进行了复原和地层伸缩量计算。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焉耆盆地处于弱挤压状态,构造变形量相对较小,而主要的变形量集中于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并且喜山期变形稍弱于燕山晚期。平面上盆地西部变形量较大,东部变形量较小。盆地中、新生代的演化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燕山早期弱挤压与同生变形阶段,燕山晚期强烈挤压阶段,喜山期对冲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10.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东部依次经历了弱挤压-强挤压-弱伸展-强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板块拼合盖层沉积(J_1前)、陆内强烈挤压变形(J_2~J_3)、微弱伸展活化(K-E)和陆内伸展裂谷(N-Q)4个阶段。此构造演化对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的聚集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早侏罗世以前,板块碰撞拼合及印支运动的辐射将沁水盆地东部置于NNW-SSE向挤压应力场;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开始出现重要构造分异与转折,整体转向NW-SE向强挤压应力场,逆冲断裂雏形在此阶段形成;白垩纪-古近纪,区域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伸展应力场,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21世纪以来,研究区进入陆内伸展改造,构造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1.
孟加拉湾若开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钻井等基础资料建立主干剖面,结合平面构造展布及剖面构造特征研究孟加拉湾若开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若开盆地是一个主动大陆边缘海沟背景下的增生楔盆地,经历了晚白垩世-古新世早期发育期、始新世-渐新世缓慢碰撞期和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定型期3个区域演化阶段。平面上划分为东部的若开褶皱带和西部的海底平原带。若开褶皱带具有南北分段特征,根据构造特征差异分为2段:(1)北段挤压褶皱带,主要发育NNW走向、带状分布褶皱。北段挤压褶皱带可分为高陡褶皱带和低缓褶皱带2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变形强度从东往西逐渐减弱。(2)南段走滑褶皱带,褶皱表现为宽度较窄,并发育明显走滑构造。主干剖面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研究区构造变形开始于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第四纪变形强烈;构造变形从东向西传播,东部变形时间早,变形强烈,而西部变形时间晚,变形较弱;在中新统沉积后,区域构造发生翘板式逆时针旋转,沉积中心从东部迁移到西部。若开盆地的构造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B型俯冲碰撞控制,由于俯冲碰撞接触带在若开盆地呈弧状,南北两段应力场不同,导致南北两段构造变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藏北羌塘盆地中上侏罗统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分析化验、储层测试等多种资料,对羌塘盆地中上侏罗统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将中上侏罗统地层划分为晚成岩期A亚期、B亚期和C亚期3个岩阶段,识别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次生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沥青充填作用和破裂作用等7种成岩作用,以及机械压实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强压实压溶丰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解溶蚀成岩相和沥青充填成岩相等5种成岩相类型。探讨了各种成岩相的岩性、物性等微观特征及其与沉积相类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出3种成岩演化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不同,次生溶蚀作用、破裂作用使物性变好;压实用作、压溶作用和沥青充填作用使性变差;胶结作用具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地层时代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的南、北羌塘拗陷中,那底岗日组及其同沉积地层之下广泛发育了一套古风化壳,古风化壳覆盖了石炭系、二叠系以及前人已确定的三叠系肖茶卡组,具有区域性展布的特点.结合在那底岗日组底部识别出来的底砾岩,证实了那底岗日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那底岗日组的沉积标志着新一轮盆地演化的开启.取自北羌塘中部胜利河地区英安岩SHRIMP 锆石U-Pb年龄为(217.1±4.9) Ma,北羌塘西部冈玛错地区辉绿岩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97±4) Ma.结合近年来在羌塘盆地东部以及西部地区获得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喷发年龄,表明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205~220 Ma,这一年龄也代表了羌塘中生代盆地的开启年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具有高的Nb/Zr(0.039~0.058),Ta/Hf(0.095~0.15)和Zr/Y(3.57~6.01)比值,在构造环境判别图(如Zr-Zr/Y和Th/Hf -Ta/Hf)上,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大多位于板内玄武岩区.结合中生代盆地早期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羌塘中生代盆地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通过区内蛇绿岩,与府冲有关的浆岩及相关沉积等综合研究,对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震旦纪-寒武纪西昆仑从里木陆分裂出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昆仑洋”;寒武纪-奥陶纪“昆仑洋洋壳南俯冲于西仑之下,形成库地俯冲带、库地弧前盆地、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及麻扎-黑卡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5.
西藏措勤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措勤盆地位于西藏冈底斯地块中西段,是在古生界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措勤盆地内发育的构造、地层、岩石及沉积相综合分析,讨论了措勤盆地与喜马拉雅构造带和班公-怒江构造带的对应演化关系,反演了措勤盆地的地质发展历史.其演化经历了盆地基底形成阶段(D-P)、复合弧后盆地演化阶段(J-E2)和高原隆升盆地消亡三个阶段(Es-现今).  相似文献   

16.
重点讨论了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变形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形成与演化模式。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可划分为盆缘叠瓦逆冲断层带、盆内断层三角构造带、盆内冲起构造带和中央宽缓褶皱构造带四个变形构造带。从而首次建立起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内变形构造形成与演化的褶推式四维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运用分析化验、储层测试等多种资料 ,对羌塘盆地中上侏罗统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将中上侏罗统地层划分为晚成岩期A亚期、B亚期和C亚期 3个成岩阶段 ,识别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次生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沥青充填作用和破裂作用等 7种成岩作用 ,以及机械压实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强压实压溶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解溶蚀成岩相和沥青充填成岩相等 5种成岩相类型。探讨了各种成岩相的岩性、物性等微观特征及其与沉积相类型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 3种成岩演化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不同 ,次生溶蚀作用、破裂作用使物性变好 ;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沥青充填作用使物性变差 ;胶结作用具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演化规律,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特征,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早三叠世构造层、侏罗纪构造层和早白垩世构造层;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发育收缩构造样式、白垩纪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从各构造样式的特点得出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地球半径减小、岩石圈板块白转加快且向两极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收缩构造样式;进入白垩纪,地球半径增加、岩石圈板块自转减慢且向赤道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伸展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9.
三塘湖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制约,形成碰撞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及类周缘前陆盆地等原型盆地,相互叠加和改造,形成多种含油气系统。基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特征,划分出三类含油气系统,即C2+3-P1(*)含油气系统、P2-P2(*)含油气系统、J1+2-J2+3(!)含油气系统,并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莱芜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利用平衡剖面原理结合资料分析对莱芜盆地伸展速率、主要断裂活动速率进行计算,恢复了盆地构造演化史。利用96口钻孔及饮水井调查数据,将盆地岩溶水系统模式划分为"顺置式"和"逆置式"两种,并从构造位置、含水岩组类型、岩溶地下水补排条件及水化学性质对比分析其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研究了枣园、吴小庄-双泉村2处受燕山期岩浆侵入影响形成的岩溶地下水富集带的水文地质特征;钻探结果,盆地部分地区古近系地层发育半固结砂砾岩,含水岩组兼具孔隙水及裂隙水特征,富水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