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位外商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故里——江西省永丰县观光,县特美雅工艺厂的负责人送上几块菊花石给他们欣赏。外商观后皆说:“制作虽然精巧,只可惜石头上的菊花是画师画的。”当外商被告知石头上的菊花不是画的,而是天生时,外商还有些将信将疑,可是他们到实地考察后连连“OK、OK”地称这菊花石是中国的一大奇珍!的确,蕴藏于永丰县八藤河陶唐乡曾家段的水中菊花石,不用雕琢就是一件天然的艺术珍品!在那黛青色或碧绿色的玉石上,镶嵌着一朵朵形态各异的菊花!有的是一花怒放,有的是并蒂双开,有的是三四朵连发,有的是五六朵斗艳!花瓣大的十几厘米,小的两三厘米,花蕊绒绒点点,形态各不相同,花瓣大 相似文献
2.
3.
1986年第一期《大自然》上发表了李钟模同志《石头开花奇观》一文,介绍贵州省贵定县闻江寺二叠系栖霞灰岩上,石头“开花”的奇观。这种现象,我在四川峨眉山龙门洞也见到过。在红色石壁上,凸出无数的花纹,好似一朵朵盛开着的菊花,人们称它为菊花石。这种“菊花石”产于三叠系嘉陵江组底部的红色泥砂岩中,它既不是由生物实体变成的遗体化石,也不是各种自然营力所形成的沉积构造。它是古代蠕虫动物为了居住、保护、觅食而留下的痕迹,这种痕迹在地质术 相似文献
4.
杨斌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4,26(6):26-28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5.
6.
从最初的三峡设想到壁立西江,历史跨越了近百年的岁月。100年来,三峡工程一直是个焦点,建坝前是,建坝后是,未来或许仍会是。因为它太大了,承载的东西也太多。从2003年蓄水至135米高程开始发电;到2006年达到156米进入初期运行,开始改善上游航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防洪能力;再到2010年到达设计水位1 75米,开始全面发挥各种效益,三峡大坝已经运行了8个年头,从进入初期运行至今已5个年头,2008年进入试验运行至今也近3个年头了。这期间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长江中下游干旱,种种大事小情,总有些人将目光投向三峡工程。那么,现在三峡工程究竟怎样了,它的效益发挥了吗?弊端显现了吗?本期特别策划尽量从历史的真实再现三峡的建设过程,以翔实的数据重点介绍三峡在运行期发挥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客观科学地剖析三峡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现在,三峡就屹立在那里,至于它的是非功过,留待世人评说。 相似文献
7.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3(4):F0003-F0003
三峡的谋划、建设、发展,都离不开他们。
三峡的风景中,他们是浓重的一笔。
他们的情感在这里。
他们的青春在这里。
他们的理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9.
王顺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4)
栏目主持人语:"三峡研究"作为本刊的特色栏目开办十多年来,一直得到三峡研究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三峡问题的研究随着移民工作的推进和库区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进程的推进,产生出了新的课题,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拓展和深化。本期刊出的"强化应急管理,构建和谐库区"一文,针对全球突发公共事件的变化特征,剖析了三峡库区特 相似文献
10.
滕新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2):1
主持人语:"峡雨濛濛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这是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张问陶(1764—1814)描写三峡风光的著名诗篇,意境非常高雅。细雨霏霏,微风轻飏,将瞿塘峡荡涤得青翠欲滴。仰望高处,碧峰刺天,穹隆一线。俯视峡中,清泉淙淙,绿树婆娑。一叶扁舟摇曳,如同跌落美丽的图画中。诗人徜徉山水,恣意遨游,早已抛却俗累,沉醉于大自然。面对如此美景,诗人遗憾地解嘲说:即使有一万支灵倩的画笔,也难摹绘峡江两岸美丽的山川。所幸这种遗憾,可以别样方式弥补。沐浴春风,踯 相似文献
11.
12.
胡敏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1,(1):10-13
三峡的风景之美、人文景观之美举世公认。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历代三峡诗文中三峡景物的美学特征——雄伟奇险、缥渺神奇、阔大高远、高峻清秀、以及久远丰富的人文之美;进一步就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新景观建设,如何继承和发扬历代三峡诗文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反映,提出了相应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徐素环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2):13-14
随着三峡工程及其百万移民的深入展开,特别是三峡水库二期工程截流倒计时的临近,“三峡”及其“移民”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原来离散在各个学科领域、层面、场域的“三峡”研究,也呼唤着一种系统的知识“系谱学”的整合。正是基于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本刊继2000年第4期对“三峡学”的学术渊源、概念、内涵、范畴、特征、方法、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又在本期组织了“意义与空间:‘三峡学’研究笔谈”,对“三峡学”的学术空间、时空范畴、研究意义等诸多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或许会对推动“三峡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14.
15.
三峡文化圈概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永仁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2):29-36
“三峡文化圈”就其形成可以从山水同源、经济同体、民族同根等来考察;从其表里层次,亦可从民俗民风、文学艺术来体现;其表现形式如蚕桑文化、山水文化、巴楚文化、军事文化更是丰富深厚. 相似文献
16.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峡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分析三峡茶的历史发生、发展及其未来走向,从而为开发三峡茶文化,促使三峡地区茶事业盛作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马培汶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6,(2)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也称之为风俗民情。它是创造于民间而又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文物”。 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民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四川、湖北两省是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尚有土家、回、满、苗、彝、壮等30多个少数民族。川鄂边区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民族风情多姿多采。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