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危害传播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危害传播模型.针对随机图模型存在的不足,利用随机几何图来构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危害传播,并与随机图构造的网络拓扑下的危害传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随机几何图拓扑网络比随机图拓扑网络能够更有效地减缓整个网络的危害爆发.  相似文献   

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维(安全需求),定义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威胁模型,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维与威胁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适合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框架,包括安全部署与安全机制;同时,对实现该安全性框架的相关安全机制和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该安全性框架集成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轻量化协议栈...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深度防护技术,在传统网络中已经有了较多成熟的检测机制.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网络中的很多检测机制不能完全适用于传感器网络中.本文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研究了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的典型模型,对比了检测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定向扩散协议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密钥预分布模型的安全定向扩散协议.通过建立安全梯度及应用累积报文鉴别码和多层加密,扩展了定向扩散协议的安全机制,使其能够提供点到点的安全数据通信.安全分析表明,基于随机密钥预分布模型的安全定向扩散协议能够保证定向扩散协议在兴趣扩散、数据传输、路由建立和路径加强阶段的安全性,有效抵御多种由泄密节点发起的攻击.  相似文献   

5.
梁娜娜 《科技信息》2010,(33):77-78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需求和可能受到的攻击并总结了防御措施,其次概括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技术,详细综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现有的密钥管理协议,其中包括分密钥预共享协议和随机密钥预分配协议。最后对防御拒绝服务攻击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采用休眠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生存时间.基于休眠概率与生存期的关系,建立节点休眠/唤醒机制的系统模型,给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状态间相互转换的2种基本模型,分析休眠概率与休眠轮次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存活状态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休眠概率与休眠轮次的增加,网络的生存期得到有效地延长.  相似文献   

7.
针对手机短信网络的聚集性和蓝牙网络的移动性,在经典的传播模型SEIR的基础上,考虑动态感染率、用户聚集特性、预免疫措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建立一种基于蓝牙和短信/彩信混合模式的智能手机恶意软件传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动态感染率、预免疫、用户聚集密度等参数对手机恶意软件传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智能手机恶意软件在实际情况下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利用一种传染病模型展示了计算机恶意软件如何能够迅速通过WiFi无线网络传播,特别是在那些人口密集的城区.Alessandro Vespignani 及其同事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证明了大量的相对未受保护的通过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的人们是潜在的脆弱目标,特别是在无线路由缮器互联的区域.这组科学家的模型考虑了保护WiFi网络的各类安全措施,包括模拟了没有安全措施或加密、受密码保护的网络,以及使用更先进的密码技术的网络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部署初始阶段,由于未被恶意者察觉,或者破解存在难度,节点通常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抵抗劫持的能力.基于此分析提出一种适合于静态网络的基于一次性预共享密钥的安全管理方案SMOPK,方案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的初始阶段利用一次性预共享密钥进行密钥协商等,从而在相邻节点间建立保密的安全连接,建立与实际拓扑一致的安全拓扑.分析表明SMOPK方案具有开销小、安全性强的特点,适合于静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如计算资源、能量、存储资源以及带宽的局限性从而面临巨大的安全问题,较普通网络更易受到外界的攻击.研究了一种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使用的完全层次树的节点密钥共享方案,该方案使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共享若干密钥.理论和应用分析显示所提出的方案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同时,通过相关方案比较表明该方案较其它方案更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的抵御一类Rushing引起的网络DoS攻击.  相似文献   

11.
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复杂网络参数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网络容量的关系式.在关系式指导下,运用删减冗余边、添加长程边等方法,对WSN拓扑控制以提高网络容量.针对经过拓扑控制后具有小世界特性的WSN,提出一种考虑节点病毒传播强度的病毒传播局域控制方法.研究表明,拓扑控制可以有效提高WSN网络容量,通过对少量的重要节点免疫,可以节省免疫成本,提高WSN抗病毒攻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新兴技术.为了满足应用的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相关的网络结构、协议和功耗等性能特点全面深入了解.详细阐述了无线传感网络的通信结构,传感节点的组成结构及可能的实现方案,分析了各种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基于分层方法给出了一种通信协议栈;在与现有无线通信模型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无线传感网络节点数量大、体积小、易失效、计算能力有限及对能量敏感的特点,为通信结构和具体协议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位置信息的WSN数据汇聚路由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建筑环境下的应用为研究背景,根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中无线数据传输网络特性,按位置信息对网络节点进行分簇,设计网络2级结构模型;并设计适合该网络模型的基于位置信息的WSN数据汇聚路由算法,保证簇头节点从邻居列表中选择最佳下一跳节点,最终实现与Sink节点的数据通信功能。仿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路由算法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节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利用仿真过程中产生的有用数据,研究了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节点状态的识别方法.针对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通过对Baum-Welch算法进行扩展,设计了一种节点事件识别算法.详细论述了该算法中状态约束、观察窗口的处理方法.深入分析了事件识别算法中节点数据获取、状态建模、隐状态推导等关键问题,并对该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进行了解释.设计实现了一种无线传感网络仿真平台,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高速铁路网络的拓扑结构分析,建立了基于传播动力学理论的模型,研究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扩散规律及其传播过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分别构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物理网络和运输网络两个网络模型,并计算复杂网络条件下的相关统计特性指标,从而判断高速铁路网络的类别和性质;同时基于高铁网络性质,建立了突发事件下列车晚点在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取值情况下的晚点传播扩散过程,并提出控制突发事件下列车晚点在网络中传播蔓延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移动 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线传感器网络革新了信息感应和收集的方式,节点的特殊性给网络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文章分析对比了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型,结合层次化框架的优点,引入移动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通过理论评估和实验显示了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杨玉华 《山东科学》2006,19(3):57-60,68
分析了SARS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建立了一个SARS传播的微分方程模型。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利用网上的公开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此模型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基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接入信道过程复杂、容易产生碰撞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和基于该网络模型的集中式时分多址调度算法.网络模型中的节点分为普通节点和带有多天线的特殊节点,节点被分为多个簇,特殊节点担当簇头角色,且在特殊节点间建立树形路由.该网络模型有效解决了分配时隙时节点的传输方向性问题.基于该模型的时分多址算法首先根据特殊节点的冲突节点度大小为节点染色,然后根据节点的数据包数与距基站跳数的乘积确定节点分配时隙的先后次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避免冲突,提高时隙利用率,具有时延小、吞吐量大、适用于基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安全问题,在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采用超图理论进行建模,提出了一种层次型安全路由算法(SRAHT).使用密码学的相关技术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新鲜性、保密性以及认证性,采用多径路由技术提高了网络的容忍入侵能力;同时引入信用机制,对传感器网络中的恶意节点进行检测,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INSENS算法,当网络规模较大时,SRAHT的组网能耗比INSENS减少50%以上,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传感器网络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抗攻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