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甘肃产4种香茶菜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6种常见微生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二萜wangzaozin A和leukamenin E抑制革兰氏阳性菌(G~+)的活性明显强于weisiensin B、rabdosin B和epinodosin,其中epinodosin活性最弱;但5种二萜抑制革兰氏阴性菌(G~-)大肠杆菌的活性弱于3种三萜(熊果酸、3β-乙酰熊果酸和二羟基熊果酸);3种三萜中熊果酸和3β-乙酰熊果酸对G~-菌大肠杆菌有抑菌活性,但对3株G~+菌无抑制作用,而二羟基熊果酸却对G~+菌以及G~-菌均显示了抑制活性,并且,二萜和三萜化合物对G~+菌和G~-菌具有互补抑菌效应;另外,2种黄酮化合物胡麻素和欧槲寄生甙乙,以及甾体化合物β-谷甾醇和胡萝卜甙未显示抑菌作用.表明二萜和三萜不同分子结构决定了其不同的抗菌活性、其互补及抑菌效应,揭示了香茶菜属植物抗菌功效可能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研究药用植物双肾藤(Bauhinia glaucasubsp.hupehana)茎枝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药用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技术,从双肾藤茎枝中分离甾体类单体化合物,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双肾藤茎枝分离获得6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R)-5α-豆甾烷-3,6-二酮(1)、(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24R)-5α-豆甾-4-en-3,6-二酮(3)、豆甾烷-4-烯-3-酮(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从双肾藤中分离获得的甾体类化合物包括甾醇、甾酮和甾体苷,其中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脱皮马勃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依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亚油酸(1),3-羰基麦角甾-7,22(E)-二烯(2),3β-羟基麦角甾-7,22(E)-二烯(3),3β-羟基-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22(E)-二烯(4)和苯甲酸(5),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利用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从丽江产华丽牛肝菌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麦角甾-ergosta-7,22-二烯-3β,5α,6β-triol(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麦角甾-5,7,22-三烯醇-3β-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D-阿洛醇(5),大黄素(6),大黄素甲醚(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丽牛肝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垂穗石松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西双版纳产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L.)Vasc.et Franco]全草中通过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得4个三萜化合物。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芒柄花根萜醇(α-onocerin)(1),21-epi-ser-ratenediol(2),serratenediol(3)和lycernuic acid D(4),化合物2-4为首次从云南产垂穗石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二维高通量色谱分离、纯化海参来源真菌Epicoccum sp中的海松烷二萜化合物的新方法。以甲醇-水为溶剂体系梯度洗脱,在流速为40 mL/min、主分离检测波长为254 nm,二级分离检测波长为220 nm的条件下进行分离,从15 g海参来源真菌Epicoccum sp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制备得到海松烷二萜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该方法简便、快捷且减少样品的不可逆吸附,为海松烷二萜化合物的制备型分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兔儿伞中甾体类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兔儿伞全草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波甾醇(2)、β-谷甾醇-3-Ο-β-D葡萄糖苷(3)、豆甾醇(4)、7?-羟基谷甾醇(5)。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运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和HPLC对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红车轴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图1),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豆甾-4-烯-3,6v二酮(2)和α-豆甾-4-烯-3,6-二酮(3),齐墩果烯...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MCI凝胶及Sephadex LH-20等分离技术,对帝锦(Euphorbia lactea)70%丙酮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6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学手段,分别鉴定为:Euphorantin I(1)、Jolkinolide E(2)、3β-羟基-25-甲氧基羊毛脂甾-8,23-二烯(3)、Inoterpene B(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6β-羟基豆甾-4-烯-3-酮(6).化合物1~6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黔产香科科属 3种植物中分离鉴定了 8个二萜化合物和 1个三萜化合物 ,其中 2个为新化合物。本文重点描述二齿香科科中的新二萜化合物—— bidentatin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博落回生物碱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生物碱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获得了5个生物碱,分别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原阿片碱(I),pancorine(II),去甲基白屈菜红碱(III),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IV),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V),其中化合物(I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菌圈检测发现博落回总生物碱抗菌作用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种现代化波谱手段,对深海真菌Trichobotrys effuse DFFSCS021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挖掘。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该菌株发酵产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运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和文献比对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显示: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1,3-dimethyluracil(1)、[2E,7E]-9-oxo-2,7-decadienoic acid(2)、periconianones H(3)、botryosphaeridione(4)和2-hydroxy-(4-octyloxy)benzophenone(5),化合物1-5均是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对5株肿瘤细胞株HepG-2、Eca109、KG-1a、PC-3和Hep2均未显示出细胞毒活性,仅对Hela显示弱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不仅丰富了该菌属的化学成分类型,而且也增强了深海真菌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杉寄生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27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5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均为国内首次在该植物中鉴定出。  相似文献   

14.
