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相流流量的电容相关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容传感器和相关分析技术,对常温、常压下内径为62mm垂直上升管中的水气两相流、油气两相流、油水两相流以及油-气-水三相流流量进行测试研究.同时考虑物性和流型对流量测试的影响,利用漂移流动模型提出了对以上两相流及三相流流量计算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证实了电容相关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邓安元,彭一川,杜钢建立了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气体流量下,气液两相区内各截面处的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数值计算表明,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都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底吹钢包中气液两...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气体流量下,气液两相区内各截面处的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数值计算表明,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都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油水两相流流动参数的准确测量对于众多工业工程的有效监控具有重要作用.针对V型内锥测量油水两相流所获取的差压信号,提出了一种水平管道中油水两相流的质量流量软测量方法.采用的方法中构建了基于自适应小波神经网络的油水两相流质量流量软测量模型,实现了两相混合总质量流量的测量.实验测量结果与油水两相流的均质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V型内锥差压测量和自适应小波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油水两相流的总质量流量测量,与理论的均质模型比较,测量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5.
孔板在两相流中的相分离效应与两相流湿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相流流过孔板产生相分离。文中用假设的理想化相分离模型和孔板两相流分相模型,论证了孔板的相分离效应产生两相流测量中的孔板差压脉动噪音,孔板差压方根的脉动幅度正比于液相流量。根据这一论证推导了孔板差压噪音法测量两相流质量含液量(湿度)的理论公式。在相比份(干度或湿度)已知的条件下,使用孔板测量两相流的流量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中论述的用孔板差压噪音测量湿度的方法与孔板测量两相流量的方法相结合就有可能用单一孔板实现两相流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单支管中气固两相流质量流量测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采用电容传感器与文丘里管相结合测量单支管中气固两相流质量流量的新方法·通过电容传感器对固相浓度的测量,可以求出气固两相流的固气比,结合文丘里管上的差压信号,可以计算出相应气体单独流经文丘里管时所产生的差压,由此可以求得气体的质量流量,进而得出固相的质量流量·实测结果显示,测量误差小于33%·此方法不直接测量管道中气体的质量流量,而是通过测量浓度和差压信号来求得气固两相的流量值·此方法特别适用于不能直接测量气体流量的场合支管流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闭式重力热管中加内置管,考察内置管对两相流及三相流体系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内置管后,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冷凝段对流传热系数较未加入内管时有所提高,而内置管对加热段的对流传热影响不明显;在具有内置管的体系中,当加入沙子的固含率达到2%以上时,等效对流传热系数较两相流体系有明显提高,最大增加了30.7%;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两相流及三相流体系的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润滑油黏度随含气率变化的特性,以汽轮机油和氮气作为试验材料制备气油两相流,分别采用称质量法和旋转黏度计测量不同通气流量下两相流的含气率和黏度,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两相流的黏度计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油温在30℃条件下,气油两相流的含气率随着通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试验测量所得含气率最大值为2. 557%。气油两相流的黏度随着含气率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气固两相流速度及质量流量的静电测量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气固两相流速度及质量流量的静电测量方法,实现了静电法在气固两相流速度及质量流量测量中的应用.通过特殊设计的静电传感器系统,利用气固两相流中固相微粒的荷电信号直接测量两相流的速度和质量流量.速度测量采用互相关分析的方法得到静电信号相移时间,计算出固相速度;通过实验确定静电传感器上静电信号电压有效值与已知两相流质量流量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电压一质量流量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静电测量方法可准确跟踪并测量气固两相流的固相速度,实现两相流的在线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了在水平等截面管道中空气-树脂粉两相流的音速.基于壅塞现象原理,提出了一种测量气粉两相流音速的新方法.得到了空气-树脂粉两相流在不同固气比下质量流量和滞止压强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发生壅塞现象的临界压强,进一步得到了临界压强比和固气比的关系式.考虑两相流连续方程确定出两相流的实际表观音速,并且与两相平衡流理论计算所得的理论音速进行了比较,仅为其0.5~0.7倍.  相似文献   

