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冥卫综述     
发现始末为了进一步定准冥王星的公转轨道,美国海军天文台Flagstaff站(在亚利桑那州)的1.55米反射望远镜在1978年4月13日、4月20日和5月12日先后拍摄了大量冥王星的照片,同年6月22日,冥卫的发现者、美国海军天文台的James W.Christy在对冥王星的照片进行常规测量时发现星象有些异常。据他本人说:“我立即注意到冥王星的星象拉长了。通常这意味着观测条件或底片方面出了什么差错。但是  相似文献   

2.
在1978年1月至1999年2月期间,冥王星来到海王星轨道以内,这是地面观测者观测冥王星的最佳时机,行星科学家藉此良机纷纷把望远镜指向冥王星所在的星空.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克里斯蒂和哈林顿也对冥王星的轨道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在处理观测资料时,克里斯蒂惊异地发现,在星空照片上,冥王星的星像明显地被拉长了,仿佛有一个黏糊糊的黑点附着在星像的旁边.是观测时有人碰了望远镜?还是冥王星上有几百乃至上千米高的高山?两位学者产生了疑问.  相似文献   

3.
1988年6月9日由遮掩恒星的行星蚀观测了冥王星,结果表明,冥王星也存在大气。这个行星蚀是在太平洋上观测和预报的,因此,美国马萨诸塞工科大学的J·L·埃利奥特博士和E·W·达拉姆博士乘坐称为“开依巴”空中天文台的飞  相似文献   

4.
自然信息     
冥王星是个双行星自从1978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克里斯蒂(James Christy),用长时间露光的照相方法,发现了“冥王星有一个卫星”以来,由于该“卫星”与冥王星异常靠近,加之大气抖动的影响,使这两个星的图象一直难以分辨,几乎合二而一,形同梨状。以至某些天文学家,对于它的存在仍持疑案,难以断论。  相似文献   

5.
北辰 《科学24小时》2012,(11):18-21
战争与和平1930年1月的一天,在洛韦尔天文台里,汤博正在验看一些图片,通过比较,他发现了一个移动的亮点,那就是冥王星。当时人们认为冥王星的质量很大,它自然也就迅速地坐上了"第九大行星"的宝座,并且一坐就是六十多年。然而,这种情况到了1992年就发生了改变,因为天文学家们发现了柯伊伯带天体。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的天体,就跟太阳系的小行星一样,它们都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但没有自己独  相似文献   

6.
自然信息     
1982年2月5日澳大利亚一家天文台的M·哈特莱博士,通过1.2米施密特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相底片发现在室女座的位置上有两颗彗星,他把它们命为哈特莱1982b与1982c。这两颗彗星并列于视角不到1度的位置上,其后根据7日与8日  相似文献   

7.
据美国海军观测站克里斯蒂(Chriety)报告,发现冥王星有一个卫星。根据对冥王星的照片分析,证实了这个卫星的存在,它的周期为6.3867天,即与冥王星的自转完全同步,它几乎以圆形轨道绕着冥王星旋转。推测它离冥王星的距离约20,000公里。克里斯蒂的观测,也被托洛洛(Tololo)美洲国家之间观测站的格雷厄姆(Graham)证实。根据这样的观测结果,如果要推测冥王星本身的质量,则为1.56×10~(25)克(是地球的1/380),若假定平均密度为1.5克/厘米~3,则得出冥王星的大小约为直径2,700公里。把这个值与外观上  相似文献   

8.
<正>在天文台创始人帕西瓦尔·罗威尔推测一颗"行星X"潜伏在太阳系边缘一个世纪之后,天文学家如今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存在这样一个世界的最佳证据。他们称其为行星九。轨道计算表明,行星九如果真的存在,其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0倍,冥王星的5 000倍,并且在一条每1万年到2万年环绕太阳一周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转。这颗行星永远也不会存在于小于约200个日地距离,或者说200个天文单位(au)的范围内。这一距离使其远远超出了冥王星的范畴,从而跻身于被称为柯伊  相似文献   

9.
1979年4月5日,日本天文爱好者桑野善之发现了一个位于狐狸座的新星状天体,亮度约9等.4月10日,东京天文台木曾观测所定出它的位置为赤经20时19分01秒,赤纬 21°24'43'.1 (1950年历元).新星增光阶段通常都是以日计算,可是这颗新星星等变化很慢:1951年7月8日帕洛玛山天文台的巡天底片上,其照相星等约为16等,红色星等为15等.根据哈佛天文台巡天照相,其蓝色星等从1977  相似文献   

