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IR、DLI(解偏振光)等技术手段,研究了PVC增塑糊的塑化机理及其制品中影响增塑剂迁移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PVC中的H-C-Cl基团是否处于晶态,其塑化过程的本质就是增塑剂中的CO与H-C-Cl基团不断形成氢键的过程,由此可解释不同增塑剂与PVC的作用强弱.决定PVC糊制品中增塑剂迁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增塑剂分子的大小,即分子越大,迁移越小.增塑剂与PVC的相互作用及增塑剂中苯环对降低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红外光谱法研究聚氯乙烯的增塑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用于探测增塑聚氯乙烯 (PVC)的构象和结晶的变化。研究中采用的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DBP)和癸二酸二辛酯 (DOS)。用差谱技术在除去增塑剂对总的红外光谱的贡献后,研究在600~700cm-1范围内由PVC增塑作用引起的构象变化。将增塑的PVC与未增塑的PVC光谱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增塑PVC的光谱中某些C—Cl伸缩振动光谱带有明显的位移,这个结论突出了增塑PVC的构象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增塑剂的用量和种类。通过1426cm-1 (TTTT构象、结晶 )和1434cm-1 (无定形)吸收带的吸收度比值 ,研究了由PVC增塑作用引起的结晶变化,比值的大小与增塑剂的用量和增塑PVC的存放时间有关。根据构象和结晶度的变化可以确定增塑剂的增塑效果,为选择增塑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郝曼 《科技资讯》2010,(1):150-151
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窗以其节能、保温、隔音、稳定的化学性能已被大量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但由于塑料弹性模量低,相对于钢窗来说抗风压强度低一些,致使部分人对于高层建筑中使用塑料门窗持怀疑态度。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窗抗风压问题是其能否应用在高层建筑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窗在受风压状态受力情况作一些理论上与实际上的探讨并提出提高其抗风压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各类表面活性剂对聚氯乙烯增塑糊流变行为的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增塑糊有较高致流值,呈明显假塑性流动;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增塑糊有低的表观粘度,接近牛顿型流动。测定了聚氯乙烯粒子表面的Zeta电位和接触角,并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影响增塑糊流变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二乙醇胺衍生物对纤维素原增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双(2-羟乙基)正丁胺,正己胺,正庚胺和正辛胺作为再生纤维素原增塑剂,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了以及力学性能测量研究了增塑后膜的结构与性能。实验表明,这4种二乙醇胺衍生物对纤维膜具有较好的增塑作用,并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增塑效果下降,但增塑剂与纤维素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6.
聚氯乙烯电线电缆料辐射交联的研究——增塑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氯乙烯(PVC)普遍应用于电线电缆行业中,主要用作绝缘层和保护层.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PVC 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分子间相互作用大,因此必需添加各种助剂(如增塑剂)后才能使用.PVC 分子热稳定性和制品的耐热性、耐候性均差.增塑后线型PVC 的软化点较低(65~70℃).因此,需要对PVC 进行改性.其中用电子束进行辐照交联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研究几种典型增塑剂对PVC 辐照交联后各种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增塑荆的分类,阐述了其增塑机理,分析了增塑剂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参比对象,研究了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壬酯(DINCH)、聚酯3种环境友好型增塑剂增塑PVC体系的效果,对其力学性能、低温性能、稳定性能与光学性能等做了全面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上,DOTP增塑PVC的效果最佳;在低温性能上,DINCH增塑PVC的效果最佳;在稳定性能上,聚酯增塑PVC的效果最佳;在光学性能上,DINCH增塑PVC的效果最佳。由此可见,针对不同使用领域,DOTP、DINCH和聚酯可取代统增塑剂DOP。  相似文献   

9.
为预测醇类增塑剂所含碳原子数以及羟基数对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醇类化合物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三类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依次为:乙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由此可推断,当醇类增塑剂含羟基数相同时,碳链越短,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当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时,醇类增塑剂中所含的羟基数越多,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0.
由于PVC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近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广泛采用.然而,PVC材料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在建筑工程中应当注意选择使用. 一、PVC材料的性能 "PVC"是聚氯乙烯塑料的简称,它是由聚氯乙烯树脂加入稳定剂、增塑剂、填料、着色剂及润滑剂等压制、挤压或压铸而成.按软、硬程度(即塑性)又可分为硬聚氯乙烯和软聚氯乙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PVC产品多为硬聚氯乙烯制品,具有机械强度较高,化学稳定性、介电性优良,耐腐蚀、抗老化性较好,易焊接、粘合,价格低等优点.其缺点是不耐高温、使用温度低(60℃以下)、线膨胀系数大、成型加工性不好.  相似文献   