小槐花中的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小槐花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45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9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以十六烷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28.90%、26.49%、17.95%。这些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鉴定出。  相似文献   

15.
周荷盈  张霞  高银清  何燕 《广西科学》2015,22(6):631-636
【目的】为探讨灰毛豆属植物Tephrosia purpurea化学成分中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对其枝、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解析。【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溶剂萃取、柱层析分离方法得到多种灰毛豆属T.purpurea化学成分,并用波谱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从灰毛豆属T.purpurea中共分离鉴定出11个查尔酮类化合物,分别为elatadihydrochalcone(1),spinochalcone A(2),3′,5′-diisopentenyl-2′,4′-dihydroxychalcone(3),candidachalcone(4),O-methylpongamol(5),(+)-tephrosone(6),spinochalcone C(7),epoxyobovatachalcone(8),tunicatachalcone(9),crassichalone(10),(S)-elatadihydrochalcone(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查尔酮,且均属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载体对草酸二甲酯加氢铜基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为基础,研究了二氧化硅载体对铜基催化剂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催化剂分别以气相硅溶胶、硅胶、二氧化硅为载体,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Cu/SiO2催化剂(wCu=0.20),分别记为CS1、CS2、CS3,催化剂的活性从CS3、CS2到CS1依次增加。XRD测试物相结构表明:氧化态CS2和CS3中存在CuO晶相,而氧化态CS1中活性组分呈无定形分布。还原态催化剂的XRD测试表明催化剂中有Cu2O和Cu0存在,且Cu2O/Cu0的比例按CS3、CS2、CS1顺序增加,XPS分析证实了3个催化剂表面Cu2O/Cu0的比例有相应的变化趋势。这说明Cu2O和Cu0与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活性相关,提高Cu2O的含量,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藏药心叶兔儿风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叶兔儿风95%工业乙醇提取物,用氯仿萃取,浓缩后上硅胶柱层析,V(石油醚)/V(丙酮)为30:1洗脱,最前部分即得到其挥发油成分.用GC-MS手段进行分析,鉴定了23个化合物,并采用线性归一方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lea共生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柳珊瑚A.caerulea共生菌B.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共生细菌B.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分离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甘)二肽(1)、环(S-脯-R-亮)二肽(2)、胸苷(3)、尿苷(4)、原儿茶酸(5)、3-Furancarboxylic acid-5-(hydroxmenthy)-Furan(6)。【结论】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种细菌中分离得到,丰富了柳珊瑚共生菌B.methylotrophicus的化学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对丽江紫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二萜生物碱:查斯曼宁(chasmanineⅠ),塔拉萨敏(talatizamine Ⅱ),草乌甲素(crassicauline A Ⅲ),丽江乌头碱(foresaconitine Ⅳ),acoforestinine(Ⅴ),滇乌碱(yunaconitine Ⅵ).其中化合物Ⅰ、Ⅲ、Ⅳ、Ⅴ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介绍1-(4-偶氮苯基)-3-丙基-三氮烯键合硅胶(ABPT-SG)的合成方法,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元素分析法、差热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与设计思路基本吻合,ABPT在硅胶表面上的浓度为57.65μ mo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