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成果连载     
成果连载豫西瓜三号(汴宝)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豫西瓜三号(汴宝)94年通过河南省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它具有以下特点:(1)产量高。省区试平均亩产2910.3千克,较对照郑杂五号增产11.6%。(2)品质好。省区试四年多点平均中心糖10.62%,...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技》2009,(11):8-8
审定编号 豫审西瓜2009001 选育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M27B×F21 特征特性 “新蜜一号”属早熟西瓜品种,全生育期90天左右,果实发育期28天左右;根系发达,生长健壮;主蔓长250~300厘米,茎粗0.7—0.9厘米,主蔓第一雌花着生节位6~8节,雌花间隔4~6节,坐果力强;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技》2007,(11):6-6
审定编号 豫审西瓜2007001 选育人河 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田金铎 品种来源 R309×E53 特征特性 “金铎201”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6天,果实成熟期28天;苗期生长势强,易坐果,分枝性中等;主蔓长360厘米,粗0.9厘米;叶色深绿,掌状深裂,缺刻中;第一雌花着生节位6-9节,雌花间隔6节;果实椭圆形,果型指数1.3,果皮黑色,具蜡粉,单瓜重5-6公斤,果皮厚1.0厘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豫西瓜9号(见图)是开封市农林科研所选育的中熟、大果、高产、抗病、品质优和耐贮运的杂交新品种。1999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相似文献   

5.
<正> “豫植一号”甜瓜是1984年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和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经生理室和予北基点共同选择和培育的优良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脆甜可口。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裁培要点简述如下。一、生物学特性:“予植一号”甜瓜为多蔓多瓜型,属葫芦科植物。茎为蔓生性,中空,上生刺毛,有主蔓与侧蔓之分。主蔓一般4—6条,蔓长90—160厘米,最长蔓有27节,平均6—10厘米茎段可着生一个瓜。花为雌雄同株异花,雌花子房下位,柄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技》2008,(11):6-6
特征特性“开抗早旭龙”属早熟西瓜品种,全生育期95天,从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约需28天。该品种长势稳健,分枝性中等;主蔓长285厘米,主茎粗0.9厘米;第一雌花着生节位第7节,雌花间隔6节;果实椭圆形,果型指数1.2,果皮绿色上覆墨绿锯齿条,表面光滑,单瓜重5~6公斤,皮厚1.1厘米;果肉大红,瓤质脆,纤维少;种子黑麻,千粒重45克。据鉴定,“开抗早旭龙”感病毒病,高抗枯萎病;中心糖含量为10.7%,边糖含量为8.5%。  相似文献   

7.
豫黄瓜一号新品种1991年参加全国秋黄瓜新品种区域试验,总评80.75分,居五个参试品种之首位。“豫黄瓜一号”与全国优良黄瓜品种“津研四号”相比有四大特点:1、早熟性:“豫黄瓜一号”比““津研四号”早熟3—5天,雌花节位低一节,前期亩产2267.9公...  相似文献   

8.
李顺兴  杨德焕 《河南科技》1992,(11):10-10,14
<正> 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是一种新兴栽培技术体系,是菜农奔小康的一个好途径。但是,由于日光温室内常年连作种植,土传病害比较严重。为此,我们根据云南黑籽南瓜根系发达,抗病、抗寒性强的特点,采用黄瓜与黑籽南瓜嫁接的办法,预防了黄瓜枯萎病、疫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黄瓜嫁接后,瓜体膨大快、采收期延长,增产50%以上,一般亩产7500~8500公斤,最高亩产9350公斤。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早春黄瓜应选择耐低温能力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低、主蔓连续结瓜强、回头瓜多、前期产量高、抗病性能好的品种。如新泰密刺、山东密刺、长春密刺、牟瓜一号、郑州5号、中农5号等。尤其新泰密刺表现最佳。它具有早熟、耐寒、高产、抗病和畸形果极少的特点,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9.
<正> 8112黄瓜是我所培育的一代优良杂种,具有早熟、高产、抗病等特点。为达高产之目的,应根据其生长特点以及与生长特性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通过栽培措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增产潜力,达到早熟高产目的。一、8112黄瓜特征特性 8112黄瓜植株生长势较强,株高202.3厘米,茎粗0.7厘米、节间短、不易徒长、叶片大绿色。侧曼1—2个,主侧曼均能结瓜,主侧4—5节着生第一朵雌花,可连续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技》2008,(7):6-6
特征特性 “凯旋”属中晚熟西瓜品种。全生育期105天,果实成熟期33天。该品种植株生长健壮,易坐果,分枝性中等偏强。主蔓长350厘米、粗0.8-1.0厘米,叶色绿,掌状裂叶,缺刻中;第一雌花着生节位第8节,雌花间隔6节;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43,果实花皮,单瓜重7~8公斤,果皮厚1.1厘米,果肉大红,果脆多汁;  相似文献   

