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五人格”的特征描绘来观照屈原的人格特质,屈原在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认真性上应属于高分者的典型表现,宜人性上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偏低.在强烈的政治挫败感中,其神经质倾向明显,而宜人性偏低,二者互为因果,愈演愈烈,这两点正是其人格的悲剧性的主导方面.站在人性的高度,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理解屈原的心理冲突与困顿中的异常,把屈原当作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我们就不会因其人格的悲剧性而否认其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作为战国末楚国由盛转衰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一个富于创造能力、感情激越而感伤的诗人,与同时代的士人相比,屈原人格烙上了士人格的深深印痕,但他与这个亚文化群体又有种种不同。其悲剧人格以及衍生的思想个性和艺术个性将他和春秋战国时代士人格区分开来,其人格是春秋以前君子人格遥远的嗣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4.
屈原作品表现出了诗人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的是文学与族群叙事的关系。以玛丽·Molek和伊凡·Molek来阐明在美国的斯洛文尼亚民族文化如何被文学表述。文本透露出的有关民族文化的人类学信息,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获取,除非这些信息是在作品纯现实的章节中呈现。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婚恋,是一个历来三缄其口和难以考证的话题。我们选择心理分析的视角,深入考察屈赋文本里的女神、美人、“坏女人”、女媭等原始意象,发现了诗人的“女性情结”,从而揭示了屈原爱情、婚姻的不幸,论证屈原的人格既有对理想社会执著追求与献身的崇高性,又有儿女情长和人情味的丰富性,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完整人格的屈原。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全球性的知识分子反思语境里来认识屈原,无疑是推动和深化屈原研究的一个新的视阈。本文从以道抗势、德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反抗绝望等角度,对屈原的知识分子品格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揭示了屈原精神人格的现代意义,旨在达到更准确地评价屈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121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与青壮年的临床资料,老年组多器官同时衰竭占39.2%,序贯发生为60.8%,其顺序为肺(心)、脑、肾(肝)、胃、血液系统。青壮年组95.2%的病例以肺(心)、肝、肾、肺、胃、血液系统贯发生,同时衰竭仅占4.8%。两组的预后均与累及器官数目呈正相关关系。病死分别为58.2%和28.6%,老年组明显高地青壮年组(P〈0.005)。提示肺心病急性加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的理论根基是儒家的担当和忧乐文化,而屈原文化是其重要源头。屈原的代表作《楚辞》,就是对湘楚民间文化的发现和总结。湖湘文化的文源、文脉,是随着屈原文化信息的走向而清晰、而丰富、而完善和扩展的。研究由屈原文化传承下来的湖湘文化价值态,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和屈原,一位是誉满中外的当代诗人,一位是流芳千古的文人骚客。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二者却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某种潜在的渊源。本文将对屈原和余光中在诗品、爱国恋乡情怀、诗歌的美学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屈原对余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离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思想成就方面也给历代的屈原研究者以宽广的审视角度和多重意义内涵。在屈原身上折射出的有追求美政,忠君爱国的传统意义上的光环,也有儒家的求索精神和道家的远游情怀的双重变奏。他的悲剧性命运也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00名中学生人格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中学生:(1)在学习和生活态度方面:有奋斗目标,但有一部分同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困难易动摇,甚至采取逃避态度。明确追求个人利益。在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同学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较强,但对竞争手段、方法认识有误。(2)在评价自己方面:参与管理社会的热情不高。对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竞争缺乏正确认识。缺乏自我监控能力。(3)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处理事情有一定的果断性,但也存在着优柔寡断的毛病。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重大新闻不够关心,有一部分同学对集体的利益荣辱漠然视之。(4)人际交往范围较窄。本文从6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文章从中等学校语文文本出发,分析语文文本中丰富的诸如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情感意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6.
在泰山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以旅游指南与导游词为代表的文本叙事是其主要的叙事形式之一。梳理泰山旅游发展史上的旅游指南和导游词可以发现,对于泰山遗产价值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现和挖掘的过程。清末民初,随着泰山旅游业兴起,旅游指南从志书类型发展成景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衰,旅游指南也由简到繁,有关泰山文化的内容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随着遗产旅游的发展,导游词中有关泰山入选世界遗产的标准、过程、价值体系等内容增多。通过与中华民族相联系,泰山中华神山、圣山的地位被不断强调,在反复表述泰山遗产价值和意义的叙事中,泰山的神圣形象也得以被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7.
《风声》:小说与电影文本的叙事视角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比较小说《风声》与电影《风声》的不同特点以及分别产生不同的叙事的效果。《风声》小说与电影文本在叙事视角上各有特点:小说《风声》是一个具多重叙事视角的文本,它注重叙事视角技巧的运用,以彰显叙述层次上的对比性张力、突出小说的内涵。而电影《风声》则主要采用相对单一的旁观者全知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它注重从观众对故事情节、悬念的期待来设置叙事视角,以达到情节结构上的险象环生、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18.
霍桑短篇小说叙事伦理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霍桑以短篇小说步入文坛,成为美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作家之一。在创作形式与艺术技巧上,霍桑追求短篇小说完整紧凑的叙事结构与单一印象效果,并将哥特式风格、罗曼司传奇与象征主义写法转化为其小说叙事的标志性特征,反映出其复杂深刻的伦理思考与基本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创作心态是一个复杂问题.根据英国心理学家莱恩的理论,人的精神可以分为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是分裂的自我表现.屈原人格追求也明显地呈现出分裂的自我,这种自我的分裂是屈原的人格实质,也是他创作的心理动力和情感基础.他的思想情感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我们要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才能正确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实地田野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和语境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格萨尔》史诗传统视为一个大的文本,认为《格萨尔》口头叙事传统中口头说唱的叙事文本、书写文本、格萨尔绘画、雕塑、石刻和遍布各地的风物遗迹等都是不同形式的叙事文本,这些叙事文本乃史诗传承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不同的叙事形式纳入史诗文本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挖掘史诗的个性和文化内涵,从而注意到《格萨尔》叙事文本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