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璐 《科技信息》2011,(27):I0154-I0154,I0162
翻译不仅是语言工具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把原文中蕴含在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容转达进译语符号,从而融入译语文化中,是译者的任务。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展现着丰富广泛的社会文化。这些蕴含文化内涵的语言也包括中文名字。因此如何翻译这些中文名字是译者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于意象,语言,翻译及其三者间的关系,以《台北人》这部著名短篇小说集中的几个特殊人名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对译者在处理这些名字的翻译方法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认为译者非常巧妙运用创造相近文化意象的方法翻译原著中重要人物的中文名字,从而传神地表达出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为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亚军 《科技信息》2009,(16):101-101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利用源语的互文阅读储备追踪互文线索,正确解读原作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完成对原文文本的“完成”和“阐释”。同时利用积年累月所建构的译语文化知识和阅读经验,深入到译语世界中去搜索信息,使读者产生共鸣和相应的互文联想。  相似文献   

3.
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率先把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关联的翻译观,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译者应对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进行推理,寻找最佳关联性,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译语读者,从而产生最佳语境效果.只有原交际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需求在认知环境的相关方面与原文相似,才是成功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赵丽荣 《科技信息》2012,(9):254-254,245
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译者作为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协调人,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要正确判断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使译语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反,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从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3方面对译者的影响来看,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这些方面,以便对译文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理解是翻译的基石,文本意义的实现,既离不开文本自身,也离不开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阐释。理解不是消极的阐释,而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界融合”。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原文文本和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者。本文从分析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阐释的多维度性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9.
翻译究其实,是译者在原作与译作读者之认知取向、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较量中,协调这些矛盾,终而给原语所承载的各类信息找到一个最佳输出途径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任何译文都可以看作是译者协调翻译中诸矛盾,使其暂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结果。造成妥协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着重从译文接受者认知框架、译者翻译能力、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进而指出翻译中的妥协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之原因有利于引导译者更好地游刃于翻译诸矛盾之中,实现翻译真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强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4):263-264
本文针对在翻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直译法与意译法进行探索。直译法将原文风貌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而意译法将原文生动活泼地于目标语中再现,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优势。要妥当地处理两者间的关系,翻译工作者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诗歌翻译的角度,举例分析了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动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以达到诗歌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尽可能取得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任桂婷  高扩昌 《科技信息》2007,(35):181-181,203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地领会原作的精神。而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分析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译作的影响来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此引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从而使译作能够真正传达原作的精神,尽可能与原作能够完全对等。  相似文献   

15.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重在译意,译意即是对原作意义的解读与凸显。作品通过翻译而产生新意。原文的意义是非终极的,译者通过解读原文获得意义,继而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义变异。对于译文读者来说,照耀在文本上的不仅有来自原语的思想和精神意趣,更有来自译者和译语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依据语境把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交际活动,涉及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三个方面,语境在词义选择、理解原文和译文表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以译入语的形式转换原语言形式,表达原文本的内容。译语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力求符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以及译语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用最好的译语形式来表达。本文以英汉语之间的比较、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试图对翻译的“地道”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句法、语序、用词和语言文化蕴涵等。  相似文献   

20.
商务信函是国际贸易活动中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帮助贸易双方相互了解,传递信息,以及最终达成交易。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在翻译时不苛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不仅做到文字意义对等,还要实现文体对等,准确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在商务信函翻译中只有深刻了解商务英语的含义及特点,才能力求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