10.
壮凌 《科学之友》2003,(1):30-31
冥王星平均离太阳有39.5天文单位,也就是地球距太阳平均距离的39.5倍;可以想象,在冥王星上,太阳看起来比在地球上小得多,暗得多,所以它也就冷得出奇——表面的平均温度是摄氏-233℃,比绝对零度才高出40℃。  相似文献   

11.
1978年1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高能天文台”2号卫星又叫爱因斯坦天文台,它装备有分辨率为几个角秒的大反射X射线望远镜等观测仪器.由于仪器的灵敏度比以往的高,所以在对已发现X射线源的天区进行搜索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它证认了43个新的射电源,其中10个是在银河系外,大部分可能是类星体.若这些射电源的确是类星体或活动星系的话,那末就能够说明X射线背景辐射.若将来的观测能确定这一点的话,这将是爱因斯坦天文台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确定了30多个X射线源是X射线类星体,而在此之前,仅仅知道三个X射线类星体. 通过观测还认证了,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射电星系——半人马座A,它的中心红外源与一个X射线源重合.在这个源的东北方向发现一个X射线的喷射流,同早先发现的光学、射电喷射流在一条线上,长约  相似文献   

12.
2月23日,智利的拉斯·坎帕那斯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希尔顿在观察星空照片时,感到异常激动。几小时前由天文台的小型望远镜拍摄的底片上,在已知的大星云模糊的光迹中有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亮点。希尔顿说:“我花了三个多小时试图解释这现象,最终我认为这只能是颗超新星。”超新星一般指一颗巨大恒星灭亡前的猛烈爆炸,致使其亮度在数周内超过太阳几亿倍。这次发现的超新星,位于大麦哲伦星系,是我们银河系的边缘,离地球约有17万光年。  相似文献   

13.
我们已知的太阳系是由水星到冥王星九大行星所构成。最近的研究揭示,太阳系实际要大得多。在冥王星之外,还有十几颗地球般大小的行星在绕日运行着……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将冥王星开除出了太阳系行星家族。冥王星被列为矮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从此减为8颗。“行星”这个说法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此后,“九大行星”成为家喻户晓的说法。天海冥三星的发现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祖先从何时开始仰望星空,也不会有人记得到底是谁首次发现了金、木、水、火、…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新的“月亮”这是一个偶然的发现。1978年夏天的一个日子里,美国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在查看他用大反射望远镜拍摄的冥王星照片时,突然发现在一张照片上行星的星象有一边是稍许突出的。为了证实这一现象,他取了迟一小时拍得的另一张照片。此刻他惊奇地发现星象的一边更加突出了。行星圆面的那个地方好象出现了一个鼓泡。要把这个奇怪的“大疙疸”看作是冥王星上的一座“喜马拉雅山”,那它同行星本身相比又显得太大了。然而在下一张照片上,却已经无法认出这颗行星的任何变态了。克里斯蒂奔赴资料室,一一翻阅过去年代拍摄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找出了以前从研究者视场中滑过去的东西:相同大小的“肿瘤”或看得清清楚楚,或消失得干干净净。难道这是行星附近的一颗卫星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遥远也最寒冷的星球,但是,你知道吗?现在,不光是地球,就连冥王星也在全球变暖。 1989年,冥王星到达近日点(即它与太阳距离最近的地方),导致其一部分含冰的表面蒸发进入其微薄的大气层。去年夏天,冥王星从两  相似文献   

17.
<正>在19世纪末,哈佛大学天文台主任爱德华·皮克林(Edward Pickering)聘请了数十位女性,让她们在玻璃底片上测量拍摄到的恒星的性质,其中一些人的名字耳熟能详。亨利爱塔·勒维特(Henrietta Leavitt)发现了可变恒星(造父变星),它们变亮和变暗的时间与光度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宇宙的庞大规模及其膨胀;安妮·坎农(Annie Jump Cannon)对恒星光谱的分析促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恒星类别字母  相似文献   

18.
曾子刚 《科学之友》2006,(11):18-19
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驱逐”了冥王星。冥王星被列为矮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减为八大行星。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冥王星这个冰质矮行星存在着第四颗卫星围绕其轨道。这颗暂称为P4的微小新卫星是啥勃望远镜在搜索矮行星环时发现的。它的直径约为8到21英里(13到34公里)。比较而言,冥卫一是冥王星最大的卫星,  相似文献   

20.
冥王星,太阳系中最遥远的行星,可能比原先估计的小得多.两位柏林技术大学的天文学家新近报告说,他们第一次精确地测量了冥王星的直径,其值为2200千米.他们是根据冥王星的卫星“凯隆”(意为:冥府渡神)遮住冥王星时引起光值改变而计算的.同时也测定到“凯隆”的直径为1160千米,它绕冥王星运行的轨道几近正圆,距冥王星19000千米.冥王星的确相当奇特,其卫星质量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