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明体系价值现的核心可以用“和谐“来概括。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依靠协作性生产进入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国先民和谐价值观的产生;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等社会公共工程客观上要求中国形成宗法制国家形式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和谐思想进一步深化;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中华民族的形成既是各民族相互依存、长期融合的结果,也进一步丰富、发展着和谐思想;宇宙万物是大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且有至善至美的品格,这种有情的宇宙现促进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太极舞·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焦作地处中原,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是古代著名的“三河”地区、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驰名中外的太极之乡,享有“太极故里”的盛誉.太极拳承载着中国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情景和思想历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同时表现出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推动与促进作用.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血脉和动力,传承与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从社会主义文明演进历程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新样态;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表达。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的关键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力量、方向准则、精神导引、媒介支撑、载体依托、文脉根基和应予具备的全球视域,为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的产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与各民族一道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文章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西藏从先古至清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作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古代以“医”的起源为“王天下”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引导着“医”的发展,而“医”也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医之道”的核心观念即“保性命之术”的以人为本、日常生活的顺应自然、“施医于未病之间”,“医”者之心为“仁心”,“医”者之术为“仁术”。中华文明哺育下的“医”,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或以“医”从政,朝廷要关心民众疾苦;或以“医”喻政,所谓“医国”,即为国除患祛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医”,突出的是中华文明精神。医学教育,注重中华文明的指引,对当今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范成强 《科技信息》2010,(32):386-386
“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所起到的作用异常广泛深远: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等等,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中国企业必须用中国式的管理智慧,在企业竞争中,文化竞争一旦真正上升到企业战略的层面来,就会进发出勃勃生机和无尽活力。  相似文献   

7.
从中华民族族称由来的考释入手,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于帝舜有虞氏朝的历史过程。其最早的族称得名于舜的名字“华”。汉朝以后,又出现“中华”一词。近代,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始有“中华民族”这个近现代民族学的规范族称。但其族体的形成则在此前约五千年前。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无论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 同音词指的是读音完全相同的词即声韵调完全相同,如“别离”“别针”“别去”“分别”中的四个“别”字;再如“工事”“公式”“攻势”三个词也是同音词。 同音词通常是就两个词或多个词而言的。有时它也可以理解为在语言形式上与某个词相同的词。现代汉语的同音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偶同的,并非造词时有意在声音上雷同,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里少数民族文明跟汉族文明之间,存在着共生性、互化性和内在的有机性,共同构成一个互动互化的动力学的系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它所产生的凝聚力、辐射力,加上少数民族的“边缘的活力”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把握这种“内聚外活”的文化力学结构,才能梳理出中华文明及其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时即“智慧”,哲人即“智者”,哲学也包括具体科学,是天地间一切学问、知识的总论。在古代中国,“哲”即“明理”,哲人即“明理的人”。因此,“哲学”一词从中西词源角度上看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奇怪的是在后来的发展道咱上却大相径庭,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始终与具体科学密切联系;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却基本与具体科学相分离,并且日益呈互相排斥的趋势,愈是发展,排斥、分离愈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是贯穿“三交”的一条主线,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三交”的社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交”的重要内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三交”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交”的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三交”的核心。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只有以中华文明引领才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黄土高原,自然就想到那块贫瘠的土地,那里不但干旱少雨,水土还大量流失。千百年来,流失的泥沙被卷入黄河,导致黄河水患不绝。黄河的泛滥也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可以说,人们对黄河又爱又恨,一方面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另一方面又称黄河为“中国的忧患”。这一切都源自于可爱又可恨的黄土。  相似文献   

14.
“史德”论是传统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史德”论是历代史家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的。在大力倡导治史,弘扬中华文明的今天,把章学诚“史德”论当作中华文明的成果之一进行分析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继承发扬其主体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源于黄河的黄河根祖文化是山西最独特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而晋南是这种文化的核心区,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是山西三大旅游品牌之一.本文用比较等方法分析了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于英文“CHINA”一词的来历,一直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一词,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有关(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茶叶挂上了钩。最近,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公布了他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周教授精通多种西方语言,他通过对西方语言演变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认为“CHINA”一词来源于中国的丝绸。按照欧洲语言的演变历史,周教授对丝绸与“CHINA…  相似文献   

17.
在诗学领域,把长江文明引入中华文明发展的总进程中的首功是屈原。屈原丰富、改造、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结构中诗的神经。屈原对江南湖湘间的诗性文明的开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重华情结”与“求女异行”:追求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融合梦;“九歌”世界:开拓民间智慧进入文人传统的巨大潜能;南音真传:地域文化对于审美形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展示区有着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中华民族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华探源工程";对世界而言,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古国美好形象的"文明古国工程";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是提升中原文化吸引力、凝聚力的"老家河南工程"。对河南人而言,是提升河南人的自信心、重铸河南人在国人心目中美好形象的"河南形象工程";也是加速中原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优化的"软实力发展工程";还是勇于担当、能够担当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要任务的"河南责任工程"。河南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有很多,具体可结合文化遗产特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雅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雅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新科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金初词坛上的“吴蔡体”以吴激和蔡松年为代表,吴蔡二词皆清健骨力,属于豪放一脉。吴词“运化前人诗句”,以“哀惋清朗”的词风抒发“故国之慨”;蔡词则追和东坡,以“俊逸清旷”的词风表现身宠神辱而欲超尘脱俗的情思。吴蔡体分别以吴、蔡为核心,先后存在两个次群体;追源溯流则可将吴蔡体与苏轼、元好问视为一个泛词派,与苏辛词派一枝而二朵。吴蔡体不仅对金代词史的发展,甚至在中国词史的演变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