11.
<正> 济黄瓜96-2 品种来源 济黄瓜96-2由济源市农科所在北欧型国外品种基础上,单株精选研制而成。 特征特性 丰产性好,生长势强,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着生在3-4节,回头瓜多;平均早期产量较长春密刺增产25.6%,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技》2008,(6):6-6
审定编号豫审豆2007003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周豆6号×周86①-1-2 特征特性周豆16号为有限结荚习性,全生育期113天。该品种幼苗根茎为紫色,茎秆绿色,具灰色茸毛。叶卵圆形,色浅绿;株高80~100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较抗倒伏;节间长3~5厘米,  相似文献   

13.
郑稻19     
审定编号 豫审稻2008001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豫粳6号&#215;郑90—36  相似文献   

14.
<正> 豫芝四号是驻马店地区农科所用宜阳白作母本、驻芝一号作父本有性杂交育成。1989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豫芝四号。具有早熟、高产、稳产、耐渍、抗病等特性。该品种1986—1989年经省和国家级95点次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6.63公斤,比对照(中芝7号、豫芝1号)平均增产21.26%。其中1986年河南省预备试验、平均亩产83.23公斤,比豫芝1号增产37.47%,同年全国预备试验,平均亩产60.43公斤,比中芝7号增产22.67%。1987—1988年河南省区试,平均亩产71.82公斤,比豫芝1号增产22.86%,同期全国区试平均亩产62.27公斤,比中7号增产8.92%。1987—1988年河南省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5.
郑稻18号     
《河南科技》2008,(12):6-6
审定编号 国审稻2007033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郑稻2号×郑稻5号 省级审定情况 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 征特性该 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9.4天,比对照品种“豫粳6号”晚熟3.4天;株高107.1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粒,结实率86.5%,  相似文献   

16.
<正> “郑番2号”是省农科院园艺所培育的优良早熟一代杂种,植株属有限生长类型,普通叶,叶为绿色,5—6节着生第一花序,2—3穗果封顶。能结4—5穗果,每穗结果3—5个,果实扁圆形、大红色,较大,平均单果重130克左右,秋季及保护地栽培平均单果重可达150克左右;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3.7%,甜酸适中。“郑番2号”生长势和抗逆性较强,成熟期较早,结果集中,果实较大,亩产可达8000—10000斤,前期产量高,占总产的35—40%,经济效益显著,适宜春、秋露地及保护地栽培。荣获1983年河南省科技成果三  相似文献   

17.
<正> 该品种是华中农学院园林系从地方良种矮脚黄的天然杂种变异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华椒一号是一个适宜露地栽培的早熟品种,华椒二号是一个适宜于保护地栽培的极早熟品种。这两个品种亩产可达4000—5000斤。华椒一号株高40公分,在6—7节开始着花,果实较大,果顶微凹,种籽千粒重6—7克,由出苗至青果采收约  相似文献   

18.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州早粳&#215;郑稻92—44 特征特性“郑旱6号”属粳型常规早稻品种,在黄淮地区作麦茬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15天,  相似文献   

19.
成果推广     
<正> 高产抗病窄叶型大豆新品种GS豫豆8号的选育与利用 GS(国审)豫豆8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针对黄淮地区大豆生产上存在的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利用美国尖叶种质培育桥梁亲本的基础上,经8年12个世代选育成的四粒荚居多的窄叶型新品种。1988年河南省审定,1990年国家审定,是黄淮地区唯一通过省或国家审定的尖叶品种,也是农业部和我省重点推广品种。其突出优点是: 该品种与豫豆2号和豫豆6号相比,产量高,抗病性强,不症青,早熟,品质优,适应范围广。因此,能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 豫谷2号(原名5498)是河南安阳农科所用1976年采用“安30×小柳根”×北京2122复合杂交,连续6年在安阳,海南交替选育,历经8个世代于1981年育成。198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谷2号。1982—1989年的七年中参加了地区、省、华北协作区三级四次区试和生产示范,99处试点平均亩产328.75公斤,比对照种豫谷1号平均增产11.52%,居首位。其中88-89两年省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340.5公斤,比豫谷1号亩增产58.5公斤,增幅20.9%。经在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省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还具抗谷锈病突出,兼抗白发病和谷瘟病等优良性状。90年累计种植面积135.4万亩,净增粮5416万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