11.
两相流是现代诸多工业过程中的常见对象,对两相流流动参数与流型的准确检测对优化生产策略、安全高效生产、工业过程准确控制意义深远。作为一种非侵入、不辐射、防爆、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基于电容法的两相流流动参数与流型检测技术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是解决该测量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文围绕电容法在两相流参数检测中的应用,从电容法两相流参数测量的原理、电容法在相含率测量、流型识别中的应用,以及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两相流参数检测中的应用等几方面,对以往国内外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讨论了电学法两相流参数与流型检测技术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节流元件组合的方式,建立了基于Murdock系数的流量测量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双槽式孔板节流元件的流量计,并用流量计样机对空气和水组成的两相流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气相流量测量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在10%以内,液相流量测量的相对误差平均在30%以内,验证了该流量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气液两相流进行在线计量.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具有4个分流喷嘴的新型取样器结构,根据分流比和取样流体气、液流量确定主管路气液相流量。为保证取样流体的代表性,采用"流型调整"与"阻力控制"两种方法抑制相分离的发生。建立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模拟气液两相流在取样器中的流动特性。在气液两相流试验环道上开展试验测试,流型包括波浪流、段塞流及环状流。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气、液相分流系数接近理论值0.25,其主要取决于分流喷嘴的数目,不受流型、气液流速等参数波动的影响,流量测量误差小于±6.0%。该取样计量装置具有体积小、精度高、维护费用低的优点,可代替传统计量分离器,实现气液流量的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14.
两相流的热-流体动力学是各种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在核反应过程和事故的热-水力学分析中,它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与能源、化工过程和热传导相关的各种工程系统,多相流的课题也是重要的。本书的作者在两相流的大量研究经验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双相流流量的测量需求, 建立了一种双螺旋极板式电容传感器模型, 对螺旋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 理与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提出一种基于实时互相关算法的流量检测方法, 分析了实时互相关算法的可实现 性, 并利用 Matlab 仿真结果对实时互相关算法程序的正确性与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装置中采用德国 AMG 公司 开发的 CAV424 电容式信号检测集成电路实现对传感器的信号检测, 并通过 stm32 微处理器对采集的信息采用 互相关算法计算, 从而得出双相流流速及流量。  相似文献   

16.
对冷凝激波管内的水、乙醇蒸汽凝结两相流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蒸汽在自发凝结时,伴有潜热释放,气液两相之间产生传质、传热及动量传递,从而存在耦合效应。本文从两相流的基本方程组出发,导出非定常凝结两相流的特征线及其相容方程组,从而对激波管内凝结两相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在一凝结激波管试验台上分别对水、乙醇、苯3种工质的凝结两相流进行了实验测试,用光测系统对液滴进行光散射测量,并引入先进的  相似文献   

17.
环空管内气—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空管气-液两相流出现在石油开发的许多场合,与圆管两相流相比,对环空管两相流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80年代以来,只要Sadatomi、Caetano、Kelsssidis、Hasan等少数研究者对环空管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含气率及压力降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书介绍了气液两相流、沸腾和凝结。基于作者15年来在多相流领域的教学经验,介绍了目前发展成熟的传统系统、正在迅速发展的微通道流动、换热的工艺和科学的两相流和相变理论,作者参考了大量书籍资料,纠正了其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漂移模型参数对两相流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5MW核供热堆热工水力学模拟实验回路HRTL-5中的两相流及两相流稳定性特性。指出在采用带有质量,蒸汽质量,能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一维两相流漂移模型分析时,空泡份额分布参数Co及漂移速度Vvj的选择对系统稳态及动态分析结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Co对稳态流量的计算结果影响不大,通常可以忽略。在Vvj为0.0~0.6m/s的范围内,Vvj对稳态流量的计算结果有6%的影响,但对加热段出口空泡份额的影响却有53%。均匀流模型(Co=0.0,Vvj=0.0)与漂移流模型(Co=1.1,Vvj=0.48)对两相流稳定边界的预测相差15%。本研究选用Co=1.1,Vvj=0.48。漂移模型对系统稳态及动态的分析结果都与实验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用极限扩散电流技术(LDCT)对竖直管内的液体单相流与气液两相流的传质特性进行了测量,经三传类比由测量结果获得了传热特性.实验在一内径为18mm的垂直有机玻璃管内进行,实验液体为K3Fe(CN)6-K4Fe(CN)6-NaOH溶液,气体为空气.实验结果与Dittus-Boelter式的计算值及两相流传热的文献值吻合较好.实验中对气液两相流瞬时极限电流信号进行了测量与分析,采用小波分析法对瞬时极限电流波动信号进行了6尺度分解与重构,深入认识了气液两相流的传递过程.对上升管中气弹运动对传热传质的影响提出了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