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4,(8):77-77
<正>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这段话的原意是: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圣人改用棺椁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逐字逐句来看,"葬",臧也、藏也。"厚",深、多也。"衣",依也,上日衣,下日裳,象覆二人之形。"薪",柴草。"厚衣之以薪",就是用较多的柴草包裹尸体。"中野",就是荒野之中。"封",起坟也。"树",植树也。"不封不树",就是不积土为坟,不种树以标其处。"后世圣人",指的就是黄帝、尧、舜。"棺",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则指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相似文献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仲尼这句话对盗墓来者说,亦然。提起盗墓工具,不少读者可能会想起"洛阳铲"。实际上,"洛阳铲"仅是在洛阳、开封、西安一带这些黄土地上使用较多的盗墓工具,而且发明时间较晚,并非通用型盗墓利器。  相似文献   

3.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相似文献   

4.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相似文献   

5.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相似文献   

6.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相似文献   

7.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相似文献   

8.
马善梅 《科技信息》2011,(28):153-154
盗墓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学样式,为中国文坛带来异样气息,本文中,作者试图从作家、作品、读者接受、隐含的问题等角度对"盗墓文学"兴起之源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活见鬼"什么意思?现代词典解释,喻意事情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在中国盗墓史上,"活见鬼"现象不止出现过一次,是真的有鬼,还是其他原因?首推的"活见鬼"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被赤眉军(把眉毛抹成红色作为标记,得名)掘开后,同陵异  相似文献   

10.
唐诗人王维在《相思》中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提到的红豆到底是哪一种植物?历来说法不一,有说为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有说为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ina),还有说为红豆树(Ormossia hosiei)的.古人的问题离不开考证古籍,"红豆"之名源于《王右丞集》,王右丞即王维;"相思子"之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暑假,网络剧《盗墓笔记》播出,连带"考古"这份带有几丝神秘色彩的工作也受到了不少人关注。虽然盗墓与考古确实有一些联系点,但是我们要郑重地告诉大家:盗墓人进入陵墓盗取物品的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极有可能破坏墓穴的完整性,影响历史学家及考古学家的研究工作。盗墓偷文物,考古护文物考古护文物去古墓里偷文物,然后出售获利,那是盗墓人干的事情。考古学者干什么呢?他们的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亦称《老子》,是最早的道家经典。全书通篇论述都具有丰富的辨证思维韵意,它包括"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辨证思维,"正言若反"、"柔弱胜刚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中国最早的思辩哲学。  相似文献   

13.
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考察战国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在数量、时间性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战国语料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彼""厥"等。"之"是最常用的,"其"的使用仅次于"之"字,"彼"不多见,"厥"大概在战国中期,已从共同语中消失。主要的第三人称代词由西周时期的"厥""之""其"变为"之""其"两个。在句法功能方面,这几个代词有较明确的分工:"之"主要作宾语,"其""厥"主要作定语,"彼"主要作主语。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思想中"规律之道"内涵丰富,老子从"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作为"规律"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文子继承了老子"道"作为规律的思想,"道者,物之所道也",提出把道看作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根本规律,道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即为"反"。庄子将老子的外在规律之道转化,认为规律之道主要是存在于万物中使万物成为万物的原理。三者对"规律之道"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共同丰富和完善"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仲尼这句话对盗墓来者说,亦然。绳索在盗墓中的特殊作用关中平原上的不少古墓都挖在水位很高的黄土地上,盗起来相对容易些。在上面开一个长方形的洞即可,这种形状的盗洞为古代盗墓者的传统开挖方式,俗称"关中  相似文献   

16.
正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差不多算是知晓几微了吧!有了过失,未尝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说:‘离开不远即返,无大悔,大吉。'"颜回是孔子最赏识、最器重的学生。孔子在此处称"颜氏之子",就可见一斑。在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大家又尊称"孔夫子"。因此"颜氏之子"一句,表明孔子对颜回的情感超越了  相似文献   

17.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质主义的源头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而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本质主义的"科学性"是新实证主义的"科学性",而不是立足于现实和历史的科学精神。反本质主义不是源自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而是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之非理性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立场既以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为不取,又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以超越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8.
正"田田,快跑,"小山飞快地冲过田田的身边,大声嚷嚷,"我觉得我就要飞起来了!""来啦!"田田张开双臂,飞一样地追上小山,"飞的感觉就是这样吧?""飞过一棵树的时候,会发现树原来这样生机勃勃;飞过一朵花的时候,觉得花的样子竟然和原来看到的不一样……"小山兴奋地说,"如果我们有一对翅膀,多好哇!"  相似文献   

19.
藏文化是有悠久历史的独具民族特性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藏医药食品是其典型代表.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接收"9+3"学生教学以来,在溶入藏文化特点,结合藏医药食品的基础上,为学生就业、创业之需,为培养食品药品的专业人才,从"学生藏文化背景与专业方案制订、整合资源培养青年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对应技能培训评价机制"等课题入手,进行了与藏文化相对庄的专业技能培训的一系例研究.经过反复实践证明:在此理论指导下,"9+3"学生不但掌握了专业知识,获得了专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学会做人做事,溶于系体,溶入社会的能力,毕业学生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走上了很好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高速公路"不封路、少封路"的精神,努力做到"雪中路通、雪停路畅、雪后不滑"的高速公路通行要求。该文结合工程实际,探讨了江淮地区高速公路除雪融冰机械的配备的影响因素,提出经济合理的除雪融冰机械配置方案,以期给相关管理、技术人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