11.
以邻幕二甲酸二辛酯(DOP)为增塑剂来增塑聚氯乙烯(PVC),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和聚氨醋(PU)共混物。并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动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DMA结果表明,随着PVC/DOP共混物中DOP含量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Tg向低温偏移,且tanδ峰值逐渐增大。加入PU后,tanδ-T曲线都只存在一个峰,说明两者有较好的相容性。TGA结果显示,(PVC+DOP)/PU混合材料中PU的加入降低了共混物的热失重速率,改善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熔融共混法,以乙酰柠檬酸三正丁酯(ATBC)作为增塑剂,对聚乳酸(PLA)进行增塑改性,讨论了增塑剂用量对改性PLA结晶热性能及耐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增塑剂ATBC含量增加时,改性PLA中存在β晶型向α晶型的转变,增塑剂的加入可以使改性PLA的熔点(Tm)、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降低,结晶度增加;起始热分解温度(Te)和最大热分解温度(Ti)增加,热稳定性变好;增塑剂ATBC的加入可以很好的改善PLA的柔韧性,且当ω(ATBC)为20份时,改性PLA的拉伸屈服强度、直角撕裂强度分别为30.16MPa和119.29kN/m,断裂伸长率增加至380.65%,增塑改性效果最好,即使是在自然条件下老化一年后,其综合力学性能仍可以满足一般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软质UHMWPVC/LMWPVC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增塑UHMWPVC与LMWPVC共混的新方法,在UHMWPVC树脂力学性能下降较少的前提下,大大改善其加工流动性能.同时,在UHMWPVC中加入LMWPVC,又可减少增塑剂用量,降低制品成本.系统地研究了LMWPVC及增塑剂用量对UHMWPVC/LMWPV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剪切速率、温度、LMWPVC及增塑剂用量对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了不少新现象,得出的一些结论具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PVA结晶度高、不易加工的问题,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复配增塑剂改性的聚乙烯醇(PVA)薄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N,N-二甲基甲酰胺/尿素与PVA的相互作用,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增塑改性后PVA薄膜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N—二甲基甲酰胺/尿素能破坏PVA分子中氢键作用,降低PVA的结晶度和熔点,加入复配增塑剂后提高了PVA薄膜的分解温度,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提高,对PVA的增塑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聚氯乙烯中环氧大豆油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时间、温度、接触介质等对增塑聚氯乙烯(PVC)中环氧大豆油(ESO)迁移的影响,并拟合计算得到120℃下增塑剂的迁移扩散系数。结果表明,ESO在低温迁移过程中出现"诱导期","迁移诱导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40℃时,ESO的整个迁移过程处于"诱导期",在96h内未测出质量损失;在80℃时,"迁移诱导期"小于6h;在120℃时,ESO向活性碳和PVC粉末等介质的迁移则没有观察到"迁移诱导期"。通过对迁移扩散系数的拟合发现,在120℃下ESO向PVC粉末以外的其他介质的迁移符合费克定律。此外,在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中加入ESO可以降低增塑剂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16.
分别研究了双甲基丙烯酸一缩二乙二醇酯、二缩三乙二醇酯、三缩四乙二醇酯为增塑剂的聚氯乙烯树脂糊的流变性能,并探讨了增塑剂含量,分子结构及环境温度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体系的PVC树脂糊都呈假塑性流体的特征,其表面粘度随双酯含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以及双酯分子链结构中-CH2CH2O-链段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糊用PVC树脂在增塑糊中的颗粒状态决定于PVC树脂的颗粒特征。研究了十四种商品糊用PVC树脂增塑糊的流变行为与初级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与次级粒子在增塑剂中和在剪切条件下的相对崩解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研究的PVC树脂在增塑糊中颗粒状态的三种模型。此模型藉助于次级粒子超薄截面的透射电镜观察和次级粒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的研究予以证实。初步阐明了糊用PVC树脂的颗粒特征对其增塑糊流变行为的影响。从而对国产糊用PVC树脂的质量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PVC增塑糊粘度与凝胶化时间的测试,以及吐温80在糊树脂表面吸附量的分析,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对糊粘度影响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种增塑糊的凝胶化时间依次为IPPP< DINP<DOA,增塑糊粘度则相反.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增塑糊的降粘效果最佳.吐温80的降粘机理在于其在PVC糊树脂表面的优先吸附,从而阻碍了增塑剂对糊树脂颗粒表面的吸附、浸润与溶胀、溶解等作用,因此,使得增塑糊的凝胶化延迟.吐温80的饱和吸附量约为7.23 mg/100 gPVC树脂.  相似文献   

19.
复合增塑剂增塑淀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甘油/尿素/甲酰胺复合增塑剂对玉米淀粉进行增塑处理制成了可塑性淀粉.研究了复合增塑剂中醇和酰胺的配比对可塑性淀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醇/酰胺复合增塑剂可赋予淀粉可塑性,两类增塑剂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最佳协同配比为3/7~4/6.  相似文献   

20.
环氧大豆油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氧大豆油是一种无毒无味的聚氯乙烯增塑剂和稳定剂,其分子量在1000左右,大大高于普通单体增塑剂的分子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随着增塑剂消费量的逐年增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公司研制的阳离子树脂催化逆流法生产环氧大豆油,避免了传统工艺采用硫酸作催化剂所带来的开环副反应,又能再